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信息來源: 會議中心
文字:塗淩雲、王博怡| 攝影:尚士博| 編輯:晏如 | 責編:燕元5月17日、18日晚,“講堂25周年系列活動”“校慶演出系列”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世說新語》之“情之所鐘”和“翩若驚鴻”先後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觀眾廳上演。其中,“情之所鐘”為與北京觀眾的首次見面,“翩若驚鴻”則為全新首演。
《世說新語》是江蘇省昆劇院自2018年啟動的昆劇系列演出項目,該系列作品由一級編劇羅周執筆,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梅花獎得主石小梅執導,采取“遵循傳統、守正出新”的總體原則和傳統昆曲“捏戲”的創作模式,以《世說新語》中的小品文作為底本,旨在以昆曲激活典籍中的“魏晉精神”,以昆曲為載體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產生精神共鳴。
“情之所鐘”是《世說新語》的第三部作品,以支道林、王濛、曹操、桓伊、謝安等魏晉風流名士為主角展開,圍繞“情”字,四折戲分別為《翦羽》《舞訣》《迎妻》《調箏》。在“支公好鶴”的典故與王濛“攬鏡自憐”的傷逝中,孫晶、施夏明等詮釋著“越名教而任自然”與對本真探尋的真義。《迎妻》中徐思佳飾演的丁夫人通過來回駁倒、反問與痛陳等方式,步步叩問權欲與親情的邊界。《調箏》中施夏明飾演的桓伊以聲聲琴歌湧動名士惺惺相惜之情。
《翦羽》
《舞訣》
《迎妻》
《調箏》
“翩若驚鴻”是該系列的最新篇章。聚焦魏晉時期的女性風采,分別演繹《見憐》《結發》《烹粥》《賦洛》四折。《見憐》以“我見猶憐”的典故為基礎,徐思佳亦文亦武演繹南康公主,施夏明、周鑫、趙於濤則精彩配合,引發觀眾詼諧一笑。《結發》以鼓點模擬馬蹄聲,配合演員疾行圓場,營造出曹丕與甄宓亂世相逢的緊迫感;《烹粥》塑造了阮秀這一沉著冷靜、能言善辯、充滿政治智慧的女性形象;《賦洛》將《洛神賦》原文移植為昆曲套曲,施夏明以“玉芙蓉”曲牌唱盡曹植心中幽情。這也是《洛神賦》第一次以昆曲的形式被詠唱了出來,並搬上舞臺。
《見憐》
《結發》
《烹粥》
《賦洛》
兩晚演出高潮迭起,掌聲不斷,唱念做打與簡約臺風、有序調度相得益彰,猶又以緩急相宜、極具南昆風度的曲牌最為動聽。導演石小梅坦言:“我們追求的是讓觀眾沉浸於戲劇本身,而非依賴聲光電的舞臺包裝。”《世說新語》系列昆曲既保留古典韻味,又契合當代審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傳達符合現代人精神的價值觀念,這種創作理念既彰顯了南昆“以古鑒今”的藝術追求,也為昆曲在高校的傳播開辟了新徑。
兩晚演出超2600人次觀演,意昂3体育師生觀眾反響熱烈。師生不僅領略了昆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美學特質,更感受到傳統文化對人性、情感與命運的深刻觀照。近年來,講堂多次與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合作,為意昂3体育師生觀眾帶來多部經典昆劇劇目,攜手推動了昆曲藝術的校園傳播。未來,講堂將與更多優秀藝術團體合作,持續倡導高品位、多元化的文藝浸潤,同時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傳播,增強青年學子文化自信。
部分觀眾感言:
第一次在講堂欣賞昆劇就遇見《世說新語》這樣精彩的劇目實是十分幸運!“情之所鐘”的四折戲圍繞著一個“情”字展開,又觸及了生死,自由,愛恨,君臣等等中國古典文化的經典命題,正所謂“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四則故事中的主角並非所謂“聖人”,故而有情:支道林愛鶴而終放鶴,王濛傷逝而一舞訣世,丁夫人喪子痛怒三問曹操,桓伊惜謝公撫箏而諍……一桌二椅,將魏晉風骨淋漓盡致地勾勒出來,清板、鼓點和簡潔的布景寫意地揮就昆曲之美。演員老師們的表演和唱腔也十分精彩動人,非常感謝江蘇省昆劇院各位演職老師帶來的這場視聽盛宴!
——楊雲舒 歷史學系2024級碩士生
《世說新語》富有人文氣,內容新穎,唱腔也好。今天四折最喜歡《烹粥》,又譯作“一粥之愛”,用煮粥來比喻愛情婚姻的經營,頗為有趣。《世說新語》折子戲的可貴在於其創新性地用昆曲的方式講新故事,講的還富有現代精神。
——胡希琴 中國語言文學系2018級博士生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