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4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馬嬌嬌
10月29日上午,意昂3体育官网宗教文化研究所舉辦的“虛雲”講座在意昂3体育生命科學院大樓報告廳開講。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方立天先生為在場的聽眾闡述了中國佛學思想的精華與當代世界文明建設的關系。
佛學博大精深,世界文明建設也不是一個微淺的議題,方立天先生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從“中國佛教思想的特質”、“佛教思想的精華”與“佛教思想的現代意義”三方面對此議題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闡發。
“研究中國佛學思想的基本特質和精神是研究其思想精華的前提。”方立天說到此,頓了頓,臉上是一片沉思,“因此擬用三對比較,來揭示佛學之特質與精神。”
方立天表示,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其獨特之處。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其他世界宗教相比,世界觀上,前者為緣起論,後者為創世說;方法論上,佛教在終極世界觀上是無神論的,而信仰實踐上是多神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則是嚴格的一神製;價值指向上,前者崇內力自力,後者則信外力上帝。
而中國佛教作為儒釋道三教之一,相對儒道二教,方立天也歸結了其特色。儒道重生命的快樂與痛苦,而佛教重生命苦痛,以及尋求解脫的方法;儒教重今生,道教重長生,佛教則重生死;儒家重人本,道家重自然,而佛教則重解脫,以達到更高層次、更加理想的生存狀態。
就因為有這樣的區別,在之後的觀眾互動中,方立天也針對觀眾的提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國綜合國力上升的情況下,要想實現價值觀的‘饋贈’——就是你愛要不要,而不是價值‘輸出’,‘輸出’這個字眼太有‘野心’——就應該將儒釋道三家結合”。
在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差別的問題上,方立天說:“我認為,中國佛教是印度佛教的再創造與再發展。”——中國佛學融合了中、印精英學者的生命智慧,表現出“明顯的中國特色”,同時,相對於印度佛教的出世,中國佛教則表現出強烈的入世傾向。“這是很不同的一點”,說到這裏,他的臉微微仰起,露出了沉思後的笑意。
在之後的演講中,方立天又告訴大家,矛盾可以歸為三點:人與自我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並結合河北保定“我爸是李剛”等社會事件來說明這一問題,在激起一片笑聲的同時,也引人深思。
在演講過程中,方立天幾次加重語氣,強調了緣起論為佛學的根本觀點。他認為,緣起論包含了‘關系’和‘過程’兩個重要理念,邏輯地肯定了世界的多樣性和多邊格局,由此必然提倡多邊合作、和諧共贏,否定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的主張,這是佛學的一大現代意義。而在他看來,因果論則是佛教的核心理論,強調的是個人主體性的道德責任與規範,有助於建設社會良好風氣。
“佛,就是覺悟者。教人智慧,是佛學的使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方立天對“求智修善”的解讀。它從根本上說是有利於個人道德操守、社會秩序穩定以及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利於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和諧世界建設的。
緊接著他由“人人皆有佛性”,言“人佛平等”,引出佛教平等觀是基於緣起因果等的學說,意味著相互尊重相互寬容,消除人類中心主義。同時又笑言“我看釋迦摩尼知名度還不如觀音”,解釋了為何慈悲觀念深入人心的原因——緩解弱勢群體的痛苦,給予希望。
“以恐怖分子為例,暴力是令人惋惜並譴責的。”方立天從中道即不走極端適應變化方法論基礎,給了現代社會以談判協商而非暴力沖突解決矛盾的建議。他也指出,按照佛教圓融觀,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多元化的統一整體,在地區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保護各國和各民族的文化特性顯得尤為重要。
最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魏道儒為方立天的演講做了“時代性”、“豐富性”、“真實性”和“啟發性”的評議,並以觀眾互動的方式結束了本次講座。
相關鏈接: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