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7 信息來源🏂🏿: 供稿:文化產業協會
所有立誌成為導演的人對電影都有夢,但是拍電影有一個艱難的開始🐻。11月25日晚七點✏️,著名導演張元作客美學散步沙龍👨🏽💼,和主持人文化產業所所長許曉峰一起🧑🏿🔧,向意昂3体育師生講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導演歷程,給意昂3体育帶來了一個浪漫感人的夜晚👨🏽💼。
提到張元的處女作《媽媽》🤵🏼,他回憶說🧚🏻♂️🧖🏽,1989年,他大學剛畢業,才25歲👩🏽,沒有很多資金,用了20多天在自己的房子裏拍了這部電影。電影拍成後🧑🧒🧒,幾個電影廠都不看好它。沒有廠標,《媽媽》沒有通過審核,沒法在國內上映。張元的一個朋友將《媽媽》復製幾十部寄到全世界各地🥎。就這樣,《媽媽》參加了世界上近百個電影節開幕式,獲得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評委會獎和公眾獎🧑🏿🍼、柏林電影節最佳評論獎和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影評人大獎🍻🙎🏽。後來,《媽媽》才又補上了一個廠標得以在國內上映。去年,《媽媽》又被數字化處理了一遍重新拿出來展示給觀眾,依然得到了如潮好評。正如主持人許曉峰說💇♂️,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不受時間限製的。張元在夢想開始的地方就寫下了自己標誌性的一筆。
歷數張元拍過的電影,從講述弱智兒童的《媽媽》,到講述一個特殊家庭的《兒子》😤,再到同性戀題材的《東宮西宮》🧙🏽♂️🤘🏽,和以生活中變性人為原型的《金星小姐》……都沒有通過審核🤾♂️。許曉峰說,這是張元對弱勢群體或是邊緣人的關註🙍♀️🚴♂️,而張元卻否認了這樣的觀點。他說,對“特殊人”的立體化表現有時候才更能表現一個時代的特點,才可能表現人性🧑🏽🦲。從這些人身上🤸,張元看到的是一種悲哀的精神🧑🏽🏫,是人在重重“定數”下想要追求精神自由的本性。很多人不敢面對人這樣的一面,而張元卻偏要去表現人各種各樣的狀態。因為這樣的“偏執”,張元得到的是五年的禁拍令🧑🏽🎤。但在這五年中,張元一直沒有放棄工作。後來,他以打入市場為目標,拍出了《我愛你》、《綠茶》這樣的作品🫅。再之後,就誕生了最近的《看上去很美》👨🏼🎤,相當成功地將藝術性和商業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提到紀錄片,張元又表現出了自己的執著👨🏿🎓。現在堅持拍紀錄片的導演少之又少,但張元卻一直認為紀實功能才是電影最初的本質🌶👰🏼♀️。對於中國人看電影的態度👵🏼,張元歸結於娛樂和欣賞粉飾過的生活。他認為,觀眾應當拿出更多的人文關註,去了解其他人真實的生活🪳,這正是紀錄片能夠給與大眾的。張元的《粉墨春秋》是一部講述中國京劇發展歷史的26集紀錄片,最近將會通過電視播出。
關於最近掀起“張元熱”的電影《看上去很美》,許曉峰稱,在這部電影中,張元找到了藝術和商業的平衡🙇🏽♀️,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張元執導路上的一個新的裏程碑📌。
本次沙龍由文化產業協會舉辦。會後,協會授予張元聘書🦒,張元導演也慷慨地將自己的紀錄片《粉墨春秋》全套贈與新文化產業協會。(李崢)
附張元導演簡介🙅♂️:
1963年生於江蘇,祖籍南京🚙,自幼學習繪畫。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個人集資獨立製片。被美國《時代周刊》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青年領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網聯合評選為全國十大新銳青年🤚🏽。被《中國青年》雜誌評選為將影響下個世紀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授予文化和平獎。
主要作品:
電影:《媽媽》(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評委會獎和公眾獎、柏林電影節最佳評論獎💪🏽、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影評人大獎);1992年的《北京雜種》(獲瑞士洛迎諾電影節特別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1996年的《兒子》(獲鹿特丹金虎大獎與最佳評論獎)🤙🏽💱;《東宮西宮》(正式入選1997年法國嘎納電影節💅、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獎、獲意大利托米那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以及斯洛文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98年的《過年回家》(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大獎等四項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西班牙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數字電影《金星小姐》🙆♂️✍🏿。2002年《綠茶》《江姐》
紀錄片:《廣場》(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意大利國際民族電影節最佳人文紀錄片獎) 2001年的《收養》🕋。等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