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王雪 林起賢
“孔子塑造過古代的中國,孔子還將塑造未來的中國。孔子是聖人,我們應該對他心存敬意。”3月5日,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年度主講人鮑鵬山教授作客意昂3体育,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舉辦一場題為“凡人與聖人——孔子是怎樣煉成的”的講座,與同學們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為意昂3体育師生還原了一個真實且有高尚人格魅力的孔子。本次活動由意昂3体育官网法學院學生會主辦,由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贊助支持。
一部《論語》聚中華
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民族,是依靠怎樣的力量凝聚起來,浩浩蕩蕩地走到今天,創造出曾經領先世界千年的文明史?“一部論語聚中華”,鮑鵬山先生認為,正是孔子,正是這個有大誌,做“大人”的寂寞聖哲,為了理想顛沛流離,四處碰壁;雖九死而猶未悔的聖人以及那些追隨他的“大人”們,提升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高度,才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
大學生應當走向“大人”之路
在鮑鵬山先生的理念裏,“大人”是社會價值的承擔者,他們有大誌向,大擔當,不汲汲於功名利祿,為了理想可以毀棄名利、孤註一擲。孔子“十有五而誌於學”,鮑教授強調孔子所學的是以明明德為目標的“藝”,而不是為謀求生存的技能。
鮑教授褒揚先秦聖哲所以為“大人”的高遠誌向、擔當意識的同時,也由孔子的“大人”之學反觀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引人深思。他指出,孔子之學旨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而現代大學盛行的是專業化職業化的“打工仔教育”。鮑鵬山先生還表達出了他的憂思,當今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價值承擔者,要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所謂“大人”。他表示,大學生不應當背棄了一個民族的信念與理想,而走向只懂得專業技能的“小人”之路。
學習“不惑”的判斷力
“四十而不惑”,鮑鵬山先生認為,人生的境界高低與知識的多少沒有直接必然的關系。“不惑”不在於知識積累的豐厚,而在於有一種價值判斷力,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貫之”。他舉例說,孟子認為人性善,荀子主張人性惡,孔子卻僅僅說“性相近也”。在無法真實而科學地做出價值判斷的時候,孔子並沒有妄下論斷,這就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的嚴謹態度。
由此,鮑鵬山先生引申到讀書的最高境界,便是提升判斷力,僅僅有價值觀是不夠的,更要懂得如何去實踐價值與理想。孔子不是知識的儲存庫,聖人之境界高遠在於洞見事實背後的價值,而生活在知識爆炸時我們容易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五十而知天命”,鮑先生認為,“天命”乃是人的道德責任。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以敬意修煉己身,又由己及人安頓萬民,並將之作為君子一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鮑鵬山先生說:《論語》是一個聖人帶出了一堆“大人”。他引用北宋大儒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指出作為意昂3体育學生,我們應該擺脫學習時的功利心理,品味孔子及其流淌在中華民族千年血液之中的宏大堅毅的為人品格,在喧囂復雜的社會中學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勇於擔當,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備一種弘毅的博大胸懷,做一個民族價值的承擔者。
“孔子是聖人,我們都是凡人,但我們可以仰望聖人。‘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講座最後,鮑鵬山先生深情地呼喚,“讀《論語》吧,它可以讓我們比今天做的更好,讓我們成為有氣度而剛毅的人。”
編輯:倪昀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