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戎:從民族史和民族研究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理論創新

    摘要: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出版是我國民族史和歷史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在過往的研究中,無論是中國通史研究還是斷代民族史研究🤶🏿,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之間彼此交往的歷史進程尚未能形成較為周全的知識體系🪗。與之相應的,國內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的中國歷史教材,多著重於中國通史和斷代史的講述,缺乏對中華民族及其內涵的介紹👬🏻。在此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出版發行正當其時。該書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為中國通史🫲、中國民族史的主線🏋🏻,深度發掘中華文化傳統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特殊的凝聚作用🎫,努力發掘並高度關註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有助於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該教材的出版在高校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教學中具有裏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歷史觀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 高校教育

    經過編寫組各位學者的辛勤努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正式出版🚣🏼‍♀️😮,很快將成為許多高校的正式教材。它的出版是我國民族史和歷史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

    近些年,黨中央一再強調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將這項工作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這是基於進入21世紀後國內外形勢的重大歷史性變化而提出的一項戰略性舉措🙎‍♀️,也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進行歷史性總結而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

    為了深刻理解什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我們首先應當全面梳理和理解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2023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並發表講話,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要優化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建設,把準研究方向,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編寫就是落實中央在民族工作領域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環節。2024年2月27日,國家民委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出版舉辦發行座談會🤙,《新聞聯播》做了報道,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這部教材的高度重視😝。

    從形式和內容方面來看,這是一部有關中國歷史的教材。但是,這本《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與我國以前編輯出版的中國歷史的研究著作和教材之間有什麽不同之處?

    一💹、我國歷史研究隊伍和研究成果的基本情況

    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出版的中國歷史研究成果可以分為幾大類🔡。

    中國歷史研究的第一類是中國通史,作者有範文瀾、呂思勉、錢穆、白壽彝👭🏻、雷海宗等老一代學者。這些通史類的著作對中國歷史上自殷商以來各中原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進行了系統的介紹🙆🏼‍♀️。由於各朝代中原政權與邊疆割據勢力之間的族際交流與戰爭,往往是影響甚至決定中原朝代存亡的重要政治軍事事件𓀎,所以通史類的中國歷史對這些事件也給予了一定關註。

    以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為例,在第一編的“西周”部分介紹了“各族間戰爭與西周的滅亡”,在“東周”部分介紹了“各族間的鬥爭與融合”。第二編“東漢三國”部分介紹了“漢文化對國外諸族的影響”🕵🏻‍♂️,“北朝”部分介紹了“黃河流域各族大融合”。第三編“唐”部分談到“唐朝與四方諸國的各種關系”。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介紹西晉時論及“胡人之內地雜居”,在五胡十六國時期介紹“胡人之漢化與胡漢合作”,又介紹了“金起滅遼”“金滅北宋”“蒙古之入主”和“滿洲興起至入關”✵。但是,這些通史類研究著作對於各朝代各民族在民間社會層面的族際交往和邊疆各群體自身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較少關註。這些方面的介紹之所以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受到相關史料缺乏的限製📰,另一方面也與許多研究者並不掌握各邊疆部族的文字、較少利用這些文字的史料有關。近些年歐美和日本學者發表的一些中國邊疆史研究成果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也與這些學者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邊疆部族的文字史料有關🐒。

    第二類研究關註的是各朝代的具體斷代史,如先秦史🕧🩸、戰國史、漢史、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國史等。由於相關研究者們的關註多集中在某個具體朝代,他們所研究的具體歷史時間段僅集中在幾十年或幾百年之間◽️,因而能開展深度發掘和細致整理相關朝代的大量珍貴史料文獻,做出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但是,他們的研究視野往往不能把所關註的某具體朝代的歷史放在幾千年中華民族演變的大歷史潮流中來加以考察。這就好像是水文學家如果只考察一條河流中的某段👩🏿‍✈️📮,而不去關註這條河的上遊和下遊,很容易忽視河流各段之間無法分割的整體聯系🙌。

    第三類研究主要耕耘的領域是地方史誌🚯,其中大多數研究聚焦我國沿海和中部的漢人聚居省區🦻。鴉片戰爭後,由於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和文化影響開始滲透到中國的中西部邊疆地區,有些歷史學家開始特別關註邊疆地區的地方史誌研究,調查當地社會與族際關系的現狀✖️,同時關註西藏、新疆♈️、甘青、雲貴等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發展歷史。其中一些學者(如李安宅、馬長壽等)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調查資料和文獻整理。

    第四類研究關註的領域是專題史👆🏻,如人口史、佛教史、經濟史、財稅史👨🏼‍🚒、交通史、遷移史、基督教史、太平天國史、法律史、租界史等,其中還包括現在已經被正式識別為各“少數民族”的“少數民族族別史”,還有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研究。

    二、我國的民族史研究

    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述中國歷史研究傳統範式的影響🤦🏼,我國學術界的民族史研究工作也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中國民族通史類,如王桐齡🚴🏿‍♀️、王鐘翰🏌️💇🏽、呂思勉、林惠祥、翁獨健、羅賢佑、江應梁🌒、華祖根等先生撰寫的不同版本的《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史概要》《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等。

    第二類是各朝代的斷代民族史,主要介紹具體朝代的民族發展和各領域交往。其中收集史料比較豐富和比較系統的,是由田繼周等先生編寫、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分朝代8卷民族史(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代、明代🎅🏻、清代)🙋‍♀️。由於各卷可容納的篇幅較大👨🏼‍🎨,提供了不少族際交往的具體信息,其信息來源既包括“二十四史”🫢,也包括地方誌🙅🏽、民間刊印詩文、傳記等史料。

    我們今天站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民族通史、斷代民族史的研究成果有幾點需要關註:一是以上這些著作的主要內容,還是偏重於介紹各類史料中有關的文獻記載,較少去系統分析和深度發掘在這些族際交往活動中所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二是總體而言很少從中華民族整體形成和演變進程的高度、從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視角來解讀各群體之間交往的各個具體事件⏺;三是敘事的主脈大多不夠清晰,而且對有些歷史事件的討論很容易站在中原政權的角度來解讀相關史料。

    第三類是少數民族史或族別史,也包括少數民族專題史(如韓達先生主編的3卷《少數民族教育史》和陳高華🍤、史衛民所著的《元代經濟史》)。在我國的學科分類中✵,歷史學是一級學科🥡,下面有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3個二級學科。“少數民族史”被歸類在二級學科“中國史”下面的“專門史”一類當中。以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2024年的研究生專業設置為例,在“中國史”專業下面🤾🏻‍♀️🧙🏻‍♀️,共有22個“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只是其中之一。由於沒有“中國通史”這一方向,只有各朝的斷代史和專門史🚴,所以教師和學生們在學術研究和課程學習過程中,就難以出現“中華民族史”“中華民族共同體史”這樣的宏觀視角和理論探索。

    從我國歷史學的學科體系(二級學科、專業方向)的結構來看🧅,中國民族史在歷史學科中處於相當邊緣的地位©️。在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重點綜合性大學中🕗,斷代史和國別史始終是主要課程和骨幹教師的重點研究領域。同時,由於我國族別史的研究者們大多集中在各民族院校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機構(如民族研究所),他們在中國的歷史學科中同樣長期整體上處於邊緣地位✍🏿。

    在20世紀50年代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的基礎上,國家民委曾組織專家學者為我國55個少數民族各自編寫了《簡史》,同時為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區🔷🦵🏿、州、旗縣)組織編寫了《自治地方簡誌》☝🏻。而這些《自治地方簡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當地的“自治民族”為核心和主線來編寫的。費孝通先生曾經長期參與民族識別和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他在1996年指出🚈:“分民族寫歷史的體例固然有它的好處和方便的地方,但是產生了我上述的困惑🚝。我的困惑出於中國的特點🫰🏽,就是事實上少數民族是離不開漢族的🧑‍🎄。如果撇開漢族🙍🏼‍♀️,以任何少數民族為中心來編寫它的歷史很難周全。……歷史研究不宜從一個個民族為單元入手”🙅🏻‍♂️。

    從把中華民族共同體視為一個整體的立場來看👩🏿,我國上述歷史學下屬的各研究體系都存在一定偏差💴。總體而言,無論是中國通史研究還是斷代民族史研究,歷史研究敘事的主體除了北朝、元朝和清朝時期這幾個由少數族群主政的政權之外,基本上還是集中在中原的漢人群體和中央政權🧑‍🏫。從以上學科和研究成果的整體結構上來看,由於我國的民族研究最終成了“少數民族研究”,客觀上割裂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之間彼此交往的歷史進程☛,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這樣形成的知識體系“很難周全”。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曾特別強調:“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歷史舞臺。這些民族經過誕育🥨、分化、交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個民族♟。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 因此,在我國的歷史學學科中(既包括以中原王朝為主線的中國通史和斷代史,也包括以各“民族”為單元而開展的民族史研究)☢️,從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個整體的立場來看,以上兩個史學研究體系都存在一定偏差,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研究中彼此分割的“兩張皮”。這個基本結構如果不進行調整💂,“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敘事始終是不完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的研究工作也難以得到我國歷史學科專業隊伍的整體性支持🫸🏻🏂🏽。

    三、我國民族史研究的敘事特點有其特定歷史原因

    在近百年的中國話語體系中,“民族”已成為一個最常見的概念之一🏜。但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具有現代政治與文化意涵的“民族”一詞並不是中華文化傳統中的自有概念👨🏼‍🔧,而是鴉片戰爭後自西方傳入的一個具有西方社會政治文化內涵的特定詞匯,它的原詞是西文的“nation”。我國社會與學術界對“民族”這個核心概念內涵的認識也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1874年王韜在《洋務在用其所長》一文中首次把“民族”這一漢文詞匯應用於中國國內🃏👨🏽‍🦳。1898年梁啟超在文章中使用了“中國民族”概念🔤。1902年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一詞🧓。總體而言,自晚清開始👨🏼‍🎓,我國才開始接受自國外傳入的“民族”(nation)概念,並追隨西方學者和媒體的話語👳🏽,把中國的漢🗃、滿🙇‍♂️、蒙、回、藏等群體都稱作“民族”🚠。

    在傅斯年的領導下🧘🏼‍♀️,民國時期在西南地區開展的社會調查工作曾經一度以“造民族”為研究導向⏬,即利用西方人類學👰🏿‍♂️、民族學的基本概念和調查方法,在西方學者涉足尚少的雲南、四川等少數族群聚居區開展體質🐗、語言、婚姻親屬製度等方面原始資料的收集🍃,力圖識別出“新民族”,以便在國際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當時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便是透過調查語言、體質、文化之異同👵🏿,來探求中國國族中究竟有多少‘民族’,各民族間的區分界線何在💂🏿‍♀️,並由考古與歷史學來說明導致這些民族之存在與區分的歷史過程🧗🏿‍♀️。”在整個民國時期,由傳統體製的清朝脫胎的中華民族始終面臨一個如何在清朝領土範圍內構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任務。“造國民”即努力在中國各族精英和民眾中樹立對“中華民族”和“中華國家”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是貫穿民國時期的最為緊迫的工作🤒🎳。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華戰爭的規模持續擴大🧑🏼‍🔬,抗日救亡成為擺在全體中國人面前最緊迫的任務🧑🏼‍🚀。隨著《義勇軍進行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中華民族”概念成為中華大地上團結中華各族共同抗戰的旗幟。當時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就是為了共同抗擊企圖滅亡中華民族的日本侵略者。“抗日統一戰線”實際上是以“中華民族”為符號進行現代民族國家的“民族建構”的基礎🐛。1936年5月《五五憲章》公布,第一章“總綱”規定“中華民國各民族均為中華國族之構成分子🕍,一律平等”🧖‍♂️。這就是當時曾引起全民熱議的“中華國族入憲”。1939年顧頡剛先生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呼籲“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之內我們絕不該再析出什麽民族”,在學術界激起強烈反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民族”這個概念主要用在56個“民族”的層面。自1949年《共同綱領》、1952年《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1954年《憲法》🤳、1958年八大報告和修訂的《黨章》到1987年的十三大前,這期間的重要中央文件都缺失“中華民族”概念。費孝通先生指出🏣,自50年代開始,“在我開始參加民族研究的那一段時間裏,我們一提民族工作就是指有關少數民族事務的工作👩‍🏫,所以很自然地民族研究也等於是少數民族研究💅,並不包括漢族研究”。因此𓀝,人們在社會生活和學術研究中所使用的“民族”概念,長期被主要用於指“少數民族”。直至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考慮到港澳回歸與臺灣的統一,為了重建港澳臺精英與民眾對中國大陸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中華民族”開始重新出現在中央重要文件中👨🏿‍⚕️。

    四、我國民族研究領域核心概念用語的轉折點

    我國民族研究領域核心概念用語的轉折點,是1988年費孝通先生發表的《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演說🎙,演說稿刊登在《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1989年第4期上。曾經在80年代參加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參與民族史編寫討論的費孝通先生表示🙆🏻‍♀️,自己 “對過去以漢族為中心的觀點寫成的中國的歷史一直有反感。怎樣能跳出這個觀點來寫中國歷史呢”?《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這篇文章即是費孝通先生努力站在“中華民族”整體的角度來重新敘述中國歷史的重要嘗試。這篇文章主題鮮明、脈絡清晰,實際上勾畫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演變過程。雖然他仍然使用56個“民族”的習慣用法,但是非常明確地宣稱“50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𓀆,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此後🦸🏻,以中華民族的形成與演變為主線開展的民族史研究,在我國的民族研究領域開始多了起來。1999年🧑🏼‍🦱,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編寫出版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從多個不同的研究專題出發分析了中華民族的演變歷史和主要特征🤽‍♂️。

    五🧏🏼‍♀️、國內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的中國歷史教材

    在我國中小學的中國歷史教材中🪯,敘事的主線是中原王朝的朝代更替史,即使偶爾提到邊疆部落和少數民族政權(如吐蕃王國📀、喀喇汗王朝、大理國等),也主要是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寫寥寥幾筆。我國各大學歷史系研究中國歷史的課程結構更偏重於斷代史🚥,世界歷史專業的研究則是世界各國的國別史。

    整體而言,我國中小學的歷史教材缺失有關各民族發展歷史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歷史的系統介紹,所呈現的只是簡略的斷代史🪟,缺乏對中華民族及其內涵的介紹👒。而各大學歷史系或歷史學院涉及中國歷史的相關課程主要是中國通史和斷代史。這與歷史學的學科設置和授課教師們的專業背景密切相關。與此同時🏃🏻‍♀️,部分高校開設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類課程,使用的相關教材基本缺失“中華民族”核心概念,這與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現實情況嚴重脫節🛣。

    進入21世紀後🎱,黨中央高度重視教材工作。2017年國家教材委成立,高等院校原來長期使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及此類教材全部停用。在黨中央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項工作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以後,編寫一本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為中國通史、中國民族史的主線,深度發掘中華文化傳統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特殊的凝聚作用,努力發掘並高度關註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通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新解讀👨🏼‍💼,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的教材,已經成為中國民族理論界和民族歷史學界的一項緊迫任務。

    六⇨、新出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

    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其最重要的結構特征就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之相關的重要核心觀點,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考慮到我國目前中國通史、中國民族史的研究現狀,當前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就是:如何以“多元一體格局”為基本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主線,來重新梳理和書寫“中國史”或“中華民族史”🧗🏼‍♀️。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努力發掘和匯集歷史上我國各地區🤹🏿‍♂️𓀙、各族群在各個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並把各民族的發展演變史融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演變史中,在這個大框架下把這一歷史進程的主要脈絡和基本特點總結出來🎵,完成一部有血有肉有骨架、所有史料相互呼應、真正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這個研究專題絕不僅僅是民族史學界的重要任務,做好這件事的要害,是應當而且必須把主流歷史學(朝代史)的重量級學者吸收進來🏃,否則我國的歷史敘事仍將依其傳統慣性保持“兩張皮”的現狀。如何通過對史料的系統研究和重新梳理,以全新的理論框架、思路和結構編寫一部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加緊推進的重要研究專題。

    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系統地論述了中華民族這個議題。他明確地肯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觀點😭,並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相關的教材編寫在近幾年成為我國民族工作中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近幾年♛,小學、中學教材《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團結》已經在全國各地學校的課堂上使用。近日👩🏼‍🔬,以高校學生為主要對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也正式出版,這部教材的出版在高校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教學中具有裏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由於2016年以前編輯出版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等教材已全部停用🩱,這本《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概論》的第一講是“基礎理論”,首先介紹了“中華民族”這個核心概念以及我黨的歷史實踐💪,特別強調“系統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突出特性,著眼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這一章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做了全新和系統的解讀,講清楚了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今後民族工作的方向🧑‍🦽。

    《概論》的第二講是“梳理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介紹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之所以能夠形成的特殊的地理環境,系統介紹了中華文明的內涵特質⁉️,以及“多元一體”格局之所以能夠形成的文化土壤👨🏽。自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度面臨嚴重的政治與文化危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努力抗爭,最終保衛了祖國的領土和政治獨立🧑🏻‍🦰,使中華民族真正得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概論》的第十六講,主題是“文明新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出“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正在經歷大調整、大分化、大重組”。“中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這是由中華文明固有的和平特性所決定的”🪕,從而把當前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和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聯系起來,這是對中華民族未來長遠發展的歷史展望。

    從第三講到第十五講,中間的這13講按照不同時期介紹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進程。中華傳統文化講“有教無類”“和而不同”,這些章節分期詳細介紹中華共同體的歷史演進過程,在宏觀大框架下充實進了大量鮮活的史料和豐富的圖片✊,用以說明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大一統”的多元一體格局是如何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並得以鞏固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我相信,在我國高等院校的教學過程中👨🏿‍🏭,這本教材對教師和學生提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以及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都會產生積極效果🧜🏿‍♂️,在落實中央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期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要求中發揮重要作用。

    馬戎: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原文發表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4年第2期)

    原文鏈接🎡:馬戎 | 從民族史和民族研究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理論創新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