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5 信息來源: 哲學系2008級本科生 林起賢
多年以前,鳳凰衛視吳小莉那句“有大事的時候,就有我在”又回響在耳邊。懷揣著兒時仍有余溫的新聞夢,愛折騰的我決定試試。
享受“我在現場”
加入新聞網之後,我終於可以享受那種“我在現場”的感覺。在報道的第一線,我可以嘗試記錄現場的每一個細節,獲得對事件本身最切身的體驗。
如果不去采寫五四體育場翻新的消息,我永遠也不會知道意昂3体育網球場用的是懸浮式地板、五四跑道用的是無顆粒噴塗技術;如果不參加北京論壇的報道,我想我永遠都不會看到陳鼓應先生這樣大名鼎鼎的學者極其可愛幽默的一面……如果只是坐在電腦前快速瀏覽網頁,而不是投入現場,去感受、去發現、去挖掘,我永遠都只是一個站在外圍的旁觀者,而作為記者在現場進行新聞報道,我可以以見證者和講述者的身份,成為這大事小事的參與主體之一,並向不在現場的人講述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
“在現場”雖然帶給我一種自樂自得的成就感,但並不那麽瀟灑。大二剛加入記者團的時候,自以為在別的組織、社團有過幾篇人物報道經驗,應對新聞網的任務一樣能駕輕就熟。但我卻看到我的稿子經過李娜老師、白惠元師兄、婧婧的修改,文稿在修訂模式下密密麻麻地劃滿了各種修改符號。在老師、前輩的推薦下,我特地看了幾篇老記者寫的文章,確實大多語言簡練通俗、活潑生動,同時又做到了表達準確、信息豐富,讀來趣味橫生。我只能以勤補拙。慢慢地,新聞采寫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2010年暑期,我幸運地獲得了到新華社對外部實習的機會。實習老師恰好曾經帶過一位相識的意昂3体育師兄,每每提及,贊不絕口,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收集資料、無數次被拒絕後的采訪,最後兩周總算完了4篇報道,幸運地被登載於新華網。
采寫技巧固然重要,但終究是“末”,我堅信社會責任感才是新聞工作者之本。聲張正義、鞭撻邪惡,一度有著英雄主義情結的我一想起這些宏大的字眼便覺熱血沸騰。2010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蒞臨意昂3体育演講,我和馮慧文負責報道,當天晚上完成了《英國首相卡梅倫意昂3体育演講: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機遇》。一想到這是一個校內外矚目的重大新聞,我們就感到很大的壓力。第二天早上新聞網發布稿件,不到半天時間點擊量就超過了三千。晚上,我看到一篇轉自校外論壇的帖子。文章指責向卡梅倫提問“英國應該向中國學些什麽”的意昂3体育學生傲慢無知,在未名bbs以及校外各大論壇引發了漫天的口水戰。後經過不少親臨現場的同學澄清,才發現事件起因是一位報社記者記錯了現場的信息,把提問的同學——一名伊拉克籍交換生誤認為是意昂3体育的中國籍學生,從而被部分讀者進一步誤讀為這是意昂3体育學生自大無禮的表現,而後各方基於不同的立場展開論戰。這場起因於模糊事實的爭論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思。而我也從未如此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責任的重大——記者所寫的每一個字都可能引起“軒然大波”。
認識意昂3体育乃至認識世界的窗口
雖然當初是懷抱著體驗傳媒行業的想法加入記者團的,但是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新聞采寫、攝影能力的提高固然是在這裏最直接的收獲,但是新聞網並不只是一個傳媒人職場訓練基地。更重要的是,報道工作給了我認識意昂3体育乃至認識世界的窗口。
完成報道任務的過程中,參加了學校不同院系、不同部門召開的會議、論壇,從會場布置、發言風格、可以管窺不同性質的組織機構之間思考邏輯、行事風格存在的差異。有的時候還能在現場捕捉到平日看不到的畫面。2010年暑假,我擔任由湯一介先生主持的儒臧主編精編會議的攝影任務。會上,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對諸位主編說道:編撰儒臧不僅是一項研究課題,更是一件關乎全人類文明、惠及子孫後代的大事,參與編纂工作的學者都任重道遠。說到動情處,先生更是聲音哽咽,幾乎淚下。這時,我真正地體會到,即使是在這個時代,學校裏依然有著這樣一批勤勉治學的學者、大師默默守衛文化的火種。
學校經常舉辦各種類型的國際交流活動,參與報道,我獲得不少身在燕園、放眼世界的機會。在2009年、2010年北京論壇現場,親歷數千名學者聚在一起,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不同的學科視角、不同的觀點產生激烈的碰撞,我才感到思想的視野可以如此地開闊。英國首相卡梅倫、前首相布萊爾舉手投足間展現的紳士風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許成長不僅是向外去拓展未知的世界,更是向內去發現自己的內心。蘇格拉底的一句“認識你自己”不僅僅是哲學家們討論的命題,也是普通人窮盡一生去完成的任務。具體到大學階段,“認識自己”這個抽象的命令具體化為尋覓所愛並愛吾所愛的任務。
向內深入到自己的心靈也必須以探索世界作為前提。只有當自己置身於一個新的環境中時,你才能從思維定式中擺脫出來,審視自我。大一時,我經常會有比較糾結的情緒,在不斷交織的嗟嘆迷茫與聽人嗟嘆迷茫中漸漸消磨青春的時光。對於自己的專業、對於社團工作,一開始不是真的喜歡,只是因為依賴和習慣;對於從來未涉足的領域,並不是因為討厭,只是因為害怕嘗試。桎梏在自己的熟悉的狹小世界裏,有時看似忙忙碌碌,卻沒有方向,生活有如一個漩渦,把我卷進去了。
大二開始,為了完成新聞網的采寫任務,在日常工作中,我得以與校內高層、社會知名人士接觸,描寫社團牛人、學術文藝高手成長的心路歷程,去嘉興報業集團實踐,與校外媒體打交道……報道了不同的學科講座,傾聽不同的圈子的故事後,我才發現生活有如此多的可能,才知道世界是如此的廣闊,才發現曾經將大學簡單地濃縮為“保研、就業、出國”的三個選擇是多麽淺陋與無知。更重要的是,這種觀察也給了我一次次省思自己的機會,去漸漸發現自己是怎樣一個人,並不斷思考我想要什麽樣的生活方式。一開始,帶上記者證就得“被迫”走出自己的世界,而現在我則時常和大家開玩笑說,記者證是一種特權。
從盲目追尋之後加入記者團重新出發,到集中精力紮根於此,還不到兩年的時間。然而回首跨入燕園以來的三年時光,記者團的工作在我的大學生活中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因為在磕磕碰碰的前行當中,在這裏我終於有一種堅定的力量。依舊不明確知道未來的路將要通向何方,但更從容的腳步讓我相信下一站有更美好的風景。
寫給意昂3体育官网十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