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陳妍
由“東西”變“東東”,由“再見”到“88”,由“你好”到“Hello”,中文似乎已被網絡語言和口頭語言逼到了十字路口;如今🤌,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碩士、博士的中文水準都已經退化到了令人汗顏的地步。中文,將在沉默中死亡還是在沉默中爆發?
在10月14日的中國新詩論壇開幕式上,記者就以上問題采訪了羅門、劉登翰等新詩詩人。他們在深感憂慮的同時,也有各自獨特的觀念。
羅門:“現代人是‘文明的動物’。”
羅門,臺灣著名詩人😞,著有詩集《曙光》、《死亡之塔》等。“這是非常不好的👨❤️👨。”談到這個問題時,羅門抑製不住情緒的激動。羅門認為🫨👐🏽,語言的“淪喪”直接導致了當代中國人思想的匱乏🧛♂️📞。他說,語言是傳遞思想的工具🤼♂️,語言的粗俗化和低俗化使得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大打折扣👞,這無疑是在抹殺生命之美👧🏻、葬送藝術之美。對於現代人的文明🚫,羅門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多現代人是淩空的,卻不是空靈的,他們沒有境界🛌🏻,更不懂得詩的空靈的境界。現代人是‘文明的動物’,他們局限於物質化的空間和精神,追求刺激和速度,沉迷於‘孤獨的我’的無病呻吟之中,這些都與語言文字能力的退化不無關系。”
漢語的發展無望了麽?中國人的思想將一直“淪落”麽?詩人對此盡管並不樂觀😷,但也不絕望。他認為優美的語言是有永恒的生命力的🚣🏿♀️,將會是永恒的存在👘🐃,因為它是一個民族的智慧結晶🤜🏿🐦🔥。
劉登翰🙇🏽♀️:“語言是發展的。”
劉登翰,福建人,作家、詩歌評論家。他在談話中對漢語未來的發展表示了一系列希望。劉登翰深感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民族的象征🍬😩。他感嘆,國人語言的退化導致了現代文化的嚴重缺失;劉登翰指出,語言是動態的👦🏻、發展的🛢,既不能被全盤網絡化和低俗化,也不可能與時代隔絕。在保留傳統語言風格的同時,是應當有選擇地吸收網絡語言🙆🏽♂️、科技語言👲🏼、外來語言以豐富漢語的語言,但民族文化決不應隨之退化💍。決策者也應關註教育的導向🌁。
“高處不勝寒。”現代新詩詩人們的感嘆。
當代人語言水平的整體下降🙅,使文學藝術與人們的距離感越來越大,文人🎟、詩人、畫家等藝術家在無形中被邊緣化🍹。采訪過程中😄🙍♂️,詩人們都有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感🗑,這不僅是文人的孤獨,更是知音難覓的孤寂。
漢語到底會走向何處😹?中國的文化又將被語言載向何處?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應該如何更好地結合🧝🏻♀️?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當直面的思考——因為語言正活在當下,活在你、我🌼、他的筆下和嘴邊🚎。人們寫的每一個字🧢、說的每一句話都影響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對於漢語,對於中國文化🧝🏻♂️,我們沒有理由絕望,因為它們的美不可忽視,不可抵擋;但我們仍要對物質文化的侵蝕保持警惕🤦🏽♀️,不要淪為“文明的動物”。
編輯:君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