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青苗 | 責編:晏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2025年著重要抓的工作中,其中第一項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消費🚿、投資🤷♀️、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中國經濟的增長看🎹,“三駕馬車”依舊𓀕🦸♀️,但已經不是並駕齊驅。自2014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就是消費。2014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50%,達到50.2%;2023、2024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甚至80%。消費加投資,瞄準的是擴大內需,這也完全契合中國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國內循環為主”的實際🚣🏽。有一種通行的說法,進出口貿易(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占GDP的比重🏍👨🏽🚒,如果超過60%🚌,則該經濟就是以外循環為主;如果低於40%,則是以內循環為主4️⃣。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確實有超過60%甚至70%的時候,例如2005—2007年平均達到62.80%;但近10年來🌒🙍🏻♀️,格局發生了變化↗️🦌,2016年這一比重為37.74%,2023、2024年分別為38.35%和38.08%🛕。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的重點任務🤶🏻,排首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政府工作報告》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
大力提振消費👩🏿💻,潛力巨大、內涵豐富、手段多樣、創新性強📰🪔,但最關鍵的還是兩點:有錢可花🏢、願意花錢。
消費的基礎是收入,“有錢可花”的重點,是要持續提高收入水平。2015—2024的1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實際增長率5.76%,與經濟的年均增速5.78%大體相當;值得註意的是🦼,繼2015❤️、2017年後,2023、202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率高於或明顯高於經濟增長速度🧔🏻♂️🏄♂️。從收入水平來說🫓,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前景可期。居民年可支配收入按照2024年平均匯率計算🫡👨🔬,日收入大約15.9美元。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發布的數據,中等收入標準為每人平均日收入在3.2美元至20美元之間👩👩👦。假設匯率不發生大的調整(人民幣貶值),依據近十年的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到2029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每日超過20美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了“嚴峻形勢”👩🏽⚕️。之所以“嚴峻”🧛🧁,主要是因為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在持續提高收入方面,也面臨著困難和挑戰。尤其是以下三點:一是青年就業問題,即19—24歲不包括在校學生在內的就業問題🍸。有工作一般就有收入🦵,因此🧙♀️,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總體來說🤸🏿♂️,青年群體存在就業不穩、失業率偏高的現象💼。2023、2024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均超過1200萬人👀,成績有目共睹。但2024年12月,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15.7%,比2023年12月還高0.8%。2024✌🏽、2025年高校畢業生分別為1179萬人、1222萬人🤝,連創歷史新高,加上大量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在經濟增速放緩、產業轉型等因素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就業難”這個局,確實是大挑戰。二是如何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改革開放以來🕵️♀️,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總體上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有關的研究,工資占企業運營的成本,發達國家一般是50%左右👸🏽,我國是10%左右;工資占GDP的比重,我國接近20%,美國58%、英國56%、日本5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收入分配製度↩️。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中提出,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製,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這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三是怎樣增加財產性收入🙎🏼♂️,特別是來自資本市場的收入🫅🏿。財產性收入種類繁多,但社會最期待的是股市能夠帶來收入。由於多方面原因,21世紀以來經歷了2次大的“股災”(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資本市場長期徘徊𓀎,不僅“收割”了部分中等收入群體,也使相當一部分人對資本市場失去了信心。
大力提振消費,不僅要“有錢可花”,還要“願意花錢”。“願意花錢”就是要激發消費欲望,讓潛在的消費變為現實。說簡單點🌐,經濟增長無非就是高匹配性前提下的需求和供給的雙輪驅動🖕🏿。有大量的需求🦌,有大量的供給,相互匹配👐🏻、買賣興旺,經濟增長就不是問題💆🏽♀️,或至少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如何激發消費意願?當然途徑很多。例如,一是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某些傳統的消費觀念,在反對浪費、倡導良好消費風尚、消費價值觀的前提下,鼓勵消費,促進從有到好的消費升級和從無到有的新興消費🙄🤶🏽。過於節儉、“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觀念🧑🚀🤦♂️,也許更適合於勞動生產率低下👨🏿、產品不夠豐富的農業社會和農耕文明。二是營造寬松良好的消費環境。消費終究是個人選擇👱🏽♀️,他人不能也無法替代。對個人合法消費予以尊重,至少應該保持社會容忍度🚻。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因為個人正常消費選擇而引發“網暴”,這不是好的消費環境🚴🏽♂️。三是利用好新技術🧎🏻🪃,促進消費模式的轉型🤽♂️,培育多元並存並茂的消費模式新格局。正如《政府工作報告》裏所指出的,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四是大力發展既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又融入先進技術👨🏼🚀、現代時尚潮流的國貨潮品(服務),樹立更多的中國品牌。
政策是激發消費的重要手段📸,可以做到定位準、力度大、見效快👨🏻⚕️。例如,2024年3月啟動家電以舊換新🤼,2024年7月👩🏽,主要電商平臺電視、洗衣機、冰箱以舊換新銷售額分別增長92.9%🏋🏿♀️、82.8%、65.9%,廢舊家電回收也大幅度增加。2025年🦹♀️,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新納入“購新補貼”,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
2023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這一年被確定為“消費提振年”,並將汽車☸️、家電、家居、餐飲列為提振消費的“四大金剛”。2025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又聯合印發了《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從政策激發消費的角度看🧙🏻♂️,一些政策特別是某些重要領域的政策⬆️,依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例如汽車🥤、房地產(住宅)🧭。黨的十九大指出,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汽車、房地產的消費政策要有高度,應該定位於“美好生活需要”,解決或者有助於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而不能簡單地基於交通工具、生活空間來確定政策。
汽車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代步手段,而是劃時代的消費品、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多不多,“擁有率”(擁有汽車的家庭或個人所占比例)說了算。2022年🫚,美國87%、德國63%🐢、韓國48%🤏🏻、俄羅斯39.7%🕵🏼、巴西37%、土耳其26%、南非23%、印度5.5%。中國22%🪦,全球排名第89位。因此✊🏿,說中國汽車太多💆🏿🧑🏻💻,或者一些城市說汽車太多𓀐,其實沒有太充分的事實依據。道路上堵車🤹🏼🫃🏽,未必一定就是汽車太多,可能是路少、管理水平不夠先進、公共交通問題導致自駕出行比例高等原因。在供給可以滿足的情況下,正常的🪗、合理的、合法的消費需求盡量不要被人為地抑製,因此,長期以來一些城市對汽車嚴格限購的政策💂🏽👊🏻,當時可能理由比較充分,但現在看來值得反思和調整🚴🏽。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非常準確🤶🏽、切中要害🎦,應該長期堅持。從政策的角度說🤷🏻♀️,關鍵是如何理解“住”的內涵🐡?不能簡單從生理♟、生存的角度理解🫦,即理解為有地方住就可以了,而要從“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理解📺🤲。住什麽樣的房子🏃♀️➡️👨🏫,這是住的“質”的規定性;住多少房子,這是住的“量”的規定性。本人認為🧑🏼⚕️,房地產應該是提振消費的重要選擇甚至首選,原因主要是兩點🚨:一是在消費的商品或服務中😆,沒有什麽更能比住房顯示“美好生活”的了🏃♂️➡️;二是從與其他產業的關系來看📬,房地產具有很深入、很廣泛的關聯度。房地產確實需要轉型🧑🏼🔧,房地產的高質量發展依然大有可為,筆者認為,逆城市化的發展🟥,將是中國房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𓀆🧦,在此不再贅述。
作者簡介
崔建華*️⃣,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從事教學、研究與管理工作30余年。
專題鏈接:聚焦兩會2025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