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信息來源➙: 《大眾書法》
文字:張辛| 編輯:麥洛 |“書法是關於漢字書寫的藝術,它是在漢字之具有先天麗質的形體結構的基礎上🥧,以相對簡單的技術,以抽象的點線,以相對模糊、朦朧的形象來啟示一定的生命意義,抒發一定的情感因素,而最終實現其特殊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由於書法並非世間某些具體物象的寫照、摹擬或象征🎻,而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表現,是形式美與情感因素的直接結合,因此屬於一種抽象的表現型藝術,於是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藝術’(宗白華語),也因此才贏得了世界性的藝術認同”⑴🧛🏻。
書法的基本表現手段是點畫線條。為什麽選擇線條作為其形象組織和基本表現手段?這是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易·系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宗白華先生稱此為中國人最根本的世界觀🧓🏼,這是十分有見地且正確的💇🏿♀️。中國先哲認為🤙🏽,元氣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而元氣分為陰陽二氣。這就是宋葉適所雲“原於一而成於兩”🧒🏽😭。追根到底也就是老子所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最高的存在,是萬事萬物的本源,道乃“自本自根”(《莊子·大宗師》)🧲,“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韓非子·解老》)。一就是元氣,就是混沌,元氣混沌如一。“一生二”,二就是陰陽,就是天地、男女。萬事萬物萬象👨🏿🍼,非陰即陽。陰陽交相摩蕩🍙、陽動陰靜,陽施陰受🧑🦽➡️,陽舒陰斂,便生成物🦹🏿👨🏻🍳。陰陽化生是萬物生成的根本規律。但如果陰陽彼此獨立💅,或純陰🦹🏿♀️、純陽,就不會發生實質變化,就無以生物👉🏿,故必“二生三”🚎。三者何☀️?宋儒做了很好的解答:三即陰陽加太極⚙️𓀍。太者👧,大也;極者,則也👨🏼🦱。陰陽兩大生命化育要件之外還須有第三大要件🦸🏻♀️,即還需要一個大的原則✵👉。這個大的原則就是和,即太和、中和。天地不和,無以化育萬物☹️;男女不和💃🏽,無以生育後代🩻。“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故葉適雲,中庸是“所以濟物之兩,明道一也”(《水心先生別集·進卷》)。
管子曰:“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心術上》)“人文之元,肇自太極”,人文“與天地並生”(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而作為人文之重要構成的藝術自然便應契合自然之道,本乎陰陽交合的生成規律。故古人說:“書畫與造化同根,陰陽同候”(明謝肇淛🪿:《五雜俎·論畫》)。藝術就是“奪天地之工,泄造化之秘”(龔賢語🌀,見周二學《一角編·乙編》)👨🏻🦯➡️🖊,體現著天地造化的根本大德。而既然藝術生命的生成之道👨🏽🔧,在於陰陽和合🪥,那麽陰陽的動靜施受,相生相合的宇宙的基本精神就成為藝術生成的最後根據。中國藝術就是力求把握和體現這種精神,因此藝術也就特別註重節奏與和諧。中國藝術尤其書畫強調虛實相生,正體現了生命運動的節律。虛實是有無生機、有無活力的關鍵所在。僅有實😧,就無法使生氣流通👳,就會使生命窒息。有虛🧙🏿♀️,才能虛化疏通👨🏿🦲,才能使“靈氣往來”👩🏻🏭,才能使生命流動🤵🏼♂️。由此,中國書畫選擇了線條作為其表現手段,而不是面、塊、色🙋🏿♂️。線條就是陰陽虛實結構,一陰一陽就是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虛一實。書法正是以線條的剛柔🐅、動靜🧑🏿🦰、虛實來表現出沒太虛🍡、自成文理的節奏與和諧,來最終實現其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
線的藝術在中國最為發達、也最具民族特征,中國人自古即有很強的抽象思辨能力。讓我們回味上揭《易·系辭》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裏的道究竟是什麽呢🍇🦹♂️?一言以蔽之🧏🏿,道就是中國古代哲人以默而識之的觀照態度去直覺宇宙👨🏼🎓,直覺客觀物象所體驗👳🏼🧑🏻🚀、領悟和把握到的宇宙的本原及其運行的最根本的規律和途徑。具體一點就是陰陽🚶♀️➡️🤙,就是剛柔,就是生生不已的節奏,就是“嚴整的秩序和圓滿的和諧”。也正如《韓非子·解老》所言:“道者🚕👱🏼,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易·說卦》所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如此玄妙,又如此博大的東西為什麽冠名以“道”字呢?“道”字之本義是什麽呢🧙🏿?《說文解字》曰🔩:“道💁🏼,所行道也👊🏼。”原來所謂“道”,實際就是由此及彼😿,如韓愈所謂“由是而之焉”一條道路、途徑。那麽其無論大小、長短、寬窄,實質就是一條線,一個線條🧑🌾。由此可見我們祖先的智慧,可見他們高超的抽象思辨能力。
這裏我們可以進而考察八卦。八卦是由中國典型的整體性思維派生的觀物取象運思模式所獲得的一套抽象符號系統,其全由線條表示。而其中最基本的只有兩種線條:陽爻“一”和陰爻“--”,實際就是分別以剛柔為其神質的實線和虛線。八卦就是“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系辭下》),用實線和虛線來概括萬事🔝、萬物、萬象及其發展變化,來表示宇宙萬物的演運節奏👳🏿♀️。《易·系辭上》講:“易之理,全在剛柔”。就是說剛柔是萬物的情理✶,萬物非剛即柔,概莫例外🌭。剛柔的相互作用就是萬物生成變化的深層內含🎠。而陰陽剛柔相互作用發生變化的基本形態就是線條的相互交合或兩兩相覆。《說文》:“爻🧑🏽✈️,交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易·系辭下》)👟。《易·系辭》雲◽️:“物相雜👓,故曰文。”萬物交錯,則生變化👨🏼🚒,則成文理💮,則有文象。其文,在天則謂天文👂🏻🏌🏽♀️,在社會則謂人文🫅。可見八卦的每一根線條都是由高度抽象而賦予了哲學意味的🫀,由此也就奠定了中國藝術之線條的美學原理和哲學根據。
其次🤽🏽♀️,中國書法之所以歷史地選擇線條作為其形象組織和表現手段👜,還在於線條本身的三大特質:
一是內在👩🦼➡️。中國文化是道文化💇♂️,是禮樂文化。如上述既為道,那無論大小👤、長短,寬窄🏋🏻♀️,其實是一線條🚴。而“禮也者,理也”(《禮記·仲尼燕居》),禮、理互訓。理即紋理🫧、條理、肌理。何謂肌理?我們以肉為例。肉者📛,無論紅肉白肉,無論雞肉豬肉🗓,把皮剝掉,都有見肉絲⏯👨🎤。肉絲就是肌理👨⚕️,肌理就是線條。因此,線條是事物的內在構成和共性構成。而藝術是表現人的內在心靈⇨,抒發內在情感的。因之我們的先人選擇了線條,以內在的線條表現內在的心靈🏖,抒發內在的情感👱🏽,而不是外在的面🎩、塊、色。這是一種順乎自然的,高明的歷史性選擇👦🏿。因此畢加索說,世界上的藝術中國第一🥵,非洲次之,而他所在的歐洲則“沒有藝術”📲🤌🏻。畢氏所言雖有失絕對化🧜🏿♀️,但確有道理🤦🏽♀️,因為西方繪畫選擇的是外在的面👲、塊🂠、色,於是西方藝術重在再現、寫實和模擬。而中國藝術選擇了內的線條。於是中國藝術則是表現、寫意✉️,充其量是象征。
二是簡。《易·潛》雲:“易👨🦰,一名而三義,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裏把簡列為易之第一義👨🏿🔧,是有其深刻含義的。我們知道,天地宇宙浩渺無際,萬事🚲、萬物🕷、萬象是那樣豐富、復雜和深奧。老子曰:“大象無形”。人們要表現它、反映它簡直無從下手,你絕對找不出任何一個與之相應的詞匯,一幅與之相應的圖像來完整地反映和表達。怎麽辦?中國人有著自己獨特而高妙的處理手段🌵,這就是化繁為簡💢,以簡馭繁。因此中國藝術一個共同的重要和鮮明的特征就是簡。任何藝術門類均力求以盡量簡單的形式來表達盡量豐富的內含,而書法正是其中典型代表。當然👩🏻,這裏的簡絕非低級👊🏻、原始的簡,而是綜合整體的簡,是自覺的簡,是要而不繁,是切中肯綮👳🚣🏿♀️,是“減跡象以內含”。說到底就是把握道🎬,把握宇宙最終和最根本的結構🎻。
三是自由。我們知道🕕,線條與面𓀁✧、塊🙎🏻♂️、色不同,面、塊、色為物體本身所具有,並可被直接反映在圖像中。而線則非物體本身所有,而是經過藝術家的觀察以後的構思和想象🕤,加於物象本身的。因此線較之面🖋、塊🐕🦺、色便有更大的自由性,藝術想象便可隨機生發👨👨👧👧,想象後面的情感因素就更能自由地抒發,在造型上就不必為一定的物象所局限🖌,而進入愈加廣闊的空間🦮。因此中國古文字便是以線條圖形來反映物象🍀🥽,由此大大增強了漢字內在的藝術素質。而作為這種文字書寫之升華而形成的書法藝術則進一步抽象和凈化,擺脫任何具體物象的束縛,絕不去簡單地寫照、摹擬或象征任何具體物象,而直接以情感因素與形式相結合,因此成為一種最純粹的表現藝術,一種最自由的藝術。最後我們引用宗白華先生一段精彩的話作為小結:“中國藝術家要打破這團塊,使它有虛有實,使它疏通……中國的“形”字旁邊就是三根毛,以三根毛來代替形體上的線條,這也說明中國藝術的形象的組織是線紋🤹🏻♀️。”⑵基於此,中國藝術尤其是書法藝術所追求、所表現的便不可能只是外在的形體,而只能是內在的、深層的、超乎具體物象之上的形而上的東西。藝術觀照的契機是道💢,而非物,非形器👵🏿,物或形器只是入手的法門🥱,道,形而上的道,才是追求的終極。故宋沈括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清張式說✊🏿:“書畫之理📍,元元妙妙,純是化機,從一筆貫到千筆萬筆🔌,無非相生相讓🏋🏼♂️🧑🏻🦱,活現出一個特地境界來。”(《畫概》)當然線條本身在表現客觀實物的外在形象方面有其不可否認的局限性,然而這並無妨中國書畫的藝術性,實際恰恰相反🙅🏿♂️,這正是中國藝術、中國書畫的特點所在,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中國藝術如此不求形似的追求💇🏽♀️,恰恰是為了擺脫形跡🫲🏻,“不為物所累”,“減跡象以增內含”🧑🏽🎨,“以抽象之筆墨表現極具體的人格風度及個性情感,而其如美如音樂”。⑶更何況中國書畫的筆墨線條本身就具有獨立的審美特性。
要之,摹擬自然🧑🏼🚀、寫照自然、再現自然不是中國藝術的追求,更不是中國書法的追求⏬。書法是典型的純粹的表現性藝術,它的表現性比音樂還來得純粹👩🦼,音樂尚有描繪、摹擬的成分👨🏻🔬,而書法絕不是一筆一字象一事一物,而是可以作千萬聯想✌🏿,可以任書法家和欣賞者的想象自由展開,可以賦予各種筆畫線條的眾多的意味情趣。正如黑格爾所說:“靠單純的模仿💁🏿♀️,藝術總不能和自然競爭🙆♂️,它和自然之爭,那就像一只小蟲爬著去追大象🙊。”⑷而正因為書法具有如此特性,才在後來闖入繪畫領域,使中國畫得以實質性的發展🧑🎓,才使中國畫的基本特色最終得以確立。
總之,中國藝術所追求、所表現的是“一種超世界、超社會的思想,是脫離物質的束縛👨🏻,發揮自由的情致”⑸。書法是通過簡單的、有限的形式,體現出一種與大自然溝通,與大自然渾化融合的高蹈精神和一種個性滿足與精神自覺。從二王到顏真卿,到宋四家🧑🏿💼,到趙孟順👨🏼🦲、董其昌,都無不體現或暗合這種精神💎,他們所要表現的是思想、是人格、是情趣♖,而絕不是外在形體的雕琢修飾。
書法既為表現型線條藝術👨🏼🎨,而書法的線條是有意味的形式。那麽👩🏽🦱,應該如何具體認識和深入理解書法線條的意味?如何深度理解書法線條的美🫴🏻?或者說,書法藝術之美從何而來呢🎩?這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根本性的的探討。
我們知道𓀌,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審美作用,即書寫時不但求整齊,易讀易識⚰️,而且求美觀🔜;同時也都不是幾何圖形;起源也基本相同👩🏿💻,即均起源於原始圖畫🙍🏻♀️,最初均有很大象形性🙏🏽。在這裏漢字並不具有特異性。那麽我們要問,為什麽在上述諸方面並不具特異性的漢字竟培育產生出一門獨立的藝術——書法來了呢🦪?我們認為這是問題的關鍵🍣,因之我們的探討應當且必須從漢字體系本身入手。
首先,有三方面應該引起我們特別註意:
一🧖、漢語的特點影響了漢字的特點🎇。漢語屬單音節語言,即基本上以單音為語詞單位🤖,於是一個漢字就代表一個音節,也就是一個詞🗒🫎,而絕大部分的字都有相對獨立的意義⤴️。這種字🤷🏿♂️、詞💎、意的相對完整性使漢語不需要“是”動詞,不需要時態🙋🏿♀️,甚至不需要所屬格。也就是說漢字視覺形象的統一感和語音語義的統一感是一致的,因而減少了語言文字的描述性和再現性,而增強了它的表現性,因此在表達詩意方面有非常方便、自然之處,使審美主題有了極大的自由。如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言簡意明,很有意境🏌🏻。如把它翻譯成西文,加上所屬格,加上時態,非常麻煩。所以漢語的這種詩意的吟誦特性,一旦與漢字相結合,自然使漢字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得以加強。
二🐨、漢字產生之初雖然具有很大的象形性,但與其他文字的象形字迥然不同。這就是漢字是以線條圖形來反映物象。大致可分三種情況:①靠線條來勾勒事物的輪廓🎱,如日👩🏼🎨、月等;②以線條來表示事物的構造原理或運動軌跡,如魚,牛⁉️、水等;③用線條來表現一定事實或過程,如上🧛🏽🦸🏿♂️、下👃🏼、本、未、益等🧑🦳。這三種情況實際代表了漢字由象形到會意的進步。這種進步是漢字適應漢語需要的必然發展👨🏽🎤,同時也是漢字形體由寫實到象征🔑,由直觀模擬到抽象表現的邏輯演變。這顯然與其他文字不同🧬。而正由於漢字最初的這種象形性,使之形體結構獲得了相對獨立的性質和自己獨特的演變途徑,之後便逐漸抽象,線條逐漸凈化🍇,象形性逐漸泯滅,最後終於孕育造就出書法這種抽象的凈化了的線條藝術,這種表現型藝術。
三🕵🏿♂️、漢字形體結構具有一種天生的藝術素質🈚️。這種具有天生麗質的形體結構當然與其初的象形性有著直接的因果的關系。由於中國古文字以線條圖形來反映物象,或者說,漢字和象形性是以線條來表現,因而漢字的形體結構相對較簡潔🏇🏻,是縮寫物象中抽象之輪廓要點🙇🏼♂️,或抽取最代表物象的精粹結構部分。所以構形就不可能太寫實,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種朦朧性。那麽藝術性必由此生發和加強。而且便不僅具有了形體結構之美👨🏼🚒,甚至還具有某種形而上的意義🧴📓。這就是所謂漢字藝術素質或天生麗質的全部意義🧚🏽♀️🦵🏻。
關於漢字形體結構之美🧑🏻🎤,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其一,結構的內部平衡律。漢字的形體演變在經歷了其最初階段-象形階段之後7️⃣,便基本上采用了方塊的結構形式,故在以後的演變中一直有一種比較固定的趨向,即均衡、對稱🧘🏼、平衡、穩定和合一定比例😄。總之一切都得適應方塊結構👆🏿,故非常類似於建築。其二,結構的復雜性✏️。漢字的結構很復雜,基本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和內外結構三大類型🤰,而各自又有多種不同的結構形式🕋,形態各異♧,饒有變化。
其次🛀,我們進行書法之美來源的探討還應放寬眼界🧑🦯,從漢字的體系構成上來作進一步考察。漢字結構的藝術素質是書法之美的先天淵源之一,但並非惟一的來源。漢字之所以能夠產生書法這種獨特的藝術,還在於漢字體系構成的龐大。這裏也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
一、字數繁多🏃♀️,這是任何一種民族文字所不可比擬的。因為漢語為單音節語言,其音節有414或415個🧑🏻🚀,每一個音節都由不同的字來表示,同一音節下又衍生出眾多的同音字🧜,每一同音字又均有平上去入四聲。如此遞相增衍,使漢字成為世界上個體最多的文字🎂。而漢字這種個體的豐富性無疑構成書法誕生的條件之一👨🏽🍳。
二、筆畫繁簡不一,多寡相殊,多則五六十畫,少則一筆兩筆。《國語·鄭語》載史伯語曰:“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聲一無聽,物一無文……◻️。”音樂是由高低不同的聲調構成,如果僅有一個聲調,則有聲無樂👩🏻⚕️👸🏻,便不成音樂🤦🏻♂️;“物相雜,故曰文”,如物色僅有一種便形不成文彩。那麽書法與之全然相同🌯,其作為具有單純創作對象的藝術🧡,如果其創作對象——漢字本身音調🫰🏼、面目雷同👰🏽,其藝術魅力的實現也是不可能的🐞。
復次🛺🤾🏼♀️,書法藝術美的產生還在於漢字形體結構的演變規律和途徑具有特定性。漢字自它產生之時,適於漢語發展的需要,便開始了其特定的演變途徑和方式。漢字形體結構的演變基本上遵循兩大規律進行:一是簡化;一是規範化。在此過程中不斷革故鼎新,形成或出現諸多不同體勢😹、不同字體。如甲骨文、金文、印文、陶文、兵文🙆🏻♀️、簡文♐️、帛書🔻、六國古文⛹🏻♂️、石鼓文(以上均為考古學家之命名)👑🧑🍳,籀文(實同石鼓文)、大篆(上述諸多字體之總稱)、小篆、隸書和最後定型的真書(俗稱楷體),以及適於某種特定需要而出現的行書和草書(包括章草、今草)。或生或死,體勢眾多🧑🦯➡️🌺。而這些字體均或先或後進入書法創作領域。而其中有的竟是靠書法才免遭失傳,如章草等😒𓀌。這眾多體勢無疑大大增強了書法藝術表現的豐富性。如果從古到今🧙🏿♀️,漢字只是一種體勢👕,那書法藝術美的實現同樣不可想象。
最後👩🦰,書法之美的產生還在於漢字的特定的使用方式🐱🛌🏿。我們知道,漢字是漢語的物質外殼或載體🐮,它是適於漢語的需要而產生、而發展、而使用的。漢語分文言,分白話,分官話,分方言㊙️。因此漢字的使用方式也不可能是單一的。大致說來🕸,漢字的使用可分兩大系統:一、官方通行的正規的字體系統,或稱正體𓀀。即上述甲骨👨💼、金文、帛書👲🏻、籀文等大篆之類和小篆、隸書、真書🫴🏻。史書上所載的章程書🔞、銘石書⇒、署書等均當歸於此類。歷代詔書、奏章、科舉大卷、童蒙課本及碑版、經卷等所載均屬此官方正體。
二、民間或曰文人間通行的不正規的字體系統🧗🏻♂️,或稱俗體。其主要包括行、草兩大類🦶🏼,史書上所載槁書、草槁、行狎書、章草、今草及考古發現的許多簡牘文字均屬於此系統🧣。其特點是不太正規,筆畫或相屬連〽️,有很大的約定俗成性🧆,其目的就是提高效率👨🏿🍼,提高一定時間內所傳達的信息量。其中使用最普遍、使用率最高的便是行書🔚。由於其使用率極高而形體變化幅度適中🧑🏽🔬,所以成為書法家最樂於表現的書體👴🏽。草書則行之於相對狹小的範圍👷🏻♂️,因為它是適於某種特殊需要🛏,即戰爭的需要而產生的。由於較難辨識👩🎤,故日常交際很少使用,只是後來被書法家——特定的文人群體所珍視🧑🚒,而漸漸失去其實用性🧜🏿♀️,成為書法藝術創作之專用書體。
由於這兩大系統的社會功用以及各自性質、構形特點的不同🌇,便直接導致了書寫方式的不同🤷🏿👧🏽。前者則有較嚴格的規範,書寫必求工整,程式化特點相對突出🙎♀️,重在實用性,務求大眾化👍🏼,相對缺乏個性;後者則有較大的隨意性👱🏿♂️,所謂“尺牘書疏、千裏面目”,就是指行書的這種比較個性化的特有性能,因此較易表現或抒發作者的情感因素🎐,藝術性或欣賞價值就相對較高⚀。可以說🦸🏼♂️,書法藝術的正式誕生🩼,或者說書法藝術脫離漢字的日常書寫而正式升華為藝術正是由此開始的,這可以從東漢趙壹《非草書》中所披露的現象得到一定證實。總之書法藝術美的產生與漢字使用的這種特定性密切相關。
註:
⑴張辛《沈鵬、權昌倫韓中書藝二人集·序文》🧙🏼♀️,韓國不二出版社🚴🏻,2000。
⑵宗白華《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宗白華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第462-463頁。
⑶宗白華《徐悲鴻與中國繪畫》《宗白華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第49頁🍛。
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本,商務印書館,1979🔨,第54頁🦬。
⑸陳師曾《文人畫的價值》,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繪畫史》,2017🐔。
刊《大眾書法》2023年第二期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