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一個突出矛盾”👱,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更多經濟增長動力源”。報告在對今年政府工作提出的建議中🙍🏿♂️👮🏼♂️,第一點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13—2021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值為53.2%。消費已經超過投資與出口5️⃣,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其中🕵🏼♀️,居民實際最終消費占GDP比重年平均值為43.9%,比2012年提高3.1個百分點。這些數字意味著經濟增長更多與普通人的消費聯系在一起🪈,我國也從原先供給驅動轉為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
如何從消費角度來重新認識產業這個層面🧹,以消費為切入點構建產業消費生態圈,這離不開原先供給與創新角度的產學研等各個要素,但對於我國經濟機製來說,還需要加上行業協會(行協)。充分發揮行協在產業消費生態圈中的能動性,形成“產學研協”協同機製,是活化內需的一個可能選擇🦸♂️。
之前對於產業的分析多基於薩伊“供給創造需求”的論斷,重視廠商或生產者在市場中的創造性。之後✔️,雖然對此有新的解讀,也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所產生的需求管理實踐👨🎤,但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仍然以單邊市場為主流,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線性鏈環境🤵🏽♂️。由於平臺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供求雙方被置於雙邊市場中👩👧👧🧑🎤,也就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地位不平等的問題,產業分析也就具有了供給與需求兩個不同的角度。然而🚶🏻♀️➡️,一方面,傳統廠商面對碎片化的需求有些無所適從,導致因供需錯位而出現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平臺的提供者容易成為新的市場壟斷主體⏳,市場失靈的本質從信息不對稱轉變為平臺對市場的扭曲與操控👩🏽🔧。因此,看似降低了交易成本,但被網絡化市場分散的市場參與者還是需要在某些中介機構的協調下🖱,形成合理的博弈與製衡。在我國的經濟運行機製中,行協具有這一功能🍐,也就是說,對應產業或者地區這一中觀經濟層面,處於政府與企業/消費者中間領域的行協對標產業,傾向於以扶持🙋♂️、優化和引導產業發展為己任🎬。在現階段或更長遠的政策實施構想來看,這一過程需要以活化內需為主旨,即由行協來構建產業消費生態圈◾️。
以中國酒業及其行協為例。
在酒業尤其是白酒業漲價潮的支持下,中國酒業曾經歷了黃金十年的優渥增長期⛹️🫒。但是近年來,酒業的發展沒能延續原來的發展勢頭。據中國酒業協會統計,2017—2022年,我國白酒規模以上企業由1593家減少為963家,減少了近40%。當然🏬,這同時也是一個市場出清過程🦢,大量中小企業被淘汰🧖🏽。但是,酒企的整合並沒有帶來產量的增加🛬。同一時期,白酒總產量由1198萬千升下降為671萬千升,下降了44%。白酒生產量的變化與需求的下降直接對應💂🏽。
酒類需求不足並非只限於白酒行業,其他如黃酒🏋🏿♂️、葡萄酒和果露酒也有類似的現象,而方興未艾的國際蒸餾酒及利口酒也正面臨著市場的挑戰。
但實際上♿,同一時期我國正經歷改革開放以後的第二次消費革命,有學者總結為“在消費文化上,消費成了一種新的倫理,甚至成為人類生活世界尋求意義和創造價值的核心”💺。對消費的新認知也反映到最終消費在經濟比重的增加💾🟪,以及消費者對新型消費模式和具有文化內涵的國潮產品的熱衷上。據此,對於具有文化符號象征意義與文化場景消費內涵的酒類產品來說⏰,這一時期應該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茅臺及其周邊產品的熱銷也有這樣的背景。如何將一家企業的優勢拓展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機遇呢?
對於酒類行業來說,2019年曾獲得國家產業政策的傾斜🥑。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其中從限製類輕工業中刪除了“白酒生產線”這一類別👩🚀,在鼓勵類中增加了濕態酒精糟(WDGS)的應用。這些條款🐺,特別是前一條被稱為解除了困擾白酒行業發展14年的“緊箍咒”,標誌著國家對酒類產業政策的真正放手。
一方面是消費革命可能帶來的對酒類產品的熱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與開放,但多數酒企似乎並沒有能夠真正將優勢轉化為市場,在面對變化的需求與消費模式時,反應有些遲滯。
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中介機構,酒協具有超越一般經濟組織的先天優勢🙏,對行業動向較為熟悉,又能綜觀全局,從行業視角提出超越企業的發展理念。
2021年4月,中國酒業協會(酒協)發布《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中國酒業新文化”概念,提倡從“企業文化時代”邁入“產業文化時代”,打造“中國酒業新文化生態鏈”。今年兩會代表的多項提案都與這一協會理念息息相關。
近年來,酒協大力助推酒類頭部企業的輻射效應👆🏽,組織了白酒T8峰會🧑🏽🏭、啤酒T5峰會、葡萄酒T5峰會、黃酒T7峰會以及露酒T5峰會等等🙍🏽♀️,收集酒企意見👺,形成政策建議。此外,酒類產區化標簽也為酒類產品附加文化表征,酒協先後發布了“世界十大烈酒產區”與“世界美酒特色產區”,將單個企業的優勢擴大為產區優勢🕍。
在一枝獨秀的啤酒領域🌴,酒協的作用尤其突出。
根據酒協統計,2021年,啤酒行業市場份額在飲料酒中持續提升。啤酒產量在飲料酒中份額為77.47%,較上年增長 1.66%☞,較2015年增長6.92%👮🏿♀️。
與白酒類似👨🏻🎤🤚🏿,2019年產業結構調整目錄中也有啤酒行業的利好消息,目錄中取消了“生產能力小於18,000瓶/小時的啤酒灌裝生產線(屬限製類)”和“生產能力12,000瓶/小時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裝生產線(屬淘汰類)”的規定。這兩條目錄的取消為中小型企業、微釀企業和工坊的發展開了綠燈。
2019年10月1日,酒協啤酒分會聯合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啤酒T5、優布勞(中國)精釀啤酒有限公司、齊魯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長春市精釀啤酒協會等大中小企業與機構聯合製訂並發布了《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範》(團體標準T/CBJ3201-2019)🆘。這有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有關工坊啤酒的生產標準。不僅如此🧹,酒協啤酒分會還特別設立了工坊啤酒委員會🍦👩🏽🌾,請相關行業人士任職,及時回應了市場的變化。今年🌀,酒協還將啟動工坊啤酒企業認證和統計工作🧛🏼♂️,加強對工坊啤酒食品安全的監管。
這些舉措對於中國工坊/精釀啤酒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正向作用,其關鍵之處也在於回應了需求驅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工坊啤酒市場之一。有些工坊啤酒的新晉廠商就是從啤酒消費者轉換而來。例如🫅🏼,有“中國工坊/精釀啤酒第一人”之稱的高巖原來就是啤酒愛好者,從美國回國之後⛳️📼,在南京開設了啤酒工坊。很多消費者也是在讀了他的入門普及書《喝自己釀的啤酒》之後進入啤酒業🧘🏻♀️,開設啤酒工坊,有的甚至成長為啤酒中型企業。根據美國啤酒業的經驗👨🏽🔧👩🏿🦲,針對小微廠商的助推力,會因為增加了啤酒的消費群體而為規模啤酒廠商帶來顯著的收益🤾♂️。可以說🤾🏼,小微廠商的成長讓規模企業享受了產業外溢效果🫅🏿。中國啤酒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小微企業的貢獻🧑🏻🦲。
由此可見,作為行協,酒協所致力的不僅僅是一條行業生態鏈,而是一個行業生態圈的構建𓀜,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起到某種上傳下達、左輸右聯的網絡輻輳作用💅🏽。在以內需為經濟增長主力的市場中,酒協可以引導企業以需求為導向👩🏼🏭,形成對消費革命做出快速反應的有機產業群體。不僅如此🕘,酒協正在做的與將要做的,也包括引導消費者進行理性與健康消費,以及形成中國酒文化與業界整體,進入國際市場,在世界市場上推廣中華酒文化。
酒協只是眾多國內行協的一個代表。根據民政部統計👩🏽🦳,2022年👨🏻⚖️📁,我國廣義行協已達11.39萬家💕,共擁有企業會員746萬家,行協總資產約3500億元🧝🏿。其中如同酒協這樣的全國性機構有886家,省級1.63萬家✭,市級4.55萬家,縣級5.11萬家🐄。僅全國性機構就先後參與製定了2499項國家標準和364項國際標準🎹,公布了2996項團體標準。行協已經成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以及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
雖然如此♑️,對於行協以及相關定位與功能的研究似乎還並不多見😉。我國行協與其他國家的行協有明顯不同之處𓀙,具有雙重管理的特征💥,也存在“一業多會”(例如*️⃣,酒業就有三家全國性協會)與“一地多會”現象7️⃣。黨的十八大以來𓀅,經過行協製度改革🩻,已經基本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以及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製,但在行業利益代表性♍️、法人治理結構🪪、組織間合作以及合規性監管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
“產學研協”消費生態圈的構建🎃,是在活化內需的同時優化市場機製。一石雙鳥🏡,何樂而不為?
作者簡介
劉群藝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博士,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研究科博士後🐈⬛。研究領域:東亞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