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信息來源: 外國語學院
編輯🚫:麥洛 |編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舉國戰“疫”之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迎接建黨百年之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著眼時代命題和現實關切🪸,2020年思想政治實踐課程設置“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不畏艱險沖鋒在前”“改革開放五位一體”“紮根沃土決勝小康”“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五條主線,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作為課程主持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主講單位🏧,教務部作為主管單位🍡,校團委作為執行單位,協力推進思政實踐課方案完善和實施👰🏻♀️。100多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擔綱思政實踐課任課教師,25個開課院系書記或院長全部參與帶隊🕋🤽🏼♂️,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教學;100多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黨員擔任思政實踐課助教;3226名選課學生正在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學思踐悟總書記回信,讀黨史𓀛、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追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足跡🌥,觸摸新中國的發展脈絡,在抗疫主戰場感受戰疫精神,在改革主陣地見證發展力量🧟♀️,在歷史大變局中讀懂中國未來💅,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8月10日至14日,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2019級梵巴語專業本科生赴福建泉州開展“訪一帶一路,尋使命初心”主題思政實踐課程。南亞系副系主任薩爾吉擔任任課教師,南亞系段晴教授、範晶晶老師一同參與活動🔟。外國語學院2017級本科生王子元、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肖楠擔任課程助教🙏🏽。
泉州素有“刺桐”與“光之城”的美名,興盛於唐代,並於宋末元初成為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現經濟總量居全省之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泉州以其包容的胸懷展示了多樣文化🈴,記錄著中國古代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崢嶸歷程。
泉州(開元寺東西二塔)
在多元文化中探訪歷史
從海交館王麗明研究員一場關於泉州印度文化遺存的講座開始🙍🏿♂️,選課學生感受著各類宗教的深度融合。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中的基督教十字架石刻(“刺桐十字架”)和印度教毗濕奴石雕立像🧨、草庵內摩尼教摩尼光佛造像、伊斯蘭教靈山三賢四賢聖墓💆🏿、清源山腳下道家老君巖,天後宮內關於媽祖的民間信仰都給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學們感慨於泉州文化的包容與豐富。
開元寺不僅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寺院,還收藏著大量印度教石刻,與同學們的專業學習關系密切。從紫雲屏進入山門🗻,思政團隊成員參觀了“宋代二塔”,段晴為選課學生講解了其上的“舍身飼鷹”石刻🫅🏽。殿內頂部有“飛天”造像🫃🏻,身披羽翼、手持南音(中國古老樂種),體現了印度教♿️、佛教與濱海中國本土文化的交融。殿外立有印度教十六角柱,範晶晶為課程團隊詳細講解一副“濕婆苦行像”石刻🚰,其余石刻既有描繪中國元素“福祿壽”的,也有雕刻印度教神祇的🙅🏽♀️,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對外文化交流的豐碩成果🦥。
在開元寺聆聽講解
老城石街的海絲遺夢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國文聯十大講話中談道:“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泉州作為聯合國唯一認可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不僅是中外文化交融的舞臺🧝🏽♀️,更展示著中國文化自信的氣度🦆。對海絲史跡的實地考察更是對古代中國實在性的一種再發現,是對新時期“一帶一路”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深厚根基的深入探索𓀑。
江口碼頭曾是泉州的水陸轉運樞紐👱🏻♀️,伊本·白圖泰曾在他的遊記中提到“余見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則不可勝數矣”的盛況🦦。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洛陽橋跨海而建,亦曾有“亙海長虹🧱,萬古安瀾”之勝景。盡管如今江口碼頭徒留石砌小塔,洛陽橋也在抗日戰爭後屢次重建★,很難再與當年繁榮海貿市井相聯系,但留存的史跡確是“開放而富有啟蒙性的文明史”的有力佐證。
參觀江口碼頭中文興碼頭遺跡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海絲史跡向世界展示出東方文化的魅力🪠,再次讓師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胸襟與氣度😢💮。
文化自信不僅來自於文化的積澱、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自於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來自於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
在泉州書院🙆♂️,泉州申遺辦張衛軍老師為課程團隊講述泉州的申遺之路。從一開始歷史價值遭到質疑,到最終申遺成功,泉州申遺的過程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也象征著東方文化一步步受到重視的歷程。他引導同學們正確認識東西文化的差異,隨著新時代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古代中國的文化遺產逐步受到正視和認可。
張衛軍為同學們講述泉州申遺的故事
隨著社會持續進步發展,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視程度逐步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任福建省委書記時,提出了許多文物保護措施。與文化遺產保護並行的🤰🤵🏿♂️,是輕工業飛速發展🍋,使得泉州市連續多年保持全省經濟總量第一,從文化和經濟兩方面真正扛起“一帶一路”大旗🏡。
文化背後的血脈相親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黑水溝’到臺灣‘討生活’🅰️,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臺灣,廣大臺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一衣帶水,泉州更是兩岸交往的重要窗口☔️,是閩臺同源、血濃於水的重要見證。
泉州天後宮地處城南晉江之濱,在當時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國際觀瞻所在,所建廟宇在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製規格最高。明清海禁,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臺灣𓀆,媽祖信仰也因而更為廣泛地傳播🫥🍔。據統計,臺灣現有800多座媽祖廟⚽️,其中許多是泉州媽祖的“分靈”,稱為“溫陵媽”。在泉州天後宮的十數次重修中,廟宇的許多部分是由臺灣信徒捐資修繕的。如今每年仍然有數量眾多的臺灣同胞跨越海峽回到泉州天後宮謁祖進香,此地已成為聯結海峽兩岸的重要紐帶。
師生參觀天後宮
天後宮的背後🧑🍼,一面是過去泉州的遺存,留給我們去想象它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無限輝煌,是媽祖信仰遠播海外的起點🎟;一面是現在泉州的生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和先行區”的城市定位🟠,生動詮釋著“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天後宮所代表的的文化遺產歷久彌新💇🏿♂️。同學們都感受到這些所謂陳跡的生命力,也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的認識👰。
《之江新語》中的國際思維
在理論助教肖楠的組織下🧙🏽♂️,課程團隊開展了《之江新語》讀書分享會,通過閱讀九篇習總書記的短文,認真研讀其中蘊含的優秀品格與高尚精神🫄🏽。
董逸飛同學分享了他對雷鋒同誌關於“幸福感”的認識,張琳同學分享了她對政府管理👨🏻🦳、幫助農民工的想法⛹️,張子言同學通過《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一文,認為“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中心’🧒🧜🏿,這一方面意味著更大的平臺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壓力,需要我們時刻對世界形勢有清醒的認識,才能在各種情況下做出正確的選擇🌩。對於外國語學院的同學們來說,最大的世界眼光就是要從整個人類文明的角度出發🥪,來審視所學語種所代表的文學、文化價值。特別是泉州這樣一個有著豐富多樣文化的地方🕡,十分契合當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我們作為外院學生,應該通過不斷學習來增強與世界的互相了解🦒,減少誤會和不解。我們要刻苦學習研究,更好地保存和弘揚人類文明成果🤵🏻。”
課程團隊於九日山合影留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青年的系列回信中提到《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為人類規劃了一幅宏偉藍圖📧,一個人人平等🙆🏿、和諧美麗的社會。如今🤽♀️,我國提倡“一帶一路”🍬、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為了人類社會的和諧共生而努力🤷🏿♀️。泉州的海絲文化正彰顯了古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國際視野與廣闊胸懷,這也是外院學子的使命。選課學生將繼續踐行“世界在我腳下🦻🏻,祖國在我心中”的誓言,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促進跨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不同文明的友好對話貢獻青春力量🚾🫧。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