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5 信息來源: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應意昂3体育官网“大學堂”講學計劃的邀請,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學與民族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娜塔莉婭·波羅西瑪克(Natalia Polosmak)🤹🏿♀️,於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11日訪問意昂3体育官网🕵🏽,先後發表3場系列演講🧮,並與國內從事考古學💆🏻♀️、語言學🙇🏿、藝術史等方面研究的學者進行了對話交流,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林梅村教授擔任系列講座總主持。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文博學院、國際合作部聯合主辦此次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波羅西瑪克教授主攻古代中亞與西伯利亞考古🤘🏻、文化🧖🏽🙌🏿、藝術研究,擔任南阿爾泰考古隊隊長🔽💁🏻♀️,曾在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南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蒙古等地區進行了發掘。她在西西伯利亞巴拉巴森林草原地區的發現、發掘🖖🏻,以及對薩爾加特卡文化、大列奇卡文化遺址的研究,奠定了西西伯利亞南部斯基泰時期考古年代序列基礎🤏🏻🏊♀️,還進一步闡釋了西西伯利亞森林地帶古代與中世紀雕塑藝術(庫賴文化青銅鑄造品等)的符號意義🙋🏼;首次發現☑️✈️、發掘並利用多學科方法對阿爾泰地區烏科克高原巴澤雷克文化“凍土墓”展開研究,並對南西伯利亞古代人群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飲食、服裝、化妝品9️⃣、兵器、屍體防腐法、意識形態等方面)以及民族起源🦽、歷史文化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此外,波羅西瑪克教授在蒙古國諾彥烏拉墓地進行了科學的發掘🥵,新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關於歐亞大陸古代歷史與文化的科學認知🕊。波羅西瑪克教授曾獲得俄羅斯聯邦國家獎(科技獎項)(2005)、《國寶》考古學獎(2007)、第二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田野考古發現獎(2015)等😠🥇。
11月29日下午✒️◻️,波羅西瑪克教授的首場演講在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行🧄,講座由林梅村教授主持🦸🏽,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單月英擔任評議。講座開始前,文研院常務副院長渠敬東教授向她頒發了文研院特邀訪問教授聘書🧄。
波羅西瑪克教授第一場講座主要討論蒙古國北部諾彥烏拉墓地的匈奴高等級墓葬。2005—2013年🤭🧝🏻♂️,波羅西瑪克率領俄蒙聯合考古隊對該墓地進行發掘🎽👨🏻💼,一共發掘4座匈奴貴族墓葬,此次講座的主要內容也以此為基礎。2006年,俄蒙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該墓地進行新一輪發掘🦹,發掘對象是該墓地20號墓葬🔗。波羅西瑪克首先考察了匈奴墓地的選址🧚♀️,匈奴墓地選址一般都位於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的山谷地帶🫰🏼🧛🏿♀️。20號墓葬是典型的匈奴貴族墓葬:“甲”字形豎穴土坑墓,尺寸較大,墓上有石封堆,石堆從上至下一共分四層;墓坑深18米,墓壁呈階梯狀向下⛹🏼♀️。墓葬的規模非常大,考古工作非常辛苦🧵,發掘時間一直從夏天持續到冬天🏋🏻。在發掘的初始階段,因為發現了盜坑,發掘者們情緒都相當低落🏅,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進行😵,尤其是打開槨蓋板的那一刻🥇,發掘者們非常興奮,槨內保留了相當數量製作精美的遺物🔓,包括一輛漢式馬車和一套完整的金銀車馬器。這些遺物都位於原始位置🉑,並未被破壞幹擾,對於研究匈奴貴族墓的形製和葬式葬俗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材料🛢。車馬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金銀飾牌🥣,飾牌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漢地的飾牌——這類飾牌飾有龍和獨角獸的形象🐂,這種特殊的神話動物來源於中國🧛🏻,所以教授判斷此類飾牌源自漢帝國,此外在朝鮮(樂浪郡)同樣發現此類飾牌🎁;另一類飾牌則是典型的羅馬器物——飾有古希臘-羅馬的神話情節——薩堤爾和阿爾忒彌斯的故事,毫無疑問,這件飾牌產於羅馬帝國🧇,可能是在西亞作戰的羅馬軍團士兵所有,後來作為戰利品為匈奴貴族所有🤲。波羅西瑪克教授認為這座墓葬雖然被盜掘,但幸運的是大部分遺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尤其是很多有機質遺物能夠完好地保存👨🏿🎓。該墓出土一件漆耳杯,上面帶有“元延四年”的紀年刻銘,“元延”是西漢成帝年號🍬,“元延四年”即公元前9年👩🏼🍼,這件耳杯的發現,意味著20號墓葬的下葬年代應在公元前9年或之後。墓葬中還出土了製作非常精美的紡織品🫢,例如毛毯,尺寸很大,質地優良📖,飾有神獸和人像圖案。這些紡織品的發現是波羅西瑪克教授最引以為豪的工作。紡織品的保存狀況非常差🧙🏿,稍不留神可能就會遭到破壞。在吸取科茲洛夫發掘經驗的基礎上👩🏿⚕️,波羅西瑪克教授帶領考古隊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當發現這些紡織品的時候,能夠從容處理🙏🏼。在這裏,她特別感謝了俄羅斯科學院新西伯利亞考古研究院負責復原這些紡織品的同事,正是因為他們的卓越工作🧘🏼♀️,我們現在才能夠一睹2000年前匈奴紡織品的芳容。除了漆器和紡織品之外,在該墓中還發現發簪😱,故可判斷該墓中可能埋葬有女性🧝♂️。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該墓中未發現人骨🦸🏻,僅發現五顆人類牙齒,根據體質人類學家的研究,這五顆牙齒屬於一名年輕的女性,來自現在阿塞拜疆地區或高加索地區。波羅西瑪克教授強調,隨葬馬車的墓葬一般都埋葬男性墓主,而這座墓葬發現的牙齒屬於女性,那麽有可能這名女性只是陪葬👷🏽,墓主應還是一名男性👯♂️,只是沒有發現人骨。此外,墓中還發現隨葬發辮,1924年科茲洛夫發掘的墓葬中同樣發現此類發辮。木槨的保存狀況非常好,木棺則只剩下底部🎎,但是木槨和木棺的結構非常完整,與漢墓或楚墓非常相似。木棺和木槨的拼接方式非常特別,利用了榫卯結構和亞腰形的連接部件,木棺上還有網狀的的圖像和金花裝飾,這些細節皆與漢地類似。此外🧣🧜🏻♀️,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是墓中填埋青泥🧐,這些青泥從周圍湖泊搬運而來,波羅西瑪克教授將這種現象與馬王堆漢墓進行比較👊🏿。
波羅西瑪克作學術報告
最後⚂,波羅西瑪克教授介紹了科學技術對研究這批匈奴墓的支持🤷🏼♂️。首先是古DNA研究者對墓葬中隨葬發辮的研究,但受限於材料保存狀況較差,所以此項研究並未順利進行🕵🏼♂️🏊♂️。根據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她判斷匈奴人群並不留發辮,所以這些發辮應來自周邊非匈奴部落🏊。其次,冶金專家對匈奴墓中出土的金屬製品進行金屬成分分析,發現前文所述來自漢地飾牌的金屬成分與來自羅馬飾牌的金屬成分截然不同,來自漢地的飾牌金屬成分為金銅合金,而來自羅馬飾牌金屬成分為純度很高的金🌮。這為我們對飾牌的分類提供了科技方面的支撐👰🏽♂️👨🏽🔬。最後🛂,波羅西瑪克教授介紹了俄羅斯地質學家對諾彥烏拉墓地金器的研究。俄羅斯西伯利亞地質學家對西伯利亞👩🏿🚀、蒙古的金礦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並製作了完整的數據庫🥖。利用數據庫比對,地質學家判斷,諾彥烏拉墓地出土的金器礦源來自蒙古;但金器的製作技術和裝飾紋樣卻是典型的漢式風格,很可能是漢地工匠利用蒙古進口而來的金礦石製作金器🧜🏼♂️。
12月3日,波羅西瑪克教授在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進行了自己的第二場演講🧏🏽♂️,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堅教授擔任評議🫅。
波羅西瑪克教授首先向聽眾放映了提取匈奴古墓紡織品的視頻⇒。視頻顯示,匈奴木槨距地表很深😉,紡織品位於木槨表面,壓在厚厚一層淤泥之下,提取需要極大耐心🔵。教授解釋說,這部分紡織品原應懸於墓室四周,為壁毯/掛毯,是後來落在木槨之上的。墓坑深、淤泥厚✌🏻、紡織品脆弱,提取時又要盡量保持其完整性🍄,這是發掘時的主要困難所在🥖🈸。發掘完成後,還要進行室內清洗🏄🏼♀️、拼對🫶🏼、復原。在這方面,俄國學者以前發掘巴澤雷克古墓及其他匈奴王墓時積累的經驗起了關鍵作用👷,他們建立起了從田野發掘到室內提取、保護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比如,在田野工作階段,他們用玻璃板或塑料膜襯底,將紡織品和淤泥整體起出,到室內再進一步清理。波羅西瑪克教授等俄國學者對M20♿️、M22槨外出土的紡織品作了多學科分析。首先是顯微結構分析,以確定紡織品的製作材料及製作工藝🌲;據分析🧑🏫,該毯子用羊毛製成🥷🏽,纖維較細,表面圖案為刺繡。其次是化學成分檢測,主要為了分析紡織品所用染料成分🫰🏽👇🏼,進而復原其原有顏色;據檢測🛼,該毯含有蟲膠酸A✷、C(Laccaic acid A, C)、茜素(Alizarin)、紅紫素(Purpurin)等殘留🤞🏻,說明所用的柒料不僅有動物性的(某類甲蟲)👩👦👦,也有植物性的(茜草之類)🤹🏼。最後是紡織品表面圖案題材分析,在這方面,波羅西瑪克教授著重講解了M20與M31出土的毛製品。M20第一件毯子上表現的是一列人面向右邊一座祭壇列隊而立的場景,隊列中一人牽馬,其余人各手持物品🫳🏼;祭壇右邊僅有一人👤,面左朝向祭壇。很明顯,它表現的是宗教儀式場景,而非日常生活場面。毯子上表現的均為男性,有的眼睛描繪得很大⚔️,從面相看,都為歐羅巴種;有的人留有帕提亞式短卷發,蓄八字鬍。圖象中的人物均身著伊朗傳統服裝➝,其中,位於祭壇右邊者著長袍,左邊隊列第一人著短袍,腰懸弓箭,手持一蘑菇形物👚。波羅西瑪克教授認為💱,此人所持當為一種具有致幻效果的蘑菇🦟,在宗教儀式中方便人神溝通🫅,但不會成癮,其作用類似祆教中使用的Haoma/Soma。祆教儀式中使用Haoma/Soma已廣為學界所知,但它具體是用什麽製成的,百年來卻無定論,說其為麻黃或罌粟者有之,稱其為鵝膏菌者亦有之,這一懸案怕只能等到發掘出真正的Haoma/Soma才可落定🤥。不過,匈奴墓這件毯子上手持蘑菇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景🥀,或可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有所幫助;另外,古希臘浮雕上也有手持蘑菇進行宗教活動的圖象。凡此均指向這樣一種推測——Haoma/Soma是用某種蘑菇製成的。毯子上的祭壇,同樣式者也見於敘利亞帕爾米拉遺址📠,喀喇昆侖公路巖畫上也有類似圖象。左側隊列中的牽馬男子📒,左手抵額,作特殊姿勢,也說明此圖象表現的是宗教活動場面。而所牽馬匹體型較小,為公馬👨🏿🎨,其尾根部上翹🔼,這種尾部姿勢與秦兵馬俑的馬塑相同。馬背所鋪方形鞍韉🙋,亦見於巴澤雷克古塜和喀喇昆侖公路巖畫形象👯♀️,它也是帕提亞軍隊中采用的主要鞍韉類型🧖🏻。馬肩所佩圓形帶飾,在鍵陀羅石雕中也有發現,該浮雕馬匹亦使用方形韉毯。波羅西瑪克教授特別指出,毯子圖象的背景上散布著蝴蝶和花朵,而蝴蝶在希臘神話中是靈魂的象征,這進一步說明毯子圖象表現的不是世俗圖景📘。有蒙古學者指出📦,該毯為匈奴製品,但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毯子圖象的核心主題及人物面貌、衣著,均與中亞關系更為密切,應是泊來品,而非匈奴自製者👨🦳。講座接近尾聲時👩🏿✈️,波羅西瑪克教授再次強調了諾彥-烏拉墓地所出紡織品的重要學術價值。它表現在:一、這批紡織品均為科學發掘品,共存遺物又有紀年🦸🏼♂️,年代確定,大致為公元一世紀前30年;二🍁、紡織品質量高、種類多,其中既有中國的絲綢🤞🏿,又有敘利亞、克什米爾的毛製品,紡織品上的圖象題材更是包羅萬象,這都體現了匈奴在當時國際貿易中的關鍵地位,在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12月10日,波羅西瑪克教授進行了她的第三場演講🕘,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研究員羅帥擔任評議人🫸🏼。本次演講的題目是“俄印聯合考古隊在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的調查成果”。波羅西瑪克教授介紹了2015年至2018年對克什米爾谷地、藏斯卡、比爾本賈爾嶺等地的調查👨🏽🦳,該地地處偏遠,在此之前幾乎沒有考古學家知道此地👩🏿🍼,直到幾年前公路的修通,才使得考古學家們有機會進入這個地區進行田野考古調查🤢。該調查主要針對貴霜時代、中世紀時期的遺址及佛教文物進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位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比爾本賈爾嶺石雕像群✅。該石刻群規模非常龐大,由數以百計雕刻精美的石刻構成,還包括蓄水池等遺跡。石刻主要以騎馬人石像為主🖐🏻,馬上承載2-4個人,年代約公元6-7世紀。雕像雕刻精美,騎者的服裝、兵器、馬具等細節都製作的惟妙惟肖🏜。騎馬人的人類學特征(大長直鼻子🦐、扁平的後腦等)及圓形的大耳環🫲🏼,都可以讓我們將其與嚈噠(Hephthalites)硬幣的人像相聯系🫶🏻。波羅西瑪克教授展示了大量精美的照片,以及石刻雕刻細節的照片👏🏽,令人嘆為觀止🚖。此外,波羅西瑪克教授還展示了現代科技對研究此遺址的作用,包括利用航拍、三維掃描建模等方法,全方位記錄該遺址的信息,並且建立了數據庫,以便更加深入研究這片石刻群。教授最後推測雕像由拉其普特人——定居在印度北部的嚈噠後裔製作,拉其普特人的後裔——多格拉人至今仍然生活在這個地區。雕像可能是神話中英雄或祖先的形象,也有可能是烈士紀念像。不過✤,這些石雕的研究還在進行過程中。
波羅西瑪克臨行前,與文研院院長鄧小南🍠、文研院特邀訪問教授王炳華商討合作事宜
除上述系列演講外,12月4日下午🤵🏻♂️🍊,意昂3体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還組織了文研論壇——絲綢之路南道的早期文明探源🧒🏽。論壇上,主持人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段晴教授、與引言人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邀訪問教授王炳華👭🏼🫳、與談人波羅西瑪克教授、哈佛大學近東語言與文明系張湛博士等校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絲綢之路南道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講學活動期間,波羅西瑪克教授向王炳華教授表示👸🏻💂🏿♂️,她十分願意就新疆👰🦶🏽、蒙古國🍍、南西伯利亞等地的考古發掘,與中國考古學界開展學術交流、聯合研究以及合作出版。結束前夕,波羅西瑪克教授還與文研院院長鄧小南教授進行了商討,雙方達成了合作意向,願意積極推動上述工作。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