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7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山石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這段話中一共出現了7個“數字”,道出了建設數字中國的豐富內涵。近年來,數字經濟呈現出快速的發展態勢,它不僅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思維,而且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由於社會信用體系與數字經濟的高度融合,我們應積極推動信用體系與數字經濟之間良性互動發展。
一、數字經濟與信用體系
所謂“數字經濟”,指的是一個經濟系統,由於該系統中數字技術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企業、消費者和政府之間通過網絡進行的交易迅速增長,信息和商務活動實現了數字化,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隨之發生了根本變化。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面對“互聯網+”的社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正圍繞以下幾方面穩步推進:加快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開發和應用;發展大數據征信;提升社會主體誠信意識;加大失信懲戒的力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建立和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製等。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活動中出現的信用缺失問題可以通過大數據征信加以解決,誠信社會的建立也離不開數字經濟的支撐。同時,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健全對於數字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市場主體的信用檔案和信用報告都需要借助於強大的計算能力、大數據挖掘和建模技術,通過將所有數據納入到信用評價範圍並成為信用數據,能夠確保信用評級結果真實可靠;另一方面,以數據為基礎的技術驅動型信用監管+法治,是《政府工作報告》對信用體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信用體系與數字經濟密切相關,兩者之間的互動發展將預示著政府監管與市場自治的界限逐漸融合,同時也闡明了大數據與信用體系結合是誠信社會建立和完善的基礎條件,而信用體系建設為數字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信用機製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當下,中國經濟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主導力量,其快速發展必將使我國經濟更具活力和競爭力。信用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鑒於數字經濟的發展呈現出高度信用化趨勢,可以說數字經濟就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作保障,就無法實現數字經濟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那麽,應如何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來助推數字經濟的發展呢?
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培育專業的第三方信用中介服務企業,構建用戶信用評級系統,通過跟蹤用戶點評交易平臺及供需雙方交易效果評價的數據記錄,對交易主體提供專業的交易信用評級服務。二是將官方媒體介入信用體系建設,也就是對數據的供需雙方交易中的守信者和失信者進行公開披露,以失信懲戒製約交易中的失信行為發生。三是打破傳統路徑,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模式,線上註重與社交網絡、電商平臺等網絡公司合作,線下整合工商、稅務、公安、法院、海關、央行等職能部門的信用記錄,建立起數字經濟網上信用平臺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安全信用體系。
三、多措並舉推動數字經濟與信用體系良性互動
(一)夯實數字經濟的信用基礎
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其背後離不開作為支撐手段的信用機製。數字經濟的發展要以信用為基礎,離開信用的保障,數字經濟不可能持續發展。數字經濟是大勢所趨,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大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將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治理模式的革新也勢在必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健全不僅可以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提供思路,而且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
(二)創新適合數字經濟發展要求的監管手段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數字經濟的交易規模和數量的劇增不斷挑戰著傳統監管方式。數字經濟通過互聯網平臺將用戶鏈接,參與規模與數量快速增長。傳統的審批、現場執法為方式的線下監管模式難以應對海量數字經濟海量用戶、海量數據。此外,高質量的數字經濟不僅是發展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建設數字中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需要構建新的監管機製,創新監管手段,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在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應將信用機製嵌入數字經濟監管以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需要,成為創新監管的重要突破口。
(三)將信用機製的運行納入法律的軌道
要發展數字經濟,就必須將信用機製的使用納入法律的軌道,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信用懲戒機製向縱深推進的前提之下,提高法律位階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這一切都需要大數據作為基礎的支撐。社會信用體系和數字經濟雖然處在不同的領域,但由於社會信用體系與數字經濟的高度融合,法製建設在兩者之間必須同步協調發展。
(四)堅持以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
當今世界正發生著人類有史以來最為迅速、廣泛、深刻的變化。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突飛猛進,以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信息化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深刻影響,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註。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重視信息化,把加快推進信息化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任務。我國重點推進建設的 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就是圍繞科技新產業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數字經濟已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增長的新引擎,數字經濟所催生出的各種新業態,也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楚認識到,雖然大數據為信用體系建設帶來了新的契機,征信可以依托大數據技術構建新的信用評估模型,但仍然需要改進和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確保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由於大數據信息采集的隱蔽性,用戶的知情權和同意權難以保障;二是確保解決征信數據共享的難題,目前央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政府職能部門如司法、工商、稅務、海關、民政局等相關信息以及各種網貸平臺的信息未能實現數據共享;三是確保信息的安全性,由於大數據征信機構采集的海量數據包括個人的身份、社交、交易、受保護的醫療等方面的信息,如何保證在采集、儲存、傳輸發送時的安全性尤為重要。四是確保大數據征信的準確性,特別是數據報送機構應確保數據報送的準確性。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從“夯實基礎”“創新手段”“健全法製”“堅持目標”等四個方面入手,切實做到“四個確保”,數字中國、誠信社會、智慧城市、良好數字生態的美好願景一定會指日可待。
作者簡介
杜麗群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系副主任,中國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外國經濟思想史、西方經濟學流派、西方投資理論史、信用理論與政策、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