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73/ecabd/66654.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開化的要津 進步的階梯——《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總序 - 意昂3体育

開化的要津 進步的階梯——《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總序

書是人類的創造,是文化的載體,是文明的體現,是精神自覺的產物。她“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計程碑”(朱光潛《談讀書》)。她可以突破時空局限,與古人把談,與外國人對話;她可以聯系古今,“保存國粹,保存我們”(魯迅《熱風·三十五》)。

《說文解字》:“書,箸也。從聿,者聲。”《釋名·釋書契》:“書,亦言著也,著之簡、紙永不滅也。”《廣雅·釋言》:“書,記也。”簡言之,書者,用筆記事、用筆說話也。記事在先而說話在後。文字之發明首先用於記事,最早記事是“史官”用筆(聿)書於簡冊,是謂“策書”、文書。這就是史書所謂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書·顧命》:“太史秉書,禦王冊命”。此書即記事,記載前事之冊書。大冊為典。而所謂大冊,就是莊子所謂“先王之陳跡”,就是《尚書》所載“典、誥、誓、命、訓、謨”之屬,《詩經》之“大雅”及“頌”等。《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說明商代已開始用簡記事,或者說我國以簡作為書寫材料的歷史至少是商代開始的。

春秋以降,人文發育,精神自覺之後,人類開始用筆說話,用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真正意義上的書由此誕生。孔子師生集團把左史右史們所記“先王之陳跡”編輯(“論”、“次”、“修起”)為“經”,以開化,指導後人。他們把左史即太史所記占筮檔案編為《易經》;把右史即內史所記先王之“事”,之“誌”,之“行”,分別編為《書經》、《詩經》和《禮經》。孔子等為什麽從不可計數的簡冊或曰原始記錄、原始檔案中選擇出此四種,進行編輯,即“論”、“次”、“修起”,進而把它們上升為經典呢?

原因很簡明:《易》旨在追尋生命的由來,探索“性命之理”,“幽(陰)明(陽)之故”,旨在明“天道”,預知天意,以期得到上天的幫忙護佑。故可以把其價值意義概括為“天道可知”。而“《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莊子·天下》),我們了解了氏族先王(聖人)之“事”,之“誌”,之“行”,就可以啟迪智慧,提高修養,像“先王”聖人那樣達到生命的理想境界。故可以把其價值意義概括為:“聖人能及”。又何以證明天道可知,聖人能及?孔子在“論”、“次”、“修起”三項工作基礎上,又做了第四項工作:“作”,作《春秋》,孔子以他所居魯國的史實為《易》、《書》、《詩》、《禮》四者成經,即為“天道可知,聖人能及”八字提供事例史證。於是中華原典:“五經”,中國最早的書終於誕生。五經的誕生是孔子師生集團為中華民族做出的最重大貢獻,她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基,中國文化的所有產品由之產生,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由之逐漸形成。

經以載道。“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隨之解釋“經”的“傳”和實踐、落實“經”的“子”相繼相次問世。“傳”者即《禮記》、《左傳》、《公羊》、《谷梁》之類;“子”者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之屬。而“子”以孔子為首,為代表,包括老子、莊子、孟子等先秦諸子,以至漢代董仲舒、淮南子之流,釋(佛)子最後參入,於是構成了一個無與倫比的中華民族的思想理論大體系,中國經書的大體系,成為國學的核心構成。

與孔子同時或稍晚,印度次大陸、東地中海沿岸進入所謂“軸心”時期,印度《奧義書》,波斯《古聖書》,希伯來《聖經》的《舊約全書》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先哲論著,較晚的伊斯蘭教《古蘭經》等也應時應運而生。

而隨著人文的演進,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生活的多元化,先哲先賢又創作出無數好的具有經典意義的書,蔡倫造紙以後我國更早早地出現了紙的書。比如可比配經書而被稱作“亞經”的《莊子》、《離騷》、《文選》、《史記》、《漢書》、《說文》、《通典》、《通考》、《通鑒》、杜詩、韓文等;比如《世說新語》、《陶淵明集》、《李太白集》、《蘇東坡全集》、《花間集》、姚姬傳《古文辭類纂》、王漁洋《古今詩選》、張惠言《詞選》、《西廂記》、《琵琶記》、《桃花扇》及《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四大名著;以至從漢代《倉頡篇》、《急就章》,到南朝周興嗣《千字文》,宋王應麟《三字經》,以至明清《治家格言》、《幼學瓊林》及《笠翁對句》、《弟子規》、《聲律啟蒙》等一些蒙學經典。再比如海外先哲《羅蘭之歌》、《亞瑟王傳》、但丁《神曲》、薄卡丘《十日談》、塞萬提斯《唐吉坷德》和盧梭《社會契約論》、達爾文《物種起源》、弗雷澤《金枝》以及莎士比亞的劇本,莫裏哀的喜劇,歌德的詩文集,易蔔生的劇本及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等等。還有當代巴金、魯迅、冰心、葉聖陶等的書以及一些紅色經典。代有精華,滿天星鬥,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可謂“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子夏語)。就像“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論說文集》)。於是使人類真正成為“宇宙的主人”(巴甫連科語)。

人類是萬物之靈,其靈性開化表現無非有二:智慧和教養。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二哲所言非常到位。書籍是使人開化的要津,是人們認識自身,認識社會,認識生活,獲取知識,愉悅心靈,啟迪智慧,培養素質,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途徑。

作為“四書”最後一書的《中庸》的開篇詞是三個“之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上天大自然只是賦予了我們每一人的性命,並沒有賦予每一個人完成這一性命的才能和本事。那此才能和本事,亦即智慧和教養從哪來?也就是說如何才能做好一個人?孔子明確教導我們要“學”,甚至“學而不厭”。那學什麽?“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學而》)實即“文”和“獻”。所謂“獻”,即人物、文物之類;所謂”文”,即書、典籍。故學文首先就是讀書。所以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朱熹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莫先於讀書。”王夫之說:“(讀書)辨其大義,以修治人之體;察其微言,以養精義入神之用也。”所以愛默生把“人們對於永恒的領悟歸功於”讀書。

於是讀書自古被先哲們視為雅事樂事,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甚至視為一種生命方式,以至於須臾不離,終生樂在其中。孫中山先生說:“我一生最大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宋黃庭堅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西晉張華為尋求一個理想的讀書之所,竟幻想寄情於一種神仙夢境“琅繯福地”。

那讀書讀什麽?結論當然十分明確:讀好書,讀理想的書,讀“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一句話,讀先聖先賢智士仁人所創作的好書,也就是我們以上所揭諸書之類。愛默生有一句話可以視為讀書真諦:“直接閱讀上帝。”就是說不要看照片,讀拷貝,要直接觀照上帝本身。用我們傳統話語表述就是三個字:讀經典。

陳寅恪先生講過一件事。說當年他遊學歸國,他的老師夏曾佑先生對他說,你們很了不起,能讀外國書,我不成,而中國的書我都讀完了。當時寅恪先生不以為然,以為夏老糊塗了。可當他到了夏老先生的歲數時豁然醒悟,原來先生是對的,中國的書看似如汗牛充棟,實際並沒有多少,作為個中精粹、精華、核心之經書也就那麽有數的幾種幾十種,也就是區區幾萬,幾十萬言。而所謂“史”、“子”、“集”之類無非是其衍生品,無非是“經”這個主幹上的分枝而已。

人們常講開卷有益,其實開卷未必有益。人們常講多多益善,其實多多未必益善。一切一切都應以適中為出發點,以適中為終結點。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的基本精神和價值所在。開卷讀書的關鍵首先是開什麽卷,其次是怎麽開卷。適中的答案無非有二:1、則善從之,“欲精不欲博”;2、“用心欲專不欲雜”(黃庭堅語),讀書要用心,要有中心,“每一次作一意求之”(朱熹語)。

當年羅素到中國考察了幾個月,有感於中國文化的特質和意義,回國後向全世界青少年發起一個號召:“讀無用之書”。何謂無用之書?簡言之,即文史哲美之屬。2300多年前孟子把人劃分為身和心兩部分,而“心”是人類的主要構成,是“大體”,這是高明而到位的見解,而至今為全世界思想界所認同。凡指向或服務於人的外在的“身”的學術和知識,即“有用之學”,比如物質的、功利的、機械的、技術的、科學的等等;凡指向人的內在的心靈、情感、精神和教養的學問即“無用之學”,這就是先哲所謂“形而上”學,今人所謂文、史、哲、美。人生是情感,不是智能,故無用之學看似無用,實際無用而有大用,無用而有永恒之用。因此我們在“獲得現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朱光潛語),有用的科學知識的同時,應該而必須了解、通曉“無用之學”,必須讀“無用之書”。

前些日子,我所在意昂3体育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生舉行系列茶話會,邀老教授和他們對話。意昂3体育官网“德賽論壇”發表了我的專場發言。不妨轉引如下:

“知識無窮無盡,人類認識和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無限的。因為宇宙無邊無際,宇宙的運行有始無終,人類不可能在某一天,某個時刻把所有知識一網打盡,和盤托出。同時知識也絕非今人所認為的是萬能的,高尚的,知識決定高度。培根說的對:“知識給人力量。”知識的功能只是給人力量。它給予好人就成為好的力量,給予壞人就成為壞的力量。因此知識永遠不是第一位的。人生不是智能,而是情感,人類固然需要知識,需要智慧,但更需要教養,教養才是第一位的,最高尚的。中國文化是智慧+教養的文化。道家偏智慧,儒家偏教養。孔子明言自己“無知”,其意義正在於此。因此知識可多可少,甚至無關緊要,多多未必益善,先進的也未必合適。人類行為最終都要落實到合適,合適才是終極追求。

然而當今世界卻是那樣不如人意,人類在物化。蔽於用,役於物,迷於客成為當今人類的基本特征:一切被實用所蒙蔽,一切被物質所奴役,一切被客觀所迷惑。於是世界走向了平庸,走向功利,沒有了貴族,沒有了高尚,走失了人的精神的高貴性。”

於是讀書這等“雅事樂事已經不雅不樂了”(林語堂《論讀書》),或由文憑、職稱、謀職所迫,或由利益、情緒、境遇所驅使,只是讀一些應急應用,應時應景,簡單刺激的“一時的書”(美·羅斯金語),所謂有用的書。或以讀書為負擔,視讀書為畏途,一味舍難取易,求變求新,唯時尚是從。這對於涉世未深,正處於汲取知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確立時期的青少年不能不說是一種無奈和悲哀。

其實人生所需知識在當今日常正規教學中所得已能基本滿足。何況當今國民教育體系正日趨西化,已基本倫為一種知識性專業化的體系,今天的課堂已經變成了一種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因此我們所要做或急需調整的就是加強人文修養教育,而首當其沖就是應該而必須把國學請進國民教育體系。因為國學是民族的根基,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教養的結晶。沒有了根,養分就無法保障。我們中華國民靠洋養分養活,那是極度不正常的事情!

總之,開什麽卷,讀什麽書的問題事關重大。書籍固然各有意義,但有些書可讀可不讀。對於中小學生而言,有些書甚至不能讀。正如章學誠所言:“讀書如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尤其是在今天如此功利、浮躁的時代,在一個寫書人比讀書人都要多的時代,更要當心。對於人生剛剛起步的的孩子們,我們更要盡其天職:“誨人不倦”。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只能瀏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這裏就講到了我們上面所說的第二個問題,如何開卷?也就是如何讀書?選得精,開什麽卷固然重要,但如何開卷,怎麽讀書更為重要。

關於讀書方法,前賢無不重視,多有論及,各有心得,各有教益。然最基本和重要的還是如黃庭堅所說“用心欲專不欲雜”,朱熹所說“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如何用心讀書?簡單說來就是朱子所謂“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今天我們還要加一“到”:筆到。如再具體一點,那就要推廣一下朱光潛先生的經驗:“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及你自己的意見。”其他恕不再縷述。最終還是在於自己的領悟,找到適合自己的合適的方法。要減少盲目性,盡早進入自覺狀態。要善於讀書,養成讀書的習慣。

然而毋庸置疑,無論則善從之,還是“欲專不欲雜”,對於成年做學問的人來講可能是適合的,必要的,但對於尚處於朦朧不覺狀態的中小學生而言顯然不切實際,要求過高。我們今天只能依靠常規教學,必需我們的教師加以適當引導。因此國家教育部先後頒布了《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讀物作了具體規劃和進一步調整。我們出版《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就是根據“新課標”的規定和精神,本著經典性,權威性,多樣性以及課程內外的銜接和互補諸原則,攜手國內語文教育專家慎重選擇,精心籌劃的。我們的基本目的只有兩點:“啟發興趣”和“指點門徑”。我們期待它成為提高中小學生閱讀水平,“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視見,養性靈”(林語堂《論讀書》),一步步走向生命理想境界的一種“階梯”。

唐代文學家、教育家韓愈先生說:“讀書必先識其字。”漢字是中華經典的主要載體,是記錄和表達中國人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的書寫符號體系。不識字何以讀書?不讀書何以明白道理、道義,不明白道理道義何以做人?所以識字不僅是讀書的前提,同時是做人的前提,是自覺生命開始的前提。然而今天國人識字出了大問題:漢字改革了。漢字改革造成一個不能否認的結果就是中國人認不得中國字,中國人讀不了中國經。於是中華經典日以走出我們國人的生活,日以走出我們的國民教育體系。因為五經諸子無不是改革以前的文字,即繁體字記載,無不是文言文體。因此我們鄭重建議,在進行日常語文教學的同時,盡可能地加強一些繁體字和文言文的識讀訓練。

2500多年前孔子教導他的弟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顯然孔子提倡“為己之學”。“為己之學”乃“君子之學”,在修身,在“美其身”;為人之學則“小人之學”,是做秀,顯擺,是“務以悅人”。“為己之學”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肢,行乎動靜”;“為人之學”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只四寸”(以上荀子語)。讀書是心靈的事,是個人行為。“為己”才是讀書之正道。二程說,為己者“‘因心以會道’,其終至於成物(成就自我和事業)”;為人者“‘馮(憑)譽以顯揚’,其終至於喪失(迷失自我)”。

《論語》開篇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憲問》)這裏孔子明確指出讀書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得生命樂趣,最終做君子。讀書是人生多麽快樂的事情,我們一生只有堅持學習,善於讀書,不斷實踐,互相切磋,才能愉悅心靈,增強才智和修養,最終達到生命的理想境界。

讓我們共勉!敬畏經典,學而不厭,向先哲討教,向時賢學習。

讓我們開闊眼界,崇德廣智,向內用力,做好自己。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