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一個文明只要有人文經典🦠🌦,就有古典學👗。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古典學是研究自古以來流傳的人文經典的學問,是語文學、文獻學、歷史學和哲學等彼此關聯的一門交叉性學術。這算得上是東西方古典學的最大可通約性,這一可通約性也不排斥其他的可通約性。由於這種可通約性🩻,古典學(Classics或Classical Studies)這一詞匯雖來自歐洲,但也適用於中華文明🤾🏼♀️。若用中國古老的“經”“典”和“學”這三個字🏌🏼♀️,立一個“經典學”名稱☁️,它完全可以同古典學一詞互換。
文本的經典化
廣義的人文經典包括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正宗性、典範性、權威性和最有價值的一類著作。從這種意義上說,在歐洲,Classics指稱的是典範性的著作,Bible或Holy Bible指稱的是具有正宗性和神聖的著作(如基督教💁🏽♂️、猶太教的聖經等)💕。在中國,儒家信仰的六經、《漢書·藝文誌》所稱的“六藝”類書籍、四庫全書所稱的“經部”書籍都是經典,儒家對六經(或六藝)、十三經的註釋類著作也是經典;道家《老子》《莊子》《列子》和《文子》等是經典🏃🏻♀️,對它們的解釋性著作也是經典🧘♀️;佛家的經、律是經典,解釋經律的論也是經典。若對這兩類進行區分,最具原創性、正宗性和典範性和被不斷解釋的可叫元典,對元典進行解釋的子學類著作可叫次典,合稱為經典。儒家及其信奉的六經在漢代被體製化後🏀,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就具有了世界觀、真理觀和價值觀的正統性地位。《漢書·藝文誌》單列為“六藝略”,使之不同於諸子略和其他略,《四庫全書》單列“經部”使之不同史子集三部就是如此。
文本能夠成為經典和被經典化是一些合力的結果🔈。文本的古老性本身就有魅力,文本的創造性使之具有了內在的力量🪰,人們的不斷閱讀和解釋使之不斷煥發出活力,人們對文本中的真理和價值的認同使之具有了權威性和典範性⚇,表彰和規範性的詞匯的產生使之從無冕之王成為有冕之王☑️。這一切都發生在早期中國從殷周之變到東周時代的巨大轉變中。從東周開始,天下體系動搖,士階層紛紛從官學走向私學,諸子各家放言立論😄。孔子述而不作,整理和編纂的六種文本《詩》《書》《禮》《樂》《易》《春秋》被大體確定,並成為他和他的弟子學習的主要書本。《禮記·經解》篇中,“經”就明確被用來指稱《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天運》“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東周時期將六種書明確叫作“六經”的例子。叫經和六經就是肯定這些書的典範性和權威性🦢。與此同時,儒家還將自己的著論叫作經,如帛書《五行》分“經”“說”。
儒家之外的其他諸子如道、墨🙏🏻、法等,也有將其著述叫“經”的4️⃣,道家有《黃帝四經》,墨家有《墨經》,法家也有“經”。漢代以後✉️,儒家因被體製化,經典系統源遠流長🎣,從最初的“六經”到“五經”(“樂”失傳)再到九經和十三經👎🏽𓀁,“經”的範圍不斷被擴大🕵🏽♀️;東漢之後中國道教和佛教的誕生🫦🥫,其文本的經典化也不斷變化。老子在西漢就被廣泛叫經。在唐代,道家的元典《老子》《莊子》《文子》和《列子》被叫作《道德真經》《南華真經》《通玄真經》和《沖虛真經》;慧能的說法被弟子記錄下來也被叫作“經”。“佛藏”和“道藏”概念中的“經”都是古典學的中心。新立的“儒藏”體系不言而喻。
詮釋的大鏈條
文本意義的開放性和不斷被解釋😗,不需要也不能被誇張到它們都是由詮釋者決定的,否則古典學就真的要陷入無公度性的泥淖中⌛️。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文本的經典性永遠不能脫離閱讀、理解和解釋。豈止如此,從東周以來🙋🏻♂️,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敘事🐇、語言文字📯、文學評說,特別是哲學義理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註釋和詮釋展開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解釋和詮釋之鏈🧀。東周時代同“經”相對的諸如“述”“解”“說”“傳”“序”等,都是用來表達解釋和詮釋“經”的詞匯;漢之後使用的“訓”“詁”“註”“釋”“正義”“疏”“箋”等也是如此。由此可見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解釋和詮釋鏈條是何其長又何其復雜🧛🏼♂️。
中國經學史整體上是從六經到十三經的註釋史和詮釋史。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孟荀直接註釋“六經”的著作不突出。《論語》和《孟子》是語錄體,《禮記》特別是《荀子》主要是按照主題展開論說的論述體⛹🏿♂️。《禮記》中的《中庸》《大學》《禮運》等久負盛名,新出土的郭店竹簡儒家類文本也是論述體👩🏿✈️。漢代以後,《論語》和《孟子》重要性被升格。唐代《論語》入經,宋代《孟子》入經。在宋代,《論語》《孟子》和《大學》《中庸》被單列為“四書”,中國經學也從漢唐以“五經”為中心變成宋代以“四書”為中心。此外道家🙋🏽♂️💂♀️、佛家也都形成了自己的詮釋史,收入“佛藏”“道藏”和“儒藏”中的著作除了“經”的部分🫰,更大的部分則是對“經”的註解和詮釋類的著作👩🏽🎓。這些巨大解釋和詮釋鏈條中的著作後來也都成了古典學研究的對象🌳🤞🏻。
詮釋方法和形態的多樣性
中國古典學🤘🏻,廣言之就是中國的古典語言學🧔🏿、文學、藝術👩🏼🔬、哲學和歷史學等。南北朝時期設置的玄、儒、文🫣、史四科🧑🤝🧑,前兩者屬於義理學,後兩者屬於文學和歷史;明代將學術分為質測👳🏼♂️、通幾和宰理🚿。通幾學屬於哲學和人文學🛌🏽;清代區分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和辭章之學,分別相對於哲學、史學和文學🦩。章太炎在《國學講演錄》中將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這是狹義的國學概念✡️,屬於廣義上的古典學。中國古典學不同領域的劃分📞,也是中國古典學的不同方法和形態🤾🏿🪜。
漢代古典學主要是儒家經學🌄,又有今古文之爭👵🏻,這是儒家內部古典學之爭。爭論的焦點,一是書寫經典的文字和來源不同;二是對孔子的理解和認識不同,古文同時崇奉周公,認為五經是記載先王典章製度的書,保存了王道的理想;三是今文以“六經”為孔子所作,古文以六經為古代史料和典章製度的匯集;四是今文與古文對經典的詮釋方式和方法不同。這些爭論主要是文獻學🧑🍳、文字學、訓詁學🟩💆♀️、歷史學與義理學之間的爭論👩🏿🦲♑️。鄭玄合今古文之學而用之*️⃣,但他的義理學仍弱於訓詁學🚶🏻♂️➡️✌🏼。
與漢唐主要是以五經為主的註疏之學有別🧑🏻🎤,宋代興起的新儒家既詮釋五經🏌🏽♀️,又詮釋四書🤾♀️,主要發展的是義理之學;清初黃宗羲💂♀️、顧炎武開始將義理之學往文字學🏧、考證學方向推動,批評義理之學末流的空疏☑️,後發展出清代考據學✈️,在乾嘉時期達到興盛。江藩的《漢學師承記》所謂的“漢學”🦹🏻🙎♂️,實指漢代的古文經學↖️,認為清代的考據學、乾嘉之學或者所謂樸學是漢代古文經學的復興🙅🏿♀️。方東樹則著《漢學商兌》,批評江藩之說👩🏻🦯➡️,為宋學和程朱理學辯護,批判漢學。
漢宋之別,義理考據之辨,是經學古典學中兩種不同方法的爭論,對解釋義理文本來說🙆🏼♂️,兩者都是需要的🟫;宋學和義理學的解釋離不開語文學基礎。因此,焦循、阮元等主張漢宋兼容。儒家之外🚪,道家和釋家的詮釋方法和詮釋形態也多種多樣。魏晉道家詮釋學發展出了玄學;唐代道家詮釋學發展出了重玄學🍓。佛家詮釋學發展出的學派更多,隋唐佛家宗派興盛。三教之爭並行也好,三教合一也好🤞🏽,都集中表現在信奉🏃♂️➡️、詮釋的經典不同及其相互競爭和融合中。
意義和價值信仰
人類是社會性的存在,是按照理性🏋🏿♀️👯♀️、規範和價值而生活的存在,是靠意義、信念和信仰支撐的存在🦸🏽♂️❣️。除了硬性的強製性規範,倫理規範♥️、意義和價值信仰👨🏼🚒,理性和智慧👃🏻,都來自人文經典,特別是來自宗教🪔🖕🏿、倫理和哲學經典及其詮釋。中國的意義和價值信仰➜,不僅來自儒家的六經🔥,也來自儒學的經傳和論說;不僅來自道家,也來自佛家。按照正統與非正統之分,儒家主要是正統性的,道🏋🏿♂️、佛主要是非正統性的🥔。
中國古典學,不僅是追求知識,而且是追求智慧🥟;不僅是追求理性,而且是追求價值🧑🏼🔬;不僅是論道理,而且是論道德🛅。道家尊道貴德⏸,儒家求仁求義,佛家信佛信空(悟真悟法)🧑🏻🎄,皆為意義和價值追求。東周時代🌡🕴🏻,各家各派就有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儒家詮釋“六經”其主要表現是將“六經”的意義符號化。
儒家古典學是天人統一之學,是倫理本位學,成人🔰、成物和成就天下之學😒🧼,是價值和意義信仰之學。《漢書·藝文誌》謂儒家“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韓詩外傳》強調儒家的價值信仰說:“儒者,儒也。儒之為言無也,不易之術也𓀋。千舉萬變,其道不窮,六經是也🙏。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序,此儒者之所謹守🦴,日切磋而不舍也🈶。”儒家信奉的普遍價值“仁、義🅰️🧑🏽🦳、禮、智👷♀️、信”,漢代人叫做“五常”🪿。儒家的德目非常廣泛,如“孝”“誠”“直”“勇”“剛”“寬”“恭”“敬”“廉”“讓”“惠”等,都是儒家所信奉的倫理道德價值。
儒家的古典學自西漢被確立為正統的學問之後,一直延續到清末。而佛道整體上是非正統性的,但在不同時期,兩者或多或少也有正統性。如漢初道家或黃老學具有官方性🏊🏻,《老子》這部經典在漢初七十年變成了官方的經典🫛。在唐代,老子和道家受到特別的禮遇;佛家也有類似的情況,南朝的梁武帝熱衷於佛家👩🏼🚒,唐代也有皇帝熱衷於佛家,佛家在唐代最興盛🙅🏼♂️。中國古典學整體上奉行三教並行又有主次之別🧑🏻🦳。在三教爭論中,儒家自居於正統🛋,將道家和釋家看成是異端🪻,宋明新儒家往往以釋道為空無,抵製聲稱的虛無性🤹🏿♀️,重建意義和價值信仰🌺,並尋找根源論的基礎。古典學的方法和形態的不同🎈,所引發的正統🧛🏼♂️、道統與非正統和異端的爭論,是意義和信仰之爭;為了調和、彌合各經典的差異性💞,使之井然有序和具有統一性,佛學不同宗派對各類經典的地位和意義的判別、判定的教相判釋論,其實也是各宗派確立本宗的正統性和權威性的一種方式🧑🦯➡️。
整體上說,古典學中的“道”,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的原動力和最普遍的價值。正如金嶽霖所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各家所欲言而不能盡的道🧎,國人對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萬事萬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歸的道才是中國思想中最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金嶽霖:《論道·緒論》)
(作者♥️:王中江🧔🏽,系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
原文鏈接:中國古典學的語境和特性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26日 第11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