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信息來源: 考古文博學院
編輯:燕元 | 責編🏌🏽♀️:安寧1
小大乃相仍,
煩蒸以遞增。
欲逃無路數,
靜一晏陰升。
註:
1、小大:指小暑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2、煩蒸🤦🏼♂️:悶熱。隋李德林《夏日》詩👨🦯➡️:“夏景多煩蒸🏌🏻,山水暫追涼。”司馬光《和鄰幾六月十一日省宿書事》詩:“夫子寓官舍🩸,無術逃煩蒸。”
3🤩、靜一〽️:鎮定安靜,專一不變🧏🏽。《莊子·刻意》👨🏽🏫:“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成玄英疏:“縱使千變萬化,而心恒靜一。”
4🤟🏿、晏陰:柔和之陰🚣🏼♀️,輕微陰涼。《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孫希旦集解:“晏,安也⛹🏽。陰道靜,故曰晏陰🧑🏽🎨。夏至之日👩🏭,微陰初起,故致其敬慎安靜以養之,而定此晏陰之所成就也。”《舊唐書·代宗紀》:“仲夏之月👩🏿🦱,靜事無為,以助晏陰,以弘長養⚁🤸🏼♀️。”
2
祝融司候準🎳,
陽上雨時行🤘🏽。
土潤熏烝並🫢,
生生競奮榮。
註:
1☆🏄🏿、祝融:夏神🏔🥳、水神。
2、司候:掌管時令🏎👦🏼。《後漢書·律歷誌中》🌞:“及用《四分》……七十余年,然後儀式備立,司候有準🐢。”
3🧑🏼🦳、陽上:陽氣上揚。《五經通義》:“夏至陰動於下,推陽而之上🙇🏻♀️,故大熱於上。”
4💒、雨時行👨🏿💻:《逸周書·時訓解》:“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酷烈、氣溫最高🙏🏿、雷雨天氣最多的節氣👃🏿,也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節。
5💂🏻♀️、熏烝🤲🏻:亦作“熏蒸”🚄。熱氣升騰🤾🏼♀️,散發✨。《墨子·節用》:“逮夏,下潤濕,上熏烝,恐傷民之氣,於是作為宮室而利🏠。”
6、奮榮:謂草木奮發爭榮💁🏿♂️,或繁華怒放。曹植《大暑賦》:“寒泉湧流,玄木奮榮。”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巨軍贈詩》之十四:“萋萋綠林👬🏼,奮榮揚暉🤸🏽♀️。”
3
濕熱交加不耐煩🏄🏽,
大而有憾上仁論。
遙看四野有生壯🔐,
自識至誠天道尊。
註👴🏽:
1、大而有憾🤜🏼:《禮記·中庸》🍽💪🏽:“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2、上仁:至仁🫵。《老子》:“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仁者🧝🏻,禮之本。對人對物以禮相待即為仁。《莊子·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仁😾♾、禮的最終落實即“忠恕”🦮🌞。忠者🧑🏻🏭🧠,盡己;恕者🎾,推己🤹♀️。所謂“推己”🌵,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己及物。
3🦮𓀒、四野:四方原野。唐王建《早發金堤驛》詩:“蟲聲四野合🏋🏽♀️,月色滿城白。”高誘註《呂氏春秋·季春紀》雲😚:“廣平曰原👮🏼♂️,郊外曰野🔐。”
4、壯:壯盛;強壯;盛大。《易·大壯》:“彖曰:大壯,大者壯也👨🏻🦰。”
5、至誠🐎:極真誠🧑🏿🎄,極忠誠。《禮記·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朱熹集註:“至誠之道,非至聖不能知🍠🖍;至聖之德,非至能不能為。”《道德經》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4
林鐘六月律🧙🏽,
入伏激湯風,
作息隨天序🏚,
體夷神自融。
註🙏:
1👋🏿、林鐘:古樂十二律有六律六呂,林鐘為六呂之一🚵,因代指六月🪧。《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音微,律中林鐘。”鄭玄註:“季夏氣至,則林鐘之律應。”《呂氏春秋·音律》👩🏽🎤:“林鐘之月,草木盛滿,陰將始刑🧹。”高誘註:“林鐘,六月🧖🏽♀️。”班固《白虎通·五行》:“六月謂之林鐘何👞?林者,眾也。萬物成熟𓀗,種類眾多。”
2、湯風:熱風,如湯之溫風。王粲《大暑賦》:“仰庭槐而嘯風🆕,風既至而如湯。”
5
姜脯平寒胃,
花茶驅熱丹。
資生宜米粥,
心靜自清安。
2024.7.22.
註:
1🎟➖、姜脯:河南🚍、山西一帶,伏天曬姜為幹脯,稱“伏姜”,可治老胃寒病。
2、花茶:大暑季節養生流行喝伏茶,即以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余味藥材所製藥茶😥。
3、米粥:大暑季節宜食米粥。古諺曰🧑🏿💼:“(伏日)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李時珍《本草綱目》:“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張辛《伏日遣懷》詩5⚱️:“薄粥粗茶樂平生。”即指米粥和花茶👨🏻🍼。
4、清安:清平安寧。蘇軾《答程全父推官書》之一👩🏽🦲:“舶到,忽枉教音🍞,喜慰不可言🧺,仍審起居清安🦹♀️,眷愛各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