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25/db388/fa196.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意昂3体育經院兩會筆談 | 季曦:推進中國綠色發展,中小企業不容忽視 - 意昂3体育

意昂3体育經院兩會筆談 | 季曦:推進中國綠色發展,中小企業不容忽視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大型企業首先開啟了綠色轉型的探索,並取得了長足進展,相比之下,中小企業綠色發展進程則相對緩慢。《“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堅持綠色集約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原則。《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也強調應加快集群綠色低碳轉型。隨著相關製度法規的出現,針對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的討論與研究也逐漸進入人們視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

一、中小企業能否實現綠色轉型對推進社會整體的綠色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首先,中小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者。世界銀行指出,全球中小企業貢獻了超過90%的全球商業活動,創造了一半以上的就業崗位。截至2021年底,中國中小微企業數量達到4800萬家,貢獻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中小企業發展與經濟、財政、科技創新、社會穩定等問題息息相關,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其次,中小企業也是環境汙染的主要製造者。一方面,當前國內外中小企業環境足跡普遍偏高,中小企業是最需要踐行綠色轉型的群體。OECD於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歐洲中小企業貢獻了歐洲工業汙染的60%—70%(OECD,2018);《2023中國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研究報告》則指出,目前中國中小企業排放占全國工業領域排放的46%。

更重要的是,中小企業的綠色創新潛力巨大。首先,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潛力巨大,根據2020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對江蘇的調查分析,若加強能源管理,中小企業能效可以提高10%—20%。同時,由於中小企業經濟體量小、慣性小,路徑依賴更少,中小企業在綠色轉型方面將更加迅速。以商業模式為例,中小企業核心商業模式側重於銷售與可持續性相關的商品和服務的轉型更快。另外,有研究指出,綠色工業在新興市場環境中具有更快的發展空間,而新興環境對大企業的吸引力是小於中小企業的,例如在英國和芬蘭,中小企業分別占清潔技術企業的90%和70%以上。而且,由於中小企業廣泛分布於細分領域,量大面廣,且多為大型企業的上下遊合作夥伴,中小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也是產業鏈綠色化升級的必行之棋。

總而言之,中小企業不僅是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細胞,其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兼具著重要的責任和潛能。

二、導致中小企業綠色轉型不足的內外困境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程度較低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原因。

1. 企業自身的轉型困境

首先,廣大中小企業對低碳轉型、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認識不足,自主轉型意識還較為薄弱。這一不足源於幾個方面:1)很多中小企業往往註重短期的經濟利潤,對減汙降碳等相關政策措施的認識和了解仍不充分,企業負責人關註生產經營多,對節能環保重視不夠;2)很多中小企業認為存在轉型悖論:若選擇資本邏輯下的市場準則,是對生態、社會乃至人類不負責任,若選擇對生態環境和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負責,企業有可能失去市場現有的地位,甚至由於成本高、利潤少而最終破產倒閉;3)缺乏自主轉型的動力:中小企業的碳排放成效難以明確計量,其碳減排能力也較難得到客觀評價,如此一來,企業在節能降碳上的投入難以產生經濟效益,也就缺乏自主貢獻的動力。

其次,一些中小企業即使具備較高的自主減排和轉型意識,也往往因為受限於資金和技術條件而難以行動。根據2020年歐盟對其成員國12,615家企業的調查,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中面臨的技能和資金約束均高於大型企業。國內也不例外,資金方面,相比大型央企、國企,中小企業在碳核算、信息披露、經營實力、信用狀況等方面處於劣勢,不易獲得相關貸款和投融資的支持。技術方面,雖然中小企業在一些細分行業的技術方面具有“小而專”的優勢,但其總體上不如大型企業,特別是在節能降碳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中小企業無論在研發資金投入還是在專業技術人才方面都面臨著較大困難。此外,中小企業要想通過減碳獲得利潤,把減碳可持續地納入自身經營模式,就需具備較為完善的碳資產管理能力,這對中小企業的領導層、管理能力乃至企業的整體運作模式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 外部政策環境不夠完善

商道縱橫2021年對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影響企業對“雙碳”目標和脫碳戰略態度的外部因素中,“中央和地方‘雙碳’法規政策”高居第一位,其後依次是“碳市場價格或碳稅稅率”“能源或原材料成本變動”“資本市場的需求”和“客戶與消費者的偏好”等。由此可見政府政策是最能影響企業態度和發展方向的因素。我國從“十一五”至今發布的有關節能政策的重要文件都是針對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2010年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指導意見》盡管從國家層面提出了加強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要求,但由於缺乏更為具體細致的文件進行落實而收效甚微。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盡管提出了“堅持綠色集約,促進協同發展”的原則,但更多的仍然是關註中小企業的經濟社會效益。

現有政策不足首先與中小企業對綠色發展的認識不足相對應——政策還未對中小企業形成足夠的宣傳、引導和約束,如前文所述,不受碳市場和稅等相關政策工具的製約,中小企業仍然遊離在監管和約束之外。其次,缺乏政策監管與中小企業缺乏綠色發展的動力相對應,環境影響評估和統計監管的困難也使得政府製訂政策難有抓手,既無法完全清楚企業的環境影響情況,也難以設定監管指標,從而無法向企業施以足夠的壓力。

綜上而言,中小企業無論是自身內在還是外部政策環境,都缺乏足夠的激勵。就企業自身而言,中小企業缺乏與綠色轉型相關的意識和理念,缺乏獲取資金和技術的能力;就企業所處的外在環境而言,外部政策的壓力對中小企業的輻射有限,監管也難以執行到位,而且外部政策的不夠完善也使得與綠色金融的相關優惠還不夠充分,即使中小企業為節能減排有所付出並取得成效也難以衡量並獲得認可,從而無法“懲惡揚善”——給予企業足夠的壓力和動力。

三、如何推進中小企業實現綠色發展

中小企業的症結歸根結底在於“小”——單個經濟規模和環境排放都小。因為“小”帶來了能力不足、信息劣勢和核算困難等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對症下藥,打破“小”的局限。

第一,聚小成大,化個體轉型為群體轉型。根據一定條件將多個中小企業捆綁在一起,以集體之力獲得資金和技術支持,實現綠色轉型。捆綁方式可包括同產業鏈上下遊捆綁、同行業捆綁、同空間捆綁(如同一工業園區)等。

第二,發展綠色供應鏈,以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對大企業全產業鏈進行監管,使大企業將其壓力和先進的理念傳導到產業鏈上下遊的中小企業,倒逼中小企業轉型。

第三,以更廣泛的利益攸關者引導和約束中小企業。除了與中小企業處於同一產業鏈中的其他企業,金融機構和消費者也是利益攸關者。一些宏觀政策具體落實到中小企業層面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同為微觀個體的金融機構和消費者更能直接與企業建立聯系。在推進綠色發展的大趨勢下,金融企業所要求提高的風險披露和監管水平、消費者所要求的環境友好型產品和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更易對中小企業形成引導和製約。

此外,中小企業的“小”帶來局限,但善加籌劃也可帶來優勢。中小企業往往因其“小”而較易采取行動和轉變方向。當新能源技術發展和數字化經濟發展的浪潮來臨之時,中小企業不像大型企業一樣具有較多前期舊有技術投入的成本而可及時抓住機會,積極實現科技創新,占領技術和市場先機。因此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使企業充分認識到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等對企業的重要性,並且製訂相應的政策,如優惠信貸和評比獎勵政策等,支持和鼓勵中小企業實現科技創新。

當然,技術層面的革新是最底層的轉型,要全面深入推進中小企業綠色轉型,需要構建“技術(淺綠)- 管理(紅綠)-意識(深綠)”三位一體的企業治理體系。技術層面,針對中小企業製訂相關貸款、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為中小企業發展技術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撐,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管理層面,善於將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相結合,積極運用碳稅、碳市場交易管理工具、排放許可證交易製度等推動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積極發動利益攸關者的力量,推動形成金融機構提升風險評估要求、消費者提升產品生態環保要求的市場導向,對企業形成廣泛的社會約束力。意識層面,善於抓住中小企業的“牛鼻子”——管理層,針對企業管理層展開宣傳、培訓、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等工作,產學研相結合,提升企業決策者的環保和創新意識,培育企業綠色轉型的內驅力。

作者簡介

image1.jpeg

季曦,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重大專項首席經濟學家,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系副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數字經濟與區塊鏈工程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能源與氣候變化經濟學、宏觀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治理等。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40余篇SSCI/SCI檢索,30余篇發表在Q1刊物。在《人民日報》發表2篇文章。出版專著1部,譯著1部,參編6部。入選斯坦福大學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主持國家社科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等多項縱向課題。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市哲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擔任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理事和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理論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首屆Bina Agarwal Prize for Young Scholars in Ecological Economics的國際評委。擔任Ecological Economics (SSCI) 期刊Editor,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SSCI)、Economia Politica(SSCI)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以及Environments(SCI)、Social Sciences、《生態經濟》等期刊編委。

386748f62f11451990ebbc27f17aff60.png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