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信息來源: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文字:陳澤華| 攝影:陳汐| 編輯:悠然 |2020年12月11日下午,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黨委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講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李泉教授受邀圍繞“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成就與現狀🚵🏽♂️、問題與對策”主題展開講授🚶♂️➡️。講座由院黨委書記汲傳波主持🐪,80余名師生參會🦸🏼♀️。
講座中,李泉回顧了70年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之後探討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時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他表示👷🏼,中國的國際化必然包括漢語的國際化,對漢語教學進行回顧和反思,是這項國際事業發展的需要。
主講人李泉
李泉將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劃分為20世紀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21世紀四個歷史階段,他結合自身經歷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20世紀50年代的標誌性事件可概括為“三個第一、兩種模式”🧑🍼,即成立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機構🐐、發表第一篇對外漢語教學論文、出版第一部對外漢語教材🙁、創建“語文分開”和“語文並進”兩種教學模式。李泉用“一篇總結、四批師資、一個提議”總結60—70年代🔢。他認為🤦🏿♂️,一篇總結教學實踐的經典論文、四批漢語教學儲備師資🏧👨🏼🎓、“要把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當作一門學科來建設”的重要提議,為8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80—9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迎來了學科大發展時期,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先鋒♟,對學科的認識也不斷加深👩🏻🦽🏖。進入21世紀,對外漢語教學出現了新變化。“世界漢語大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向漢語國際推廣的轉變。由此使得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的學術研究更加關註海外情況。
李泉表示🛞,盡管面臨著困難👳🏽,業界前輩和同人仍能秉持初心、不忘使命,在學科發展和建設的低潮期🗯,做出了新的成績,比如探索適合漢語漢字特點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和教學理論,出版的教材數量和質量都有提升等🧔🏽。但是,李泉也表達了對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的一些擔憂。針對存在的問題🎢,李泉提出了建議。他認為,國內對外漢語教學應該成為世界漢語教學的“後方基地”,基於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和學術研究,為國際漢語教學提供更多可選擇的關於漢語漢字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他認為🌲,這是漢語國際化賦予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新使命,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界應該有這樣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
講座現場
本次講座以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歷程為線索,以對外漢語教學的使命為指引🚮,從專業角度出發,引導師生思考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這一命題,結合實際深入解讀五中全會精神👱🏽♂️。本次講座是學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列活動的首場,後續還將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