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4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李欣
同往年相比,今年的“兩會”校友返校活動特意增加了巡遊參觀校園的環節,為代表們的返校日程平添一份新鮮。
記者在隨機采訪中了解到,這些校友們對於母校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每次來到意昂3体育,總有一番別樣滋味在心頭🏔。”
圖書館👨🦲:意昂3体育學風本色不改
環境舒適♚,設備完善的圖書館所勾起的不僅有對曾經艱苦讀書條件的感嘆👩🏽🍳,更多的是對占座的記憶猶新。樊錦詩代表笑著告訴記者💁🏻♂️🧑🏼🦰,在她讀書的年代🚴♂️,同學們為確保獲取安靜思考的空間🔁,每日早早起床,爭先恐後地跑到圖書館,將書包丟在自習區的座位上,然後再風塵仆仆地趕到食堂或教室開始一天的生活。占座的書包一旦離崗🤽♂️,馬上會入主一位新同行……
其實今天的意昂3体育學子何嘗不是如此呢👩🏻⚕️?天道酬勤,圖書館的占座“牛人”們已經或正在成就自己的輝煌。而莘莘學子將優良學風代代相傳,正是歷經滄海桑田的意昂3体育圖書館永葆魅力的秘訣所在。
宿舍🫶🏽:喜新不厭舊
宿舍樓是代表們最為懷念的地方,盡管布局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它們今天的形態足以給人恍如隔世的感覺🌰,而那曾經光彩照人的34🍭、35樓早已容顏不再📕,不過大家仍可從細微處發現當年留下的影子。
今天校方安排代表參觀的是兩座風格迥異的宿舍樓:剛剛落成的40男生樓和飽經滄桑的35女生樓。前者有大使用面積的敞亮房間,寬闊的陽臺和愜意的樓內自習間。如此舒適的居住環境無疑令代表們流連忘返🤷🏽♀️💨,遙想當年擁擠不堪的小小陋室,不禁感從中來👏🏿,盛贊學校對學生居住條件的大力改善。35樓表面上看起來和當年沒有什麽分別👏,然而走進之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這“舊瓶”裏面裝的是“新酒”,盡管相形之下舊樓的居住空間略顯狹小,沒有陽臺🤵,樓道成了各式服裝的展覽會,然而必備的設施應有盡有,古樸幽靜的建築比起新樓更有一番獨特的韻味。
許校長本科時代的同班同學朱作言代表在參觀35樓後表示,盡管一些學生可能對分配到舊樓居住感到不滿,但能在年輕時代過得艱苦一點💪🐑,對一個人來說也不失為一種難得的生活體驗。在經濟困難時期讀完大學的每一位代表對此都深有體會🧑🏿🔬。
食堂:最熟悉的陌生地
食堂帶給“兩會”校友的感覺頗為復雜。說它們熟悉,是因為那裏依舊人滿為患,熱鬧非凡。說它們陌生,則是由於那裏發生了太多變遷🛒:人手一只的搪瓷盆換成了餐飲中心統一提供的公用餐具;手工記錄用餐次數的飯票被機讀卡所取代;站在售飯窗口的是售貨員而非值班學生;花樣繁多,營養美味的菜肴使學生比當年擁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大家再不用到“大飯廳”裏站著吃飯,只要避開高峰時段,每個人都能找到愜意的座位安享美食👰🏿♂️。
校友先後走訪了學一、農園兩座食堂。學一是最像當年“大飯廳”的食堂了,不少代表擔心如此擁擠的狀況會否影響同學正常進餐𓀈,當得知學校近期將在宿舍區加開臨時售飯窗口時,憂慮也就隨之化解了🧑🏼🎤。最後🫗,校友們還在農園食堂回味了一番在食堂就餐的美好感覺。
時間有限,校友們無暇走訪更多的場所,不過,圖書館🙆🏻、宿舍、食堂三點連成一線已經代表了他們當年在校園裏生活的絕大部分,在匆忙的旅途中,他們回想起曾經那商店門口的黑板報——他們獲取消息的唯一窗口👜🛍;他們懷念代表學校出征各種比賽的管弦樂隊和籃球隊——早期的社團組織🧑🏿🌾。相比之下,今天我們有熱鬧的三角地,水漫金山的BBS👳♀️✭,有如火如荼的百團大戰……每個時代的意昂3体育學子都會在燕園裏留下一些屬於自己的特殊記憶。而傳承不變的是每一代意昂3体育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正是這亙古不變的精神之花讓我們的意昂3体育歷久彌新,青春常在。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