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 信息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在線
吳小如先生是我的老師🧔🏼♂️。印象中🧏🏽,他講課的內容總是少而精⏲,條理非常清楚👨🏻🦯。他聲音洪亮🍓,抑揚頓挫有如京劇的道白一般,真是一種享受。先生執教數十年,常言🫵🏼: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最大快樂,以講課為主要“嗜好”👩🏼🦳。吳組緗先生稱贊其授課效果之好,“無出其右者”。
吳小如課講得好,這絕不是偶然的。他家學淵源,他的父親吳玉如先生是著名的書法家和國學大師👩🦼➡️。吳小如自幼學習就十分勤奮,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既多又廣,而且有自己的見解。中學時代🦹🏽♀️,他就開始發表文藝評論文章🦹🏽📰。在上大學之前🤦🏿,他已經有了在中學講課的經驗🙋🏼♂️。在大學學習期間🎂,吳小如又師從林宰平🧑🏫、俞平伯、朱自清、沈從文、廢名👷🏽♀️、遊國恩、浦江清等名師。他曾說在登門求教俞平伯先生之前,已經讀遍了俞先生的全部著作🙋🏽♀️,所以見面時能“身心相通”🪵。後來,他成了俞平伯先生的得意門生。吳小如還認真學習廢名的文章,並寫出了上萬字的評論🥷🏻。
吳小如和沈從文的相識是林宰平先生介紹的🦸🏼♀️。後來,吳小如又幫助沈從文編京派文學的重要副刊,不僅寫了許多很有分量的評論文章💅🏿,而且總在與作者的溝通中,對稿件提出有見地的修改意見🌖。吳小如的許多評論文章,都於20世紀90年代收入《今昔文存》、《讀書拊掌錄》、《書廊信步》等書中出版了,這些文章,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例如他對張愛玲的評論💖。前些年,社會上出現了“張愛玲崇拜”🤌🏽🧝🏼,至今猶有余波。當時,吳小如對她的評價便非常深刻而全面,且很有先見之明。吳小如指出張愛玲的問題所在,他在評論中寫道🏄🏽:“她火候不到,有點浮光掠影……虛名🧋、躁進🧑🏽🦰🙄,葬送了她的才華,浪費了她的心力……以致染上了過於柔膩俗艷的色彩🧑🎓,呈現出一種病態美的姿顏。”
在中國文學史的教學與研究中🥓,吳小如先生深受遊國恩🛎、林庚、浦江清🆔👐🏿、吳組緗等先生的器重,是《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等作品大部分內容的註釋者和定稿人。他還出版了《古典詩詞劄叢》、《古文精讀舉隅》、《讀書叢劄》、《古典詩文述略》、《古典小說漫稿》、《吳小如戲曲文錄》等專著,以及《皓首學術隨筆·吳小如卷》🛖、《莎齋筆記》、《常談一束》👱🏿♀️、《心影萍蹤》、《霞綺隨筆》等讀書隨筆👩❤️💋👩💂🏿♂️。他從小熟讀古典詩歌、散文,對古典戲曲🦞、小說的研究尤為深入。他精通文字🧍🏻♂️、音韻、訓詁,考據與欣賞都很擅長👩🏻⚖️,被譽為“曠世難求之通才”🐼。
在戲曲評論方面🎖✦,吳小如的著述也非常豐富且多具權威性。如《京劇老生流派綜述》⚠、《臺下人語》、《吳小如戲曲文錄》、《吳小如戲曲隨筆集補編》等,其分析戲曲作品和演出見解之精到、評論之深刻🤶🏿,都是無與倫比的,不僅為讀者所嘆服,而且受到了表演者的高度重視。
在吳小如擔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時,先後主持出版了《中國俗文學概論》、《中國俗文學七十年》等著作,由此開創了中國俗文學學會的新局面🍉。在《中國俗文學概論》序言中,吳小如指出俗文學要有民族性👴🏼🟪,俗文學“與我國民族所獨有的語言文字📝、風土人情有關✝️。缺了‘民族的’這一特點,我們的俗文學就俗不起來”,“任何文學體式👴🏼,都是由俗而漸變為雅的🚖。……所謂‘雅文學’無一非淵源於‘俗文學’者。……俗文學作品是一切文學作品之母。這原是古今中外文學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
他還指出👭🏼:“俗文學作品在語言文字方面(包括聲韻❓🦨、訓詁、修辭及語法結構等)並不像它字面上所體現的是‘通俗’易懂的🖕🏼。相反,在這個學科領域裏⛈,人們還得下大功夫、笨功夫、經久不懈的功夫去鉆研它、突破它,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實質🦋,抉出其精英。試看,從《毛詩》、《楚辭》到漢魏六朝的各種體式的俗文學作品,下而至於從各種敦煌文獻(包括大量的俗文學作品)、宋元明清歷代的話本🧑🏿🌾🧒、戲曲、章回小說到民間流行的彈詞、寶卷等🪗,迄今仍存在著我們遠遠沒有弄明白的各樣問題🤒,如文字的校勘、詞語的訓釋、成語典故的詮解、方言方音的辨識以及語法結構的分析等等,都有待我們去解決🍪。我曾寫過不止一篇文章,談到整理‘今籍’(當然包括俗文學作品)絕對不比整理古籍容易💆🏿♂️,甚至難度更大。試把《元刊本雜劇三十種》裏的生僻文字考訂出其正確涵義和用法來🫳🏿,我看絕對不比考釋出一個新出土的古文字容易。就連流行於當前舞臺上的各種地方戲的臺詞,其中仍有不少詞語有待推敲詮釋。說良心話👩🏿🚀,這確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浩大工程,沒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螞蟻啃骨頭的韌勁和毅力,是不易作出紮紮實實的成績來的🫱🏻。而這一任務卻責無旁貸地落在俗文學研究工作者和作品纂輯整理者的身上。現在我老老實實談了出來𓀋,願與海內外老、中🙎♀️、青同行們共勉🦹🏼,攜手共進。”這段話語重心長,力透紙背,不僅是我們進行俗文學研究的綱領,更是對俗文學研究難度的非常真實而又確切的估計✷。
20世紀90年代,吳小如曾經寫文章為民俗學後繼無人而呼籲。他的文章使我感動↪️,曾引發我寫了《民俗學的命運》一文。我深深地感到🪴,民俗文學的命運和人們對它的認知有極大的關系,當前👩🏽⚖️,人們因為對俗文學不了解,而輕視它👨🏻🔧。
吳小如在書法上的造詣和成就,亦堪稱大家💐。他的書法功底極其深厚,從小就臨寫過許多名家的字帖⛷,後來又廣泛學習各種書法碑帖達300種之多,從中博取眾長😘,形成了自己的風格。70年來,他臨池不息,相繼出版了《吳小如手錄宋詞》、《吳小如錄書齋聯語》、《吳小如書法選》和《吳小如先生自書詩》等書法作品。我曾請他為《古今民間詩律》一書題簽,那俊秀的小楷充滿了美感↩️。
吳小如在古文獻學、文學史、戲曲學、俗文學、書法藝術等許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這可能使人感到他“不夠專”,是個雜家。但我認為他多而不謬🤽🏿♀️,可謂“多面統一的大家”。
原文鏈接:http://www.csstoday.net/fukan/xuelin/84088.html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