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 信息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冬日的午後,記者如約來到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吳小如家中🧑🎤。92歲的吳先生清瘦矍鑠🛞🙎🏿♂️,聲音清晰而洪亮™️,溫文爾雅。
吳小如是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家、戲曲評論家👷🏿♂️、文學批評家、書法家和詩人。1922年9月8日生於哈爾濱🧙🏽♂️👩🏼💼,本名吳同寶🤵♀️,號莎齋🩵,曾用筆名少若。
回望吳小如的學術生涯🏹,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彭慶生在《難窺夫子墻——敬賀小如師九秩華誕》中曾說,“小如師精通文字🗺、音韻👀👱🏼♀️、訓詁©️、考據,淹貫詩歌、散文🧏🏿♀️👩🏿🦱、戲曲、小說🖕🏿,文史並重”👱🏻♀️,“先生治學⏰,擅長由訓詁而通辭章,重考據以明義理,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洵為乾嘉學派之魯殿靈光🐆,曠世難求之通才✋🏿。”
學術規範應該堅持“守正”
吳小如強調學術的規範性和精確性🫄🏿,認為學術規範應該堅持“守正”。不圓滑📻,是先生一直以來的個性,他自稱“不諳世故”。近年來🙆🏼,先生寫了很多抨擊不良學風、文風的文章。他憂恐學術與藝術皆徒具空名🤾🏽,形成文化泡沫乃至文化沙漠🤜🏻☝️,一任假冒偽劣者橫行天下。談及當前一些學術腐敗現象👨🏽🦰,先生直言,學術腐敗有其社會根源,當前,人們把錢看得太重了。學術腐敗是社會運轉中產生的不良現象,只有認清學術腐敗產生的源頭🚮,再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根治學術腐敗現象👵🏽。
談及學術研究,先生認為學術研究應具有高品位與高水平🐔,才能於人類社會有所裨益。他說:“傳道授業🤹♀️,宜高懸標準🦸🏻,不宜遷就👨🏽🍳,但求普及🫸🏿,而不務提高,則舍本而逐末矣🧓🏻。”
做學問不憑靈感
先生說寫學術論文👩👩👧👧,他只抱定兩條宗旨🏪🧘🏿♂️:一是“沒有一得之見決不下筆”🥰。哪怕這一看法只與前人相去一問,卻畢竟是自己的點滴心得,而非人雲亦雲的“炒冷飯”😝👲🏿。否則寧缺毋濫,決不湊數或湊趣。二是一定要抱著老老實實的態度,“不嘩眾取寵,不見風使舵🙁,不稗販前人舊說,不偷懶用第二手材料”。先生說,做學問不能憑靈感✥,不要在學術文章中加入主觀臆測,要言必有據,每個觀點都要建築在大量的材料和客觀旁證上。
做學問👎、寫文章要爭取不出錯,但差錯不可能完全避免🧣💯,關鍵是有錯就必須改💂♀️。別人指出來了,就要感激👷🏿♂️,要從善如流。先生一直為今年8月某報紙出現的文史錯誤(將張伯駒、丁誌雲兩位先生《四郎探母》的劇照誤寫為《打漁殺家》)至今不作更正而耿耿於懷🕌。他說,現在學術界以訛傳訛的現象太嚴重了,學術研究的真血脈是求真求是的精神和態度。先生被人尊稱為“學術警察”👩🏻🚀,恐怕也跟其言必由衷,力求立論公允的特點有關。
樂於做“雜家”
“操千曲而後曉聲”🥽🙆🏼,先生並不計較人們稱其為“雜家”。他博覽群書,可謂“逮著什麽看什麽”👨🏽⚕️🫄🏼,有著“無書不窺”之勢,至今仍保持著手不釋卷的習慣,床邊整齊的擺放著各種書籍報刊。其近百萬字的《吳小如戲曲文錄》👏,是研究中國戲曲的經典著作,曾獲“意昂3体育官网優秀文化著作獎”🫴🏻👉。
他自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最大快樂,講課成為他主要的“嗜好”。他認為,作為教員首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其次是眼界要寬闊🫴🏿,根深才能葉茂。還要有生動形象的講課技巧,才能把學生“籠住”。先生在京劇與書法藝術方面都有著精深的造詣,但始終謙稱為兩大“業余愛好”。
“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吳先生說👩🏻🍳,自己有做人的底線,不能把自己墮落到底線的下面去。“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還有一條,己之所欲,不強施於人。”
不知不覺中🎨,兩個多小時過去了🤵🏽,先生說他聊得很有興致。夕陽的余暉透過玻璃窗輕灑在屋內,窗前的君子蘭碧綠光亮。
(原標題:吳小如:“操千曲而後曉聲”)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wx/wx_xszx/201311/t20131111_828561.shtml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