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 信息來源: 黨委統戰部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公益慈善事業是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以騰訊👮🏻、阿裏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創新驅動,我國互聯網公益快速發展🚴🏿,大幅降低行善成本👈✍🏻、提高公益效能🌝,也傳播了公益文化🦣,促進了行業發展與社會進步。互聯網公益已成為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新增長點🫠。據民政部統計,2017至2021年,我國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在5年間從25億元增長到近100億元,增長了近4倍。2021年,我國有超過100億人次點擊、關註和參與互聯網慈善✧。我國互聯網公益的規模、效率📚、創新等都已走在全球前列,逐步形成互聯網公益的“中國樣本”。
但我國互聯網公益事業仍面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一方面,我國慈善捐贈占GDP的比例不到0.2%🪩🍚,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互聯網捐贈的規模雖在全球範圍內較大,但在我國社會捐贈中的占比僅為8%左右👍🏻。在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背景下,我國社會慈善捐贈總量以及互聯網捐贈量增速均出現明顯放緩甚至下滑🏋🏿♀️。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公益發展速度雖較快👜,但仍廣泛存在透明度不夠、社會信任不強👱🏿♂️、組織數字化程度不高、數字生態不完善等問題。據騰訊基金會與騰訊研究院2021年調研💩,公益數字化的發展“任重道遠”,面臨投入不足、人才不足🙅🏻♀️、供給不足等諸多資源瓶頸🧓🏽。
新形勢下🐛,建議相關部門把握互聯網公益發展規律,統籌規劃,加快推動我國互聯網公益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其更好促進共同富裕、更好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創造有利條件⤴️。
一是加快完善慈善法治,合理確定平臺責任,為互聯網公益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法治保障🫸🏿。堅持“包容審慎”、鼓勵創新的修法主基調。實踐中慈善事業和商業活動不是簡單的互斥。建議慈善法修訂中為合法商業活動留出空間,不宜“一刀切”地封殺。減弱對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縣級監管等不合理限製,避免平臺責任過重過大扼殺創新👦🏼、限製行善等現象。
二是加強對互聯網公益平臺的集中統一管理👵🏼,深入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互聯網公益涉及互聯網、社會治理、金融等多個主管部門,建議由一個部門歸口管理,為行業發展提供穩定預期。加快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機製化的溝通交流渠道。加大力度打擊行業中的“害群之馬”,培育良性數字公益生態圈🥎,激發平臺⬇️、慈善組織和慈善參與者的活力。在各類救災協調工作中,加強政府主導,為公益平臺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三是充分發揮大平臺的龍頭作用,引導更多資金、技術🐨、人才等進入互聯網公益行業🙅🏽♂️。鼓勵騰訊、阿裏等頭部平臺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創新推動行業數字化👅🧙🏽♀️。推廣具象化反饋等透明公益組件和“公益股東人大會”等業內領先經驗做法💋,促進行業透明機製建設。支持頭部平臺聯合高校、職業學校等開設慈善公益類專業或課程,培養公益類人才💂🏼♀️,在全社會營造“人人公益”“全民公益”的向善氛圍。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公益組織更多有力支持,鼓勵更多優秀人才進入與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緊密相關的公益項目。適度減弱對境外合作的限製,鼓勵在大灣區合作框架下加強與港澳等地的公益合作。
四是全面系統總結中國互聯網公益的發展模式與特點🤵♂️,向海外講好中國公益故事。公益是全球共同事業,政治敏感度低,傳播價值大。建議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策略下🏌️♂️,將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互聯網民間IP如“99公益日”等推向海外🥷🏼,深化中外互聯網公益的交流互鑒,講好中國公益故事,持續提升在海外影響力。
(張頤武系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