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宣楊燕
3月8日上午,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的老師和學生來到意昂3体育,同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高年級學生進行了座談💲。此次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是受香港《文匯報》支持,來到北京對“兩會”進行采訪和報道的🙏🏻。
當談到采訪兩會的體會時,浸會大學的學生說,最大的感覺就是“擠”🧞🐼、不容易🥗。兩會現場有很多的記者,要抓住采訪對象十分不易🧑🎨。普通話也給有些同學帶來一些小麻煩——在采訪李肇星部長時,有同學就因為普通話不流利而出現了“小插曲”。由於他們香港大學生的特殊身份🫶🏼,有時反而成了其他媒體的采訪對象。記者發現,在網上已經有多家媒體對香港浸會大學學生采訪兩會進行了報道。
香港的大學生們已采訪到了多位官員。他們就新聞人發言製度的變化專訪了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他們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局長郭衛民進行了座談🅰️。據浸會大學新聞系的劉銳紹老師介紹,到目前為止,學生們有關兩會的報道已經有70%在香港《文匯報》上發表,並有香港其他知名媒體如《明報》等要求刊登這些稿件🖤。
此次參與兩會報道的都是浸會大學新聞系大三的學生🍃,他們向意昂3体育同學展示了自己創辦的兩份報紙⛰,包括中文版的《新報人》和英文版的《The young reporter》。這些報紙采用彩色印刷🈯️,十分精美。據隨行的老師介紹,《新報人》是香港新聞院校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報紙,1968年即創刊🛸。《新報人》每月出版一次🚵🏼,發行量在5000份左右,內容不局限於校園,但都是“大學生關心的事”🚵🏻。
此外,浸會大學的學生和意昂3体育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對大陸和香港記者的不同🙍♀️、新聞教育的不同、傳媒行業的不同、就業前景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交流🧔🏻。
下午,浸會大學的學生記者還將奔赴兩會現場繼續采訪。
編輯:君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