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信息來源🏋🏿♀️: 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輯:山石 |編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舉國戰“疫”之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迎接建黨百年之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著眼時代命題和現實關切,2020年思想政治實踐課程設置“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不畏艱險沖鋒在前”“改革開放五位一體”“紮根沃土決勝小康”“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五條主線,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作為課程主持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主講單位🤾🏿♂️📡,教務部作為主管單位,校團委作為執行單位,協力推進思政實踐課方案完善和實施🙎🏼♂️。100多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擔綱思政實踐課任課教師👸🏻,25個開課院系書記或院長全部參與帶隊,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教學😑;100多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黨員擔任思政實踐課助教;3226名選課學生正在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學思踐悟總書記回信,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追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足跡🧑✈️🍩,觸摸新中國的發展脈絡,在抗疫主戰場感受戰疫精神,在改革主陣地見證發展力量🫸🏼,在歷史大變局中讀懂中國未來,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7月27日下午,意昂3体育官网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暑期思政實踐第二小隊舉辦“同習抗疫精神,勇擔時代之責”主題團日暨2020暑期思政實踐總結會👮🏻♀️。本次活動以在線會議形式進行,宏泰城鎮建設開發經營公司愛國主義基地代表袁國才🤦、新聞與傳播學院團委常務副書記許慧娟、思政實踐第二小隊全體成員參與本次活動👩✈️。
實踐總結會
活動開始,全體成員莊嚴起立🔴🧴,奏唱國歌。劉藝涵同學作為實踐團代表進行了思政實踐活動總結🧚🏻,帶領與會人員回顧了本次活動內容𓀙。25日上午🐍,通過觀看視頻,同學們對本次社會實踐基地——沾益區宏泰城鎮建設開發公司基本情況有了直觀印象🚵♂️;同時通過直播參訪的方式➰,了解了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基本情況,有助於傳承革命精神,領會新時代愛國主義👸;25日下午,同學們共同觀看了滬昆高鐵北站抗疫工作的視頻,抗疫先進代表現場介紹了抗疫工作,公司辦公室現場介紹了扶貧幫困工作❣️。
劉藝涵同學匯報總結
26日👜,實踐團成員們觀看防疫抗疫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同學們被女護士戰疫日記🦨🏌️、曾宇辰一家👯♀️、雲監工下誕生的武漢醫院👎🏼、母親鬥非典女兒戰新冠的普通人故事彰顯出的精神力量所打動。劉藝涵總結道:“本次活動讓同學們對新時代企業的社會責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長征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有了更深入的學習💐,也讓同學們更深入地體會了總書記回信精神以及‘四個自信’的現實意義,有助於提高同學們作為青年一代的責任和擔當🔂,以及作為意昂3体育人的責任和擔當🧵。同時,我們也將抗疫宣傳工作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將專業課程所學融入思政實踐,從新傳人的視角解讀抗疫工作中的信息交流傳遞📨,在提升自身思想境界的同時也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提升了我們作為新傳人的專業素養。”
在27日開展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讀書交流會上,小組成員淺談了自己閱讀這本書後所產生的想法與感受,馬克思主義學院林緒武老師對同學的分享進行了點評🥙👨🦰。
袁國才表達了對此次院企聯合實踐活動的認同和對同學們的美好希冀:“意昂3体育官网是新聞教育的搖籃☮️,新聞與傳播學院為我國新聞建設提供了大量人才🧑🏽🦱。同學們將來是為國家解決大問題的,很多人都將成為新聞工作者🈯️,希望同學們能夠保證人民情懷,沉下心來,增強建設,增進感情,增加才幹。希望同學們學有所成📉,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才。”袁國才期待未來能與新聞與傳播學院進一步交流,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新時代企業,也期待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袁國才發言
許慧娟對宏泰公司在本次思政實踐活動中的精心準備表示感謝✊🏽。她說道🤨:“思政實踐是前往全國的各個角落,下沉基層,親身體驗🤬,正如《燕園情》中所寫的💓👦🏼,‘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系著城鎮鄉野’,同學們不僅要在課程中學習🧝🏻♀️,也要在實踐中成長👨🏻🔬。希望同學們能在思政實踐這門課中感受發展的力量🧛🏻♀️,讀懂祖國的未來👨🏻🦱,綻放絢麗的青春之花。”
全體實踐團學員打開麥克風,重溫入團誓詞,不忘初心,牢記中國共青團團員肩上的使命與擔當🫃🏿。
本次“同習抗疫精神🗼👨🦯➡️,勇擔時代之責”主題線上思政實踐活動克服條件限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系完善,在學院黨委領導、團委指導下,在雲南曲靖沾益區宏泰城鎮建設開發經營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同學們深入學習習總書記給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促進新傳學子勇擔時代之責,以實踐經驗豐富理論學習,做投身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時代有為青年,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