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9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編輯:白楊 |編者按:2月17日,意昂3体育官网2020年春季學期如期開學,信息學院共有130門本科生課程,73門研究生課程線上開課。授課教師及教務老師快速調整、積極適應、認真籌備,想方設法確保“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學”,竭盡全力做到“標準不降低、學習不停頓、研究不中斷”。疫情之下,師生雖無法面對面交流,但“雲端”的課堂,仍可以讓知識傳遞、讓思想碰撞、讓力量凝聚。
開課兩周,在線授課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分享總結?陳江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曾獲2019年度意昂3体育官网教學卓越獎、2018年度國家教學成果獎、2017年度國家精品在線課程、意昂3体育官网“十佳教師”稱號、意昂3体育官网教學優秀獎、意昂3体育官网多媒體和微課比賽一等獎等多項獎項。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在線授課初體驗。
問:我們知道,每個學期您都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在課堂教學上。這學期您有幾門課程安排?
陳江:這學期主要有四門課。開學就啟動的有三門:信科大一新生的“微電子與電路基礎”,給文科生開的“文科計算機專題”、前年新開的公選課“電子遊戲通論”。面向生科學生開的“創意性實踐II”課因為主要部分是動手實踐的,所以會延遲再啟動。
問:學校提供的授課方式非常靈活,包括直播授課、教室授課、錄播授課、慕課授課等,您的三門課是如何選擇的?
陳江:
你說的這四種形式其實是兩大類,後兩種都是提前錄製,區別是放在慕課平臺上與否;前兩種都是直播,區別在於直播地點是自己家裏還是學校的直播教室。
直播和錄播這兩大類手段,在實施的時候也都可以有多種不同強度的製作方式,從簡單快捷到精致復雜,有比較大的跨度。對於我自己而言,大體的利弊對比如下:
錄播 | 直播 | |||
簡易 | 精製 | 簡易 | 精製 | |
典型形式 | 嵌入錄音的 PPT | 攝影棚錄製+ 後期剪輯 | 在家中用攝像頭做普通講課 | 編排臺本,在演播室,團隊合作完成 |
利 | 製作便捷; 風險小 | 教學效果較好 | 教學效果中等; 改編備課時間短 | 教學效果最好; 可同步錄製 |
弊 | 效果簡陋; 學期後舍棄 | 需重編課程; 製作代價巨大 | 意外風險較大; 未知狀況多; 需熟悉直播軟件 | 需舞臺演播技巧; 課程需重新編排; 場地硬件昂貴; 存在風險最大 |
考慮到有三門課要講,所以不管錄播和直播,都沒有精力和時間選擇精細製作的方式。而為了教學效果相對較好,同時也為了積累直播形式的教學經驗(這也是預期未來可能會常用的教學手段),因此對於我自己而言,選擇了直播的方式授課。因為經過仔細的計劃,相對簡易的直播課程對硬件條件、軟件熟練度(所謂磨課)的需求也不算高。
當然,直播都會面臨風險——主要是網絡故障和阻塞,還有硬件和軟件的故障。對於教師這邊的情況,可以在開學前多做測試和試煉,同時準備好應急備用網絡和硬件軟件;對於學生端的情況(學生多的課程容易出現多種狀況),由於直播平臺支持直播課程時自動錄製,因此出現異常狀況(網絡異常或網速很差)的學生,可以在課後補看。
在此也要補充說明白一點——到底利弊如何、難易如何,不同的老師、不同課程,情形都是不太一樣的。甚至可以說,“彼之蜜糖,吾之毒藥”。
問:這次線上授課安排得比較突然,需要授課教師快速進入角色。為此,您做了哪些方面的準備?
陳江:
決定采用比較簡易的直播授課方式之後,備課和平時課堂講課的差別並不大(稍稍多加一些顯式的互動),準備工作主要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
在“硬件”上,購買了少許設備,在家中搭建了下圖所示的直播環境:
l雙顯示器:主顯示器負責直播軟件的主畫面;副顯示器用於顯示學生花名冊(便於觀察學生上線狀態、上下臺狀態、麥克風和攝像頭狀態,以及各種權限設定)、直播軟件的聊天室和學生提問列表、直播軟件的網盤系統(便於快速打開文件)、以及桌面版微信,以便直播時能快速跟進所有的學生反應;
l攝像機:用攝像機(而非攝像頭),可以比較自由地設定視角、拉伸鏡頭(因為直播軟件不支持),且自身噪聲和失真較小;
l黑絨布:使得學生看到的教師畫面有純黑背景,幹擾較少;
l補光燈:臺燈就行,目的是使攝像機對焦更快更好,畫面鮮明清晰、噪點小;
l領夾麥克風:並非音質最高的選擇。但在家裏本身環境就不是特別安靜的條件下,使用原有的領夾麥克風,兼顧性價比和音質,也比較方便;
l繪圖板:按一般的做法,配置一個繪圖板較好,便於進行板書。但由於目前使用的主顯示屏正好有觸摸功能,而且這幾門課也沒有大段的板書,因此就免去了繪圖板。
l頭戴式耳機:在自己講課時,如果用桌面揚聲器(包括顯示器自帶的揚聲器),都有可能造成回聲的效果(揚聲器聲音再次進入麥克風所致)。所以在這裏使用頭戴式耳機,以便當學生發言時使用耳機來聆聽,而不至於有顯著的回聲。
同時,還要考慮直播畫面的配置:
lPPT不足以覆蓋直播畫面的空間,修改全部課程PPT為相應比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瑣事,且並不適合將來在教室中上課使用;
l可以用教師攝像機畫面來填補直播畫面中的空缺處,用較大的縱向畫幅,配以講解時的表情,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視角的畫面活動感;
l教室攝像機畫面為純黑背景,避免分心;
l我的三門課課件既有16:9 的PPT,也有4:3 的,所以構劃了上述兩種畫面,利用了教師攝像機畫面的彈性;
l教師攝像機畫面設為側臉、平視PPT,心理暗示學生“一起聚焦觀看PPT”;
l需要正臉面對學生說話的時候,只需要扭頭正對鏡頭即可。下圖為課程直播的回放截屏:
在“軟件”上,最重要的是及時和學生進行溝通,便於他們快速接受並適應在線授課的形式,減少後顧之憂。
我在學生選課名單確定之後,即刻通過教務選課網站獲得學生名單和電子郵箱,向學生們發送課程的安排通知,其中主要必備內容包括:
一是課程的微信群二維碼(與助教等一起提前建立),作為課程的通知和聯絡的主渠道。如果選課人數較多,那麽也在通知中列出教師和助教的微信號,以便添加好友再拉進課程群。微信群最大的好處是比郵件溝通的即時性要高得多。
二是要說明直播的時間計劃、平臺工具,以及備用方案,以便學生們提前安裝工具軟件,並完成註冊等手續。
問:現在正式開課已經一周多,您的授課體驗如何?學生反饋如何?
陳江:
在上課之前,對直播授課的效果有一個心理預期的範圍——最好的預期自然也沒有到“將來把所有課程都改為網絡直播吧”的程度,最差的預期比“講課完全無效,幹脆停課等開學吧”還是要好許多。目前講了快兩星期的課了,大體的體驗是在預期範圍內偏好的情況。簡單地說,基本滿意,但也還有些問題。
對於學生們的感受麽,我在課程群裏問過同學們,也和一些同學單獨聊過。同學們對我的這幾門課,感覺還挺好的——對於使用網絡直播,並沒有覺得很大的不便;而同時課程的聊天室、舉手提問之類的功能,也使同學們有較強的參與感。作為一個小小佐證的是,這段時間學生可以自由退補選,而三門課的學生人數也都分別達到了上限(150人、110人和40人,其中一門是增擴了名額之後仍然選滿),這也算是對課程情況的一個指示吧。
問:在授課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新的問題?有沒有找到解決方案?
陳江:
在這個實施過程中,自然是有一些新的問題的。譬如,自己對軟件玩得不熟練,偶爾會表現比較笨拙,但這個慢慢就能磨合了;譬如,教師不能同時看到(所有)學生的表情,就不太容易判斷是否難點已經講透了,也難以像教室裏那樣,在講了比較精彩的段落之後聽到掌聲和嘆聲,而提升自己的講課興奮度;還有就是如何把控交互工具的節奏,這點經驗太少,還需要逐漸積累。
另外一個大問題是直播軟件自身—— 離“用起來得心應手”還差得遠,只能說勉強達標。而軟件本身的製約帶來了非常多的麻煩,譬如不能播放PPT中的視頻、不支持非系統的字體、不能全方位支持復雜精確的動畫、PPT和視頻在上載之後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格式轉換(還經常轉換失敗),這些都導致備課時需要花很多力氣做一些瑣碎的雜務,而目的只是使得“教學效果比在教室裏打的折扣稍小一些”,這其實是很令人沮喪的。當聽到軟件的技術服務人員建議“PPT最好不要超過30MB”的時候,看著自己有的課超過800MB的課件,真的是有些小崩潰,需要進行一下情緒控製。而且壓力更大的是,這些問題並非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應該會伴隨著接下來這段時間的全部課程直播。
問:一直以來,您的課程都很受學生歡迎。您認為與課堂面授相比,在線授課的最大優勢是什麽?最大挑戰又是什麽?
陳江:
首先還是要承認,使用直播在線授課,是當前不能進行課堂面授而迫不得已的選擇—— 如果和課堂面授放在一起選擇的話,我覺得有十幾年教室講課經驗的教師們,應該大多都會選擇課堂面授—— 畢竟在教室裏講課才是得心應手的,而且大多數老師也是看到學生們認真聽課的表情才能越講越興奮。
但是,要更好地理解課堂面授和直播的相對利弊、並揚長避短時,應該針對各種微觀的教學手段來討論。下面嘗試逐一進行探討(綠色色塊越大,則使用直播會更加有益):
雖然討論了這麽多,還是需要補充說明一下:
一方面,讓老師們把熟悉多年經驗豐富的課堂授課,和相對生疏(甚至還沒玩轉)的直播課堂來做對比,略有一點點小小的不公平。隨著時間過去,老師們對直播工具的掌握和體驗會有更多的變化;
另一方面,直播課程借助於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正在快速地演化改進迭代升級之中。
簡而言之,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裏,上面的這張表還是需要隨時修正。
問:此次線上教學的經驗,未來在課堂教學中會有哪些借鑒意義?
陳江:
被臨時硬生生拽上戰場的之後,這一段課程直播經歷對於老師們來說,應該算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刺激。在經過最初的手忙腳亂,而後慢慢熟悉和冷靜下來之後,我覺得很多老師們都會對教學產生一些新的思考。
當然,現在還沒有到打掃戰場的時候,而且我也還沒來得及和別的老師做深度的探討交流,所以結合我自己的感受和在各處看到的其他老師的感悟,總體有這麽一些想法:
關於交互工具和自我驗收
直播課程時,教師傾向於更多地“以設問來引出課程內容、以提問來聚集學生註意力、以統計結果來跟蹤學習效果”。這一方面是因為這類工具用起來比較便捷,一方面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隨時輕松地環視教室,而在直播過程中卻不能看到所有同學的反應。這種“勤做提問(包括投票、之類)”的做法需要占用一些時間(大約15秒到幾分鐘,根據提問的難度、教師使用工具的熟練程度而異)。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多占用了課堂時間,但卻能夠促使教師對自己的授課過程做出更細致的思考:在課程中設定多少節點更合適?在各個節點都應該要達成什麽樣的教學目標?
按道理講,這些思考應該是教師無論采用哪種教學形式時,都應該要提前擬定的,甚至有的學校是要求教師們在開課之際就把這些問題寫成文檔。不過,在有過直播課程的體驗之後,這種思考就不會只是停留在紙面的TXT,而是老師會主動去做到的EXE了;
而且,這種“自我驗收”的頻度也會大大提高—— 從兩小時一次(甚至半學期一次),縮小到兩小時裏很多次。眾所周知,負反饋系統的延遲越小,就越容易收斂於穩定目標,教學這種負反饋過程也不例外。
關於聊天室和信任感
直播課程時,教師會常常會留心課程聊天室(直播軟件自帶的,或者微信群)、提問列表、以及彈幕內容。
這類直播課程中使用的工具的總體實施效用非常好,以至於我已經決定,將來的課堂授課中也會想辦法來使用。
當然,讓學生遇到問題就發聊天/彈幕,學生確實會用掉一部分心神;教師分心去檢查聊天室等,也會多占用一點精力。但是,學生可以①更加積極地表達想法;②表達想法的過程對教學流程影響較小;③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判斷是否回答學生的問題、優先回答哪個/哪些問題。這些效果,已經是課堂裏不借助工具就難以完成的了。
事實上,單是讓學生感受到“教師願意了解自己聽課時所感受到的疑惑”這一點,就能讓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提升很多。而“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在我看來,是許多教師沒有刻意去培養,而本質上又對教學效果有莫大影響的東西。
關於教學內容的優先級分解
第三件事是因為直播的風險帶來的—— 因為擔心直播時遇到不可抗拒的網絡阻塞、服務器崩潰等問題,教師需要做一個預案,把授課內容進行優先級的分切:哪些必須由老師來講解;哪些(提供了素材之後)可以讓學生自學完成;哪些應該作為拓展知識,讓學生選擇性閱讀。
換個角度來說,教師會對每一部分的知識進行一次判斷:這些內容是否是主線內容?這些內容通過教師講解的學習效果(和效率),是否是學生自學難以達到的?
如果老師能在直播課程時養成了這種思維習慣的話,在回到教室直播之後,也就能對自己的課程進行更進一步的審視、更合理的調度。
最後,但也是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在未來的課堂教學中,也依然可以把網絡教學作為教學的補充環節之一,譬如用於答疑等場景。這裏就不做贅述了。
總之,我們這群老師現在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吧—— 在直播行業已經逐漸成氣候的當代,作為教師也可以小小跨界地做一些嘗試。那麽,摔一些跤、嗆一些水、被冰冷的水凍得發一些抖,都是先行者需要面對的洗禮。
問:您對學生們在線學習如何保證效果,有什麽好的建議?
陳江:
這個問題有點難,因為學習效果真的是難以“保證”的。但如果要給同學們說幾句建議的話,那倒是有的。
第一句是:“來都來了~”
被省略掉的後半句,自然是“那就好好聽聽課唄”。也就是不要在聽課的時候看同時打開別的窗口看影視、聽歌曲、玩遊戲什麽的——無論老師講課質量如何,一旦分心去做別的,都只會讓聽課的效果更差;而自己坐在計算機前的時間,也就有更大的概率被浪費掉。而這些時間,畢竟都是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如果覺得聽課效果不夠好(不論是因為老師講得太淺/太難/太抽象/太……,還是網絡有問題、計算機有問題、各種其他問題),都可以在這樣的“逆境”中鍛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如果要說得具體一點,那就是第二句話:
第二句是:理解能力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在聽課的同時,可以嘗試用紙筆(或者筆記軟件),繪製出課程的思維導圖,並隨時標出自己存疑之處(不理解、不同意,或者沒聽清之處),最後可以拿這張圖在課後跟其他同學交流。
在培養這種的思維習慣的時候,可以提升自己的專註度、整理歸納新知識的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深度。這些對人生幾乎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第三句是:積極、參與、積極參與~
網絡課程的精髓是互動。當直播課程中存在多種互動渠道時,積極地參與課程的聊天室討論(但別灌水)、在老師提問或老師希望大家提問時積極地舉手提問、在其他同學提問時給予明確的支持或反對……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優秀的學生是教師培養出來的,而優秀的教師也是學生們培養出來的。與其在課後、學期後、畢業後發一些比較喪的牢騷,不如積極的參與,這樣有可能有更大的概率使課程進入良性循環。
學生說:
之前就聽說陳江的課堂風格獨特,本學期有幸選上了陳江的《微電子與電路基礎》課程。進入直播教室,老師側顏出鏡,身後放置了黑色幕布,還配以補光燈,調整窗口大小後使PPT與攝像頭恰好充滿整個屏幕,可謂十分專業。課堂氛圍輕松幽默,風趣詼諧,老師很好地利用了在線授課的優勢,與同學們頻繁互動,耐心解答我們提出的問題,頗有“網紅主播”的氣質。網絡直播授課的形式絲毫沒有影響課堂效果,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為呆呆老師打call:)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9級本科生秦昊
我這學期選修了陳江的《微電子與電路基礎》。聽課的過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雖然有屏幕的阻隔,但是我們與老師的距離並不遙遠。從對直播環境的精心設計到課堂的交流互動,都大大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雖然不能像在教室裏那樣看老師“手舞足蹈”,但老師在直播間“指點江山”也讓我們覺得聽課“很有感覺”!第一次課上有聽到寶寶的啼哭聲,老師做了耐心的解釋。網絡授課使同學和老師的互動增強,不過也存在回聲和畫面卡頓等等小問題。希望經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遠程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9級本科生王子安
我非常幸運地選上了呆呆老師的《微電子與電路基礎》這門課。在課前,老師都會提前做好上課準備等著同學們進入教室,準時開課;上課時,課堂裏總是充滿生機和樂趣,課件中“猝不及防”的表情、“投其所好”的圖片,可以使大家緊張的大腦稍稍放松,更加專註地投入到後面的學習中;在課後,老師也保持幽默的風格,深入淺出地回答同學們的疑問困惑。
哈哈,如此可愛的老師肯定不忍心給學生低分吧QAQ
哦!對了,最後,送上呆呆老師禦用顏文字~: )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9級本科生賴松濤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