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信息來源: 歷史學系
編輯:山石 |編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舉國戰“疫”之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迎接建黨百年之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著眼時代命題和現實關切,2020年思想政治實踐課程設置“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不畏艱險沖鋒在前”“改革開放五位一體”“紮根沃土決勝小康”“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五條主線🧝🏽♀️,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作為課程主持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主講單位👨🏿✈️,教務部作為主管單位,校團委作為執行單位,協力推進思政實踐課方案完善和實施。100多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擔綱思政實踐課任課教師🤳🏻🎗,25個開課院系書記或院長全部參與帶隊,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教學;100多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黨員擔任思政實踐課助教🤲🏽;3226名選課學生正在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學思踐悟總書記回信,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追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足跡,觸摸新中國的發展脈絡,在抗疫主戰場感受戰疫精神➝,在改革主陣地見證發展力量,在歷史大變局中讀懂中國未來,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8月4日至8月6日,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部分學生通過線上渠道🐻❄️,與黑龍江省漠河市北紅村希望小學取得聯系🛁,開展了主題為“學習北紅先進事跡,探索支教發展經驗”的思政實踐課程。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線上座談會、線上訪談會、《鄉土中國》讀書會、主題團日活動等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二位支教老師平凡而偉大的奉獻精神🔪,也透過北紅小學的事跡,探索鄉村支教面臨的困難以及解決的經驗。本課程團隊由馬克思主義學院趙順老師擔任指導老師,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李亞男、黃博一擔任助教📐,與歷史學系2019級本科生一同參加實踐。
線上座談會👈🏿:堅守雪原的支教老師
網絡連接起兩方書桌,一頭是來自天南海北的歷史學系實踐小組,另一頭是祖國最北端的漠河市北紅村。走近北紅小學,同學們看到支教老師們平凡而偉大的力量,見證一座邊疆小村莊教育的蛻變🙇🏽。
北紅村隸屬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鎮,是祖國最北的地方。這裏氣候苦寒,只有一百多戶人家🔯,北紅村希望小學是孩子們唯一的求學之處🐝。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北紅村的經濟條件穩步提升,曾經條件簡陋的北紅小學也煥然一新。在這片廣袤雪原上,希望之花已悄然綻放7️⃣。
清晨的北紅小學
多年來,三名支教老師始終堅守在這個祖國最北端的小村莊。實踐的第一天🫃🏻,課程小組用線上座談會的方式與三位老師進行了交流🌨🧙🏽♂️。同學們邀請他們講述在北紅小學支教的經歷✌🏼👨🎤,了解其工作和生活環境🌵🤽🏼♀️,學習其榜樣事跡與奉獻精神➜✂️。
王忠雷💅🏽、於晶和孩子們
王忠雷是2009年來到北紅小學的,按他自己的話說:“這是命運的安排。”當時北紅村還沒有通水通電,教師宿舍需要自己燒火爐取暖。王忠雷剛剛畢業不久🧼,還不會做飯7️⃣、不會燒爐子🤦🏻♂️,燒煤過程中被煙嗆到,險些喪命。
王忠雷說,那時的自己不是沒有想過離開,但孩子們期待的眼神讓他總是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段時間”“再堅持一段時間”💃。在一次次“猶豫”之後,王忠雷的愛人於晶老師也來了🕟,伴隨著於晶的到來,離開的念頭漸漸消散。十一年後的今天,王忠雷再沒有那些猶豫和考量,只想著怎樣把孩子教好,怎樣讓孩子走出農村🍒,走到更大的舞臺。“只有讓孩子們走出去,北紅村才能真正發展起來🔒。”王忠雷如是說🙇🏻♀️。
王忠雷老師的數學課
2011年,於晶來到北紅小學看望王忠雷——“剛來的時候只是覺得這裏條件很簡陋,生活上挺困難的🧎🏻♀️➡️,但是孩子們特別質樸單純。”正趕上和王忠雷搭檔的另一位老師調離崗位💃🏿,她放棄了去三亞工作的機會,與王忠雷組成了“夫妻檔“⟹。
“在北紅小學這些年🧑🏼🔧,中間也有過彷徨的時候🧚🏻♀️。”於晶坦言🫡。但想到孩子們還那麽小,老師離開了🩼🤸🏻,學生就要去縣城讀書👩🏽🎨,她不忍心孩子們奔波輾轉艱難求學⛩。最後,她還是選擇和王忠雷一起留在這裏☘️。到今天,已經有八個年頭了。
“北紅小學已經畢業了30多個學生。今年中考,我們從一年級帶出來的八個孩子🧙🏼♀️,考的都挺不錯,5位同學考上了實驗中學,平均分在680分以上”🦸🏻♀️,談到孩子們的成績,於晶言語裏滿是自豪👏。
於晶老師的音樂課
北紅小學的英語課由邊防部隊支教💂,從2003年開始,由一代代戰士傳承至今❤️🔥。
2019年參軍入伍的侯國慶是孩子們現在的英語老師🛀🏿🈸,他有三個身份——大學生、邊防士兵和支教老師🧏🏼♀️。為了做好支教工作,他向老兵咨詢經驗,探索通俗有趣的教學方法🎻,與學生換位思考,因材施教。“在服役的兩年時間裏👼🏻,我會盡自己所能🙇🏽,把正確的、好的東西教給孩子們🙅🏽♂️。”侯國慶篤定地說。
線上座談會合影
線上訪談♻️:仰望極光的孩子們
在王忠雷的幫助下,調研小組與北紅小學的三位畢業生建立了聯系。他們剛剛結束中考🏅,即將升入理想的高中。通過線上訪談📺♢,同學們聆聽這些畢業生的回憶與暢想,一步步走近他們心中的那個北紅小學,走進他們憧憬中的未來天地。
提起北紅小學的往事,條件的改善是他們回憶裏共同的片段🚌。“那時還沒有多媒體和課件,不過逐漸配備了微機室和圖書室”“過去學校只在晚七點至十點通電,現在整日供電”“過去用的是井水,要手動軋水,現在已經通自來水”“學校建起了鍋爐房,門口修起了水泥路”……北紅小學曾經艱苦的教學環境一步步走向完善👩🏽🎤,這背後,是王忠雷、於晶的努力爭取,是北紅村脫貧致富走向小康的發展紅利,是政府鄉村教育政策的落實🌌,更有著希望工程和無數愛心人士的幫助。北紅小學的孩子們,正是這個過程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與包格格同學的線上訪談
常年的陪伴💇🏼♂️👨🏻🚀,讓孩子們與老師結下了真摯而深厚的師生情——“王老師從一年級就把我們一手帶大”“每次放假👵🏼,我們這些到外地上學的孩子都會組隊回去看望老師”🚣🏽♀️。在孩子們眼裏⛎,幾位老師從不只是課本知識的講授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他們重視品德教育,關註孩子的身心健康🟢,會在兒童節組織表演活動🧿🤳🏼,也會帶著孩子們到黑龍江邊春遊。正是二位老師的辛勤付出🦵🏼,為孩子們快樂絢爛的童年撐起了一片天。
與趙雪睿🏃♂️➡️👩🏿🎨、李升浩同學的線上訪談
“我們的成績與城裏的學生相比一點都不差,有時還比他們考得更好🧓🏻🧸。”提起成績與升學,畢業生趙雪睿同學自豪地說。和她一級的8位同學全都如願考入了市裏的高中,她自己更是打算在高中畢業之後再讀大學、讀研究生🥺,最後做一名人民警察。而包格格同學則夢想著長大以後當一名作家💯:“我喜歡寫文章,在北紅小學時就喜歡寫作文🤾🏻♂️。在王老師和於老師教我時🧘🏽♂️,我就經常讀作文書。”不論是警察還是作家🌺,她們都夢想著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記得王老師經常說一些關於人生大事的考慮,激勵我們走出去,去做一些有實際意義的事。”李升浩同學如是說🈂️。在北紅小學的陽光下,他們的夢想之花生根發芽。
《鄉土中國》讀書會:從書本到實踐
實踐活動的第二天,實踐小組舉行了《鄉土中國》線上讀書會。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孝通先生通過實踐研究和社會結構分析⛹🏼♀️,提出中國如果要完成蛻變,就必須經過現代化的社會轉型📞,而這項工作首先應在農村展開。同學們結合自身經歷,將閱讀感受與北紅小學調研中的心得相結合,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鄉土中國》線上讀書會
譚晴文同學對《鄉土中國》的背景內容和基本知識作了介紹🧴🎾。她認為,書中的“鄉土中國”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中的一種特具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倡議大家挖掘書中對當今鄉村社會治理有指導意義的觀點,理解鄉土社會的治理方式是可以改造和繼承的👉。
譚晴文同學介紹《鄉土中國》背景知識
在對《鄉土本色》一文的品讀與分享中,丁立偉同學結合自己的感受🛑,強調“鄉土”一詞是一種精神歸屬🧚🏿♂️,一種生活方式和審美情緒的投射🪙。他闡明了費孝通先生指出的禮俗社會的計除是人們在缺乏流動的小社會中長期的磨練,是人與人之間高度的熟悉和信任這一觀點的共鳴。丁立偉建議大家在心中泛起鄉土的相思病時,要反省我們所懷念的究竟是什麽🤢,以及身為現代人,不必大費周章地去挽救正在遠去的鄉土社會,而要明白鄉土的記憶其實一直鐫刻在每個人的靈魂之中◀️。
余煒灝同學闡述了他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並作出學術性分析🕗,歸納出有關《文字下鄉》的三個結論。同時,他從城鄉二元對立的角度對農村汙名化進行分析,指出正是鄉村教師職業隊伍的壯大,為中國鄉村增添了光明。讀書與實踐結合,他充分肯定了鄉村教師的理想與堅守。
讀書會上的思想碰撞
邱春水同學通過閱讀和思考《差序格局》,認識到費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目的是點明中國社會形成“私”的原因與弊端。隨著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的增強,這種差序格局也被打破,但遺留下來的問題仍是需要我們思索的👩👦👦💕。
王科穎同學帶大家品讀了《男女有別》🐪,並聯系近年來比較火熱的女權話題進行了探討。
大半個世紀前的文字與今日思想的碰撞,書本理論與現實情境的交鋒,進一步開闊了同學們實踐的思路🖖🏻🍞,引領著我們更深入地思考鄉土社會的理論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勇擔時代之責🔲,綻放青春之花
三天的活動遠不止這些🧑🏿🚒👩🏼🏭。線上團日活動中,2018級本科生劉瑰琦學姐向實踐小組分享親身前往北紅小學考察的見聞,帶大家從一個嶄新的渠道認識那裏的老師和孩子們。在趙順老師的引領下,同學們思索北紅小學的現在和未來🧑🏿🫴🏻;在激揚的朗誦聲裏,感受青年人的使命與擔當。線上評議會上,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總結實踐經驗,內化實踐成果。在調研最後的總結會上🫴🏿,各個小組回顧三天的實踐🧑🏼🍼,暢談活動中的收獲,規劃調研報告的書寫。
線上主題團日活動
調研總結會
此次實踐活動從兩位老師個體出發,上升到對整個鄉村支教事業發展的思考,並對其背後涉及到的經濟🧑🏿🌾、社會🌀、政策、觀念等層面的深層因素進行探究🔎。在調研報告中,同學們將分工協作,對教育資源不平衡💃👩🏽🎤、文化環境與教育觀念🚵♂️、青年人就業選擇以及支教老師生活保障等命題進行深入的探究,並提出同學們的看法和建議。
各小組討論情況
實踐是最好的教育。北紅小學支教老師平凡身份與無私大愛的交融🫵,於寒風中綻放希望之花。與北紅小學的雲端交流,讓同學們領略了這平凡而偉岸的奉獻精神🍭,更加深了對當今中國社會發展,尤其是鄉村教育發展的理解🍤,有利於帶大家深入理解中國國情,認識中國製度。也激勵著同學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的寄語,響應“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的號召。
實踐成員線上合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