2023/04/10 信息來源: 社會科學部
編輯:安寧 | 責編:燕元2023年4月6日中午,社會科學部在百周年紀念講堂咖啡廳舉辦“數字與人文領域專項支持計劃”之“節氣沙龍”(清明篇)活動,本次活動是“節氣沙龍”系列活動的第七期,由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助理教授王昱洲和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系長聘副教授陳海丹,共同作“生命‘治理’:幹細胞轉化研究與胚胎基因編輯問題”主題報告。
哲學系劉哲,法學院劉銀良、戴昕、孫靖洲,未來技術學院汪陽明,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趙勵彥,人口研究所楊帆等不同院系、單位的40余位師生參與本次沙龍活動。活動由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系周程教授主持。社會科學部副部長郭琳在致辭中表示,清明節氣意在關愛生命,“節氣沙龍”也具有自身的生命力,已經由最初的文理交叉,進入到為科技引入人文關懷、從而反觀倫理與治理理論體系自身的更深層次。
主講人分別作主題報告(左:王昱洲,右:陳海丹)
王昱洲的報告主題為“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與同一性問題”。他指出,只有在行為不改變人的同一性的情況下,才能談及該行為對人帶來的影響。要討論基因編輯對被編輯的胚胎的影響,需要建立在接受編輯與不接受編輯的兩個可能世界之間的未來的人的同一性上。而在同一性的建立上,心理主義和動物主義兩條進路都存在局限性,無法建立未來的人之間跨可能世界的同一性,但能為我們帶來相關的倫理學啟示,進入基因編輯帶來的思考空間。
陳海丹基於專著《幹細胞治理:臨床轉化面臨的挑戰》報告了幹細胞轉化研究治理的問題。她提出,幹細胞研究在過去20多年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但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她基於科學技術學中行動者網絡理論等理論框架,采用案例研究、深度訪談等方法,展現中國幹細胞轉化研究的治理問題。她指出,幹細胞創新網絡已逐漸形成多層次、多形態、多節點、多主體和多邊互動的網絡,幹細胞治理的核心是對醫學研究、臨床實踐和技術開發三者交叉點的實驗的風險治理。當代科學具有“後學院科學”“後常規科學”等特征,對幹細胞治理的案例研究也可以為其他新興生物醫學治理提供參考。
與會專家交流討論
與會專家對王昱洲與陳海丹的主題報告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與深入探討的意願,基因編輯與幹細胞治理是重要的科技議題,大家積極結合各自的專業領域分享看法並提出建設性意見。
劉銀良指出,對於基因編輯的倫理規範,關註人的同一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另外,新的技術發展要求對同一性概念進一步細分,包含著很多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汪陽明表示,兩個報告所展現的主題都很有意義,科學的快速發展在倒逼規則的製訂和調整,也促使我們轉變原有的觀念,去正視新興科技的興起。
對於基因編輯問題,戴昕認為,雖然政策和法律的調整建立在對形而上學問題的解答上,但社會的快速變化導致法律無法等待形而上學的答案,而是基於現有認知評價特定的行為。孫靖洲就幹細胞治理問題,認為現有研究可進一步補充法律對策在治理層面的回應,如幹細胞的風險、有效性或醫患矛盾的處理等問題。
在本次沙龍中,與會專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對新興科技背後的學科交融展現出濃厚的興趣,體現數字與人文結合的生命力。社會科學部作為聯系人文社科和理工醫科的橋梁,將繼續發揮協調和引導的作用,為更多探索性的研究打造交流和展示的空間。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