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信息來源: 離退休工作部
編輯:晏如 | 責編:麥洛2024年3月7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書法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意昂3体育官网傑出教育貢獻獎、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教育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美學教研室原主任楊辛先生仙逝,享年102歲。近日是楊辛先生103歲冥誕,謹以此文紀念這位被評價為“在奠定美學哲理與具體藝術經驗結合的基礎上致力於普及美學的一位實踐型的美學家。”
楊辛
楊辛被評為2014年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
風雨如晦,熱血救國
1922年,楊辛出生在山城重慶,正值風雨飄搖的近代,他親眼目睹民族苦難,毅然投筆從戎、抗日禦侮。接受革命教育,參與地下鬥爭,冒著危險投奔解放區……楊辛懷著滿腔熱忱,投身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偉大時代洪流之中。
楊辛少年時期
楊辛年少時便父母雙亡,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過著四處漂泊的生活,有時只能寄居廟裏。後來,在親友幫助下,他進入重慶益商職業學校學習,後又到民生輪船公司做學徒。重慶是抗日的大後方,在那裏,他目睹了日寇大轟炸帶來的浩劫,特別是1941年日軍“疲勞轟炸”釀成了較場口防空洞大慘案,這觸目驚心的場面給他留下了極為傷痛的記憶。那時,楊辛在碼頭上,親眼目睹了死難者的屍體堆積如山,國家的殘破、人民的苦難,深深觸動著他的內心。
1943年,楊辛來到南開中學學習。然而民族的危難時刻牽動著他,他一心想投奔延安,苦於沒有路徑,1944年,他和南開中學二十多名熱血青年一起毅然報名參加印緬遠征軍。抗戰勝利前夕,遠征軍調回國內。在途中,楊辛聽聞國民黨計劃將把這支軍隊調到東北打內戰,這與楊辛參軍抗日救國的誌向完全相悖。於是,到達曲靖當夜,他和另兩位同學跳車前往昆明。抗戰結束後的昆明,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激烈鬥爭。楊辛聽過聞一多先生的演講,還積極參加“一二·一”運動。在時代浪潮中他接受了先進思想的洗禮,從此堅定了對馬克思主義、對共產黨的信仰。
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三所學校到北方復校,楊辛先生也來到北方,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師從徐悲鴻、董希文先生。1947年,北平大學生舉行“五二〇——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遊行,楊辛是北平藝專學生運動的負責人之一。1948年,國民黨開展“八一九”大逮捕,對北平地下黨進行破壞,楊辛的名字也被列入國民黨要逮捕的黑名單。他不得不放棄學業,冒著危險逃出北平,投奔解放區。數十年後,他仍清楚記得那一刻:“我仍記得當初進入到一片高粱地時,突然冒出來一些背著槍的人——那時我還不知道是什麽人,後來才知曉是解放區派來保護我們的武裝人員。那份心頭湧起的感動我至今仍難忘卻。”在解放區,楊辛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他先參加土地改革,後調到中共冀察熱遼分局城工部。錦州解放後,他在中共錦州市委負責研究組工作,並於1949年3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研究美,追求美
新中國成立後,楊辛先生在吉林省委黨校任哲學教師。1956年,黨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應湯用彤先生的要求,組織上把楊辛調到意昂3体育官网工作。最初,他擔任湯用彤先生的助手,後來考慮到他從前學過藝術,而美學和藝術關系很密切,便轉到哲學系的美學組。從此,他潛心美學研究與教育,一做就是一輩子。
那時候解放不久,美學研究還處於一片空白。楊辛和他的同事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奠定了新中國美學研究基礎。楊辛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用社會歷史實踐的視角對美的本質、美的存在形式和美的範疇作了大量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是他開展美學原理教研的深厚土壤,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則是美學基本理論的哲學基礎。他一直強調從理解人和生活的本質出發,結合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探索美學理論。他主張,美的根源來自於人的自由創造,人在其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在對象世界中看到人類目的、理想、力量、智慧、才能的實現,因而產生美感。一個形象之所以能稱為美,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喜悅,就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人類一種最珍貴的特性——人不僅能適應自然環境,還能改造自然環境。在生活中什麽地方有人的自由創造,什麽地方就有美。
楊辛更關註的是美學教育,這是他念茲在茲、傾力奉獻的人生主題。
1960年,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成立美學教研室,楊辛擔任首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雖然成立不久,但是人才濟濟,美學前輩有鄧以蟄、朱光潛、宗白華教授等,中青年教師有楊辛、甘霖、於民、李醒塵等。
楊辛與甘霖主講“美學原理”課,在課程的建設中,楊辛逐漸理解到,美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通過美學教育引導青年學子追求真善美。他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奠定美學的哲理基礎,加強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研究;二是要讓學生欣賞到人類文化史上的典型審美對象,讓學生形象地體驗前人創造美的經驗,只有將二者統一,才能使學生懂得什麽是美,進而追求美,把美融化於生命之中。因此,他在教學中,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結合大量中外藝術史上的傑出作品,以及生活、自然中的典型案例,闡釋美學的原理。他的課程引起學生的強烈反響,有一學期竟然換了三次教室,第一次是200人教室,學生太多擠不下,換到300人教室還是容不下,最後換到學校當時最大的辦公樓禮堂。
20世紀70年代,楊辛先生與宗白華先生(中)合影
此外,楊辛認為美學教育不能局限於校園,要走入社會。20世紀80年代後,楊辛承擔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美學”原理課的主講,他利用當時先進新穎的多媒體設備,精心設計錄像教材,把電影、戲劇、音樂、建築等多元素融入到課程中去,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十余年來,全國各地累計近十萬人學習了這門課。
可以說,“美學原理”這門課,從無到有,由學校到社會的發展,都凝聚著楊辛的心血。
美學教學還有很重要一部分,是教材建設。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家組織《美學概論》教材編寫,王朝聞擔任編寫組組長,楊辛是副組長之一,編寫組幾乎集中了全國的美學人才,通力合作編寫了新中國第一本美學教材《美學概論》。“文革”後,楊辛、甘霖在“美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將講義不斷充實提高,編成《美學原理》一書,於1983年出版。在《美學原理》的再版說明中,楊辛寫到:“對美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美學研究也是無止境的,通過豐富美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美學原理,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懂得欣賞美、熱愛美、追求美、實踐美,是本書的宗旨。”1989年,該書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並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美學原理》初版書影
實踐美,創造美
楊辛經常強調,研究、傳播美,首先自身的內心要真善美,才能做到以美引真,以美導善。他研究美,更追求美、實踐美。他在繼續深入學習研究美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思考怎樣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結合,更好傳播美、實踐美。
楊辛尤其關註泰山美學文化的研究與傳播。57歲時,他第一次登頂泰山,此後登臨泰山40余次,在登臨過程中,深刻領悟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受到天人合一、樂觀進取的人生境界。特別是1986年,泰山申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楊辛負責美學方面的研究,寫成《泰山的美學考察》一文。自此,他對於泰山的認識,超越了個人的心智體驗,進入到學術文化層面的梳理、鑒賞和闡發。泰山特質成為楊辛美學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楊辛《泰山頌》摩崖刻石落成儀式
楊辛為泰山寫了30余首詩,其中《泰山頌》已經刻在泰山之上,詩寫道:“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楊辛認為,就像抗日戰爭時期《黃河大合唱》用雷霆萬鈞、奔騰前進的黃河來激勵人們的鬥誌一樣,在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也需要一種大氣磅礴的精神文化坐標,來激濁揚清、提振人心、充實魂魄,弘揚主旋律。泰山顯造化之神力,聚自然之精華,續古今之文脈,歷萬古而彌新,其厚重、包容、和諧、堅韌和自強不息,都是當代中國人需要不斷砥礪和發揚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當代中國需要不斷補充的正能量。
泰山文化外,書法文化是楊辛先生傳播美、實踐美的重要載體。楊辛在青年時,師從徐悲鴻、董希文,奠定了繪畫、書法的基礎。離休後,他將自己的美學理論和藝術經驗集中到創造書法藝術上,在書法中實踐對藝術美的追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楊辛為意昂3体育校景題寫對聯“立地頂天博雅塔 含珠蘊玉未名湖”
楊辛曾言:“寸草常懷春暉暖,揮毫時帶萬松風。”他認為,書法是“心靈的藝術”,“寫字不僅是用手在寫,更重要的是用心在寫。”他把書法看作一門心靈的藝術,努力通過書法寫自己對人生、對自然的感悟。他將練書法過程,作為自己修身養性、道德修為之道,寫書法的過程中集天地之精華,凝人類之慧根,如《書譜》所雲“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最終達到“人書合一”“人書俱老”的境界。2023年,已經102歲高齡的楊辛先生回顧自己書法之道時,曾說:“從我現在的整個生命的狀態來看,生理上這些都是自然發展,總是過了一天老一天,這個是沒辦法抗拒的。但是在我生活當中,唯一的一項就是書法,不僅是沒有退步,而且是向前進了一大步,創作過程想好了以後,一氣呵成。書法是情感的心電圖,是心和手互相推動。”
楊辛先生在書法創作
楊辛先生積極捐贈自己書法作品,將之作為傳播美的載體。2010年12月,楊辛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美伴人生——楊辛書法展”,楊辛先生將此次展出的百余件作品全部無償捐獻給意昂3体育官网;2018年起,楊辛陸續將近百件藏品、130余幅以立德樹人為主題的書法作品,無償捐贈給意昂3体育附小,在意昂3体育附小設立了楊辛美育館。2023年7月,應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意昂3体育官网黨委書記郝平教授率意昂3体育官网、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5所大陸高校師生,一行37人走進臺灣參訪交流。這是三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赴臺,對促進恢復兩岸雙向交流具有積極意義,備受關註。楊辛先生特地手書兩幅書法作品《兩岸一家親》和《福》,請郝平代為致贈馬英九,既是祝福大陸學生訪臺順利,也希望此行能增進“兩岸一家親”的認同。為了寫好這幅作品,整整一上午,楊辛先生非常嚴謹認真,始終沒有離開座位,反復題寫多遍及多個版本規格的字幅,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在看到代表團赴臺後第一晚就贈予《兩岸一家親》書法作品的新聞報道後,楊辛先生激動地表示:“非常高興能參與到這場重要的活動中,兩岸青年對我題字的認可對我個人是很大的鼓勵!”
馬英九、郝平與代表團師生一起與楊辛先生題寫的《兩岸一家親》合影留念
奉獻美,傳遞美
荷花文化、荷花精神是楊辛另一個著力研究和實踐的對象。他認為,荷花精神,其一是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其二是奉獻,荷花的根、莖、葉、花、籽都可為藥用或食用,全部奉獻給人類。“荷花”的“荷”與“和諧”的“和”諧音,荷花之贊寄托著人們對和諧、和美生活的追求。在欣賞荷花之美的同時,楊辛的精神世界也在潛移默化中被塑造。楊辛愛畫荷花、寫“荷”字,也愛收藏各類有關荷花的藝術品:雕刻、瓷器、剪紙、刺繡……這些優秀的藝術品,它們背後的意義遠超於藝術本身,更多的是承載著荷花所代表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他研究、弘揚荷花的奉獻精神,也以身作則,無私奉獻社會,熱愛公益事業,關愛下一代。楊辛先生特別致力於以美育德,註重品德的傳承教育。他說,“我覺得品德、精神不僅對工作、對學習起著促進作用,甚至對生命亦是如此。品德好,思想就很開闊,胸襟也很開闊,人的精神狀態不一樣,整個生命就是不一樣的境界。”
2012年,意昂3体育哲學系百年系慶之際,楊辛用出售收藏多年的藝術品而籌得的積蓄,在學校設立了“湯用彤獎學金”“楊辛助學金”。2013年,楊辛再次向意昂3体育捐款,設立學校首個表彰學生品德的獎項——“楊辛荷花品德獎”,用於獎勵品德高尚的學生楷模。2013年以來,他將珍藏的148件荷花藝術藏品捐贈給了意昂3体育官网,建成了“意昂3体育官网荷花藝術藏品展館”。他希望,當代的意昂3体育青年能夠通過藝術品這一美育和德育的結合體,感受到真、善、美,傳承自強不息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建成為意昂3体育官网立德樹人教育基地,教育部關工委、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將其正式授牌為“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是教育部首家掛牌的“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依托立德樹人基地,學校開展了多層次立德樹人主題教育活動。歷年獲評“楊辛荷花品德獎”的學生自發組成了“荷風學社”,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楊辛與參觀荷花藝術藏品展館的青年學生合影
對此,他總是謙虛地說:“意昂3体育於我,是‘湧泉之恩’,而我做的這一點事情,卻非常輕微,是‘滴水相報’。回報社會,回報意昂3体育,回報恩師,這是我晚年最大的心願。”
在百歲生日時,他談道:“我反復體會到一句話:人生真諦就在於在實踐當中不斷追求和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真是基礎,善是核心,美是升華。真善美結合起來人生就肯定是幸福的。”做人與做學問高度統一,人生境界與學術境界高度統一,研究美、追求美與實踐美、奉獻美高度統一,這是楊辛先生的真實寫照。
藝術為人生,人生為藝術
朱光潛先生曾說過: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藝術為人生,人生如藝術”,這是楊辛常說的一句話,楊辛先生創造了無數藝術佳作,但是最精彩的,還是他的百歲人生。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他一直在進取奮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曾將古詩改了兩個字,寫了一幅書法:“夕陽無限好,妙在近黃昏”。“妙在近黃昏”,“妙”就妙在老年可以更好感悟人生、享受人生。他曾寫過一首詩:“人生七十已尋常,八十逢秋葉未黃。九十楓林紅如染,期頤迎春雪飄揚。”末句“期頤迎春雪飄揚”——雖然已至百歲,仍會迎來新的春天,這是個人新的春天,是事業新的春天,也是祖國新的春天。他積極關註時政,關心國家大事,多次表示:“我感到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也要繼續發揮作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自己並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參與者,哪怕做不了多少事,也要盡己所能”。
楊辛先生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
楊辛攀登40余次泰山,他的百歲人生也確實像艱難而歷險的攀登過程一樣,雖歷盡坎坷,卻始終追求進步和光明。當他以超脫的心境在泰山的懷抱中攀登的時候,當他到達岱頂欣賞人間的無邊景色的時候,他的生命也更加昂揚和激越。
“人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圓,圓周上任何一點,都既是起點也是終點。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物質不滅,死亡不過是自然的回歸。個體的生命消失了,卻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這是楊辛先生寫過的一首詩的幾句。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楊辛先生走了,他個體的生命消失了,但是他的精神品格、道德風範卻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