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信息來源: 《中國高教研究》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摘要:科教融匯是將科研與教育兩個系統置於共生共榮、相互依賴的發展場域中♧,共同作用於人才培養實踐活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教育與科研的重要交匯點,強化彼此的深度融合能夠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上實現協同效應,產生超越簡單疊加的顯著成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成長規律,打破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壁壘🚵♂️,有效銜接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實現不同學段層次的差異培養、合理延展、有效貫通,構建系統化、長效化的大中小學一體化的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既要突破現有的人才培養常規模式,也要尊重教育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門培養。
關鍵詞🏌🏿:科教融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一、引言
回首過往三十載,堪稱人類討論教育最為熾熱的時期🕵🏻♂️。特別是近十年間,局部戰爭沖突、新冠疫情等諸多社會問題紛至沓來🧾,促使人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更為深入的討論。當前,世界各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紛紛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以應對國際劇變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能在經濟持續發展中,加速提升國家文化影響力🔪🌯、全民文化和文明素質、全社會科技創新力👬,以及全球人才吸引力和匯聚力,這是每個中國人🏯🛒,特別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深思並為之努力的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專門人才😻,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高教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教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一是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二是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5億📰,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三是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進一步釋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演進,人類文明演化進程加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需要創新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集中湧現,引發鏈式變革,激發無限活力。一個嶄新的數智時代,正在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和挑戰🦒。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不僅要持續鞏固深化前沿科學研究🦿,而且要深化科教融匯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引領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
二、深化科教融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規律性認識
科教融匯理念不斷發展並影響著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變革與創新🌸🌗。拔尖創新人才是人才資源中稀缺的資源,是引領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強調,要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供人才支撐”。《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製改革、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教融匯的新要求決定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必須兼具學術性和實踐性的雙重特點。
早在19世紀的德國,科教融匯的理念已初見雛形。在洪堡看來,大學所肩負的培養人的目的,是通過科學研究達到的,就是“由科學而達至修養”🍕。除此以外,吉爾曼(Daniel Coit Gilman)提出“教學與科研相融合”,雅思貝爾斯(Karl Jaspers)主張“教學與科研並重”🕵️♀️👩🏻⚖️,以及伯頓·克拉克(Burton Clark)的“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和博耶(Ernest Boyer)“教學即學術”等理念不斷革新演變、相互影響,使得科教融匯理念不斷發展並影響著高等教育組織形式的變革與創新,而這些理念的焦點始終是如何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培養高質量人才。
誠然🤹,我們對科教融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有了一些認識,但是如何真正把認識轉化為行動,不僅要增強並深化對教育理論和規律的認識🧙🏿♀️,更需要在實際中加以落實⌚️。從人才培養的理念更新和環境營造🧑🏻🦯➡️,到全學段各環節的組織銜接和教育體系優化👨🦽➡️,再到每一門課程🎼、每一個實驗、每一個實習的設計,以及每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都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對於科研而言🐲👨🏼🚒,科教融合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的延伸,更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實踐的創新平臺。人們常用“科研是源、教學是流”來形容科研與教學的特點,筆者也願用“研為教本、教為研襲”來刻畫科研與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統一性👨👧🤶🏽。可以說,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強化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的協同聯動,以科研賦能創新型人才培養🤟🏻,既是教育與人才培養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主動適應,更是對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匯點,要始終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健全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努力源源不斷地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輸送創新型人才。
三🕶、暢通科教融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路徑
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傳授和創造文化與科學知識、培養和發現優秀人才。科研是對知識👞、技術的再深化、再升華和再創造,也為教育提供新支點新知識👩🚒。科教融匯是將科研與教育兩個系統置於共生共榮、相互依賴的發展場域中,共同作用於人才培養實踐活動。全球高校在此方面各顯神通,依據國情擘畫藍圖、設定邊界規則。在此規則框架下,如何優化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打破本碩博👮♂️🙄、博士後乃至終身教職體系的人為隔閡🧙🏻♀️🧑🏼⚕️,實現全學段有機融通,成為關鍵議題👩🏽🏭。鑒於不同學科特性各異,科教融匯需求自然千差萬別。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教育與科研的重要交匯點❇️,強化彼此的深度融合能夠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上實現協同效應☔️,產生超越簡單疊加的顯著成效。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應強化“研為教本👨🏽🏫,教為研襲”理念👮🏼♂️,系統推進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教學,將豐富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實踐,將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不斷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深度融合🐘。強化教育教學與科研實踐的協同,將解決學術前沿問題、“卡脖子”技術難題👨🏿🚀、企業行業工程問題的最新成果和實現過程等融入課程體系🔕、教材內容和創新創業項目之中,以科學研究的實感實效、深度廣度來增強教學創新的活力動力、豐富教育活動的體驗收獲,推動教學與科研同頻共振🦸🏼、相互促進🕷。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組👩🏻🍳、早進科研團隊🧕🏻,與導師合作開展力所能及的科學研究和創新探索課題研究,在實踐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化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全面關註學生學習成績🈶❌、科研成果、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文素養等,科學反映學生綜合能力和發展潛力,著力構建利於學生多元發展和個性化成長的培養機製。
同時,當今世界一切科學問題、工程技術問題都不是依靠單一的💆🏿♂️、基於“理想模型”的教育所能解決的📽,而是需要由多學科多領域相互交叉🛌、融合支撐來合力解答。這就要加快大學辦學邏輯的轉變,從以“理想體系”知識傳授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向“復雜體系”問題為牽引的整合模式轉變♓️。對於大學來說,學科是為研究而設的結構單元,專業是為教與學而設的單元🐄🎩,學科和專業是人為設定的👰🏽♂️,學科是專業的研究平臺,專業是學科的教學界面,它們都是人才培養的基本組織。高校應遵循學科底層邏輯,按照“強化學科交叉、淡化專業壁壘”原則,創新探索面向對象或問題的學術組織設置模式🥢,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甚至院系組織體系🕧,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創造交叉環境生態,形成問題導向的綜合知識傳授和實踐訓練體系。要整合資源搭建交叉平臺,鼓勵不同學科的師生深化交流🫶、互鑒互促,以一流科研成果反哺一線教學,合力開發體現多學科融合的校本課程,不斷提高跨學科培養人才的意識和能力🧝🏻。要重塑教育教學組織形式🤌,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建立完善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連接的微專業、跨學科課程等體系,有針對性地擴充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提升工程實踐能力👩🏿🦰。
四、促進科教融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多學段貫通
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步入智能時代👨🏿🦰,大學與社會的“圍墻”將被打破🧎🏻♂️。高等教育的開放😏,不僅體現在突破以地域邊界為代表的物理“圍墻”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更應體現在人才培養各環節聯動🏄🏼♀️、各要素集成、各主體協同等方面👨👨👦👦。
科技創新依賴人才支撐,人才培養又根植於教育發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成長規律,打破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壁壘,有效銜接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實現不同學段層次的差異培養👩🏻🦯➡️🫲🏻、合理延展🎲、有效貫通🚓,構建系統化、長效化的大中小學一體化的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製🍘。
我們應依托“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推動高校和中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互相銜接🕉、螺旋上升🫅🏼、滲透融合🥐,健全完整的育人鏈條,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早成長💁🏽♀️。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本研一體化融通培養,統籌優化師資力量、課程設置👩🏻⚕️、科研平臺等,打破各學科專業界限,促進學科、專業和課程的交叉融合💁🏿♂️,構建有機銜接、梯次推進🪽🤥、滲透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要加強校際合作、校企合作,充分依托科研平臺🙎♂️、校外實踐基地等資源,積極打造高校、企業、社會育人聯合體🏄🏿♀️,健全完善實踐育人體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五、豐富科教融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多維度供給
多維度供給是教育形態本身發展的需要🖤,當課堂教育、實踐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社會教育結合到一起時,我們才能更好地按照不同學科、專業特性〰️,賦予學生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知識框架🦹🏽♂️,以及盡可能縮短認識與教育和需求之間的矛盾。
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多以專項計劃的方式推進🎬,體現出典型的項目製特征🧑🏽,招生選拔、組織形式、治理機製、發展路徑分別遵循項目製“擇優”“專事專辦”“項目製-科層製”雙軌互動與“試點-推廣”邏輯🧣。拔尖創新人才不是特定類型🙅🏻♂️、統一標準的某類人才,而是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創新人才,除了具備基本素質和核心能力🖕🏽,還應當因材施教🧑🏽🌾,著力提升其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知識智力🪖、身體和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素養。澄明和自由是自然科學領域真理發現和創新人才湧現的本質和關鍵,要著重從培養提問能力、提供冒險嘗試空間、倡導多樣性拔尖理念三方面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
在這個培養過程中📛,我們既要突破現有的人才培養常規模式,也要尊重教育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門培養🚴🏿♂️。如要著力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以人文情懷、人文底蘊、藝術修養支撐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培養,支撐學生科技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要著力強化知識傳授與思維訓練協同👩🏻🦯➡️🫢,讓學生掌握紮實基礎知識能力的同時🚣♀️🤙,形成探索性🧚🏼、批判性思維品質,提高獨立思考、創新解決問題及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要融合專業培養與跨學科內容,拓寬學生知識背景,豐富多學科知識儲備🧓🏻,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及多學科整合運用能力🧑🏻🦼➡️,促進其從不同角度審視和解決問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主動學習、前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促進深度思考🥋,切實增強持續創新能力。要始終加強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深度協同👆,將老一輩科學家精神與新時代科學家感人事跡作為鮮活教材,潤物無聲地融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各方面,培育學生唯實求真的意誌品質和服務國家、報效國家的家國情懷👍🏽。此外,還要賦予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全球觀,善於從歷史中學習優秀傳統,善於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從拔尖創新人才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系來看,“從遊型”關系中的拔尖學生在論文產出和專業興趣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合作型”關系中的拔尖學生在學術誌向方面也有良好表現👨🏼🍼。從高校類型來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要準確把握“基礎研究”等國家戰略👧🏻,面向產業需求背後的原理以及新規律新知識發展,既培養基礎理論研究人才,也面向產業培養解決重大工程中科學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人才;產業行業類高校要切實增強與行業的共生關系,對接產業行業需求👩🦰,著力培養促進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培養技術型人才;職業類院校要推進產教融合♙,探索校企一體辦學。通過對人才培養的精準定位、學科專業的優化調整、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彼此互補、重在特色”的教育體系。
作為一名曾在西部高校學習和服務過的大學校長,我想以蘭州大學為例談一談科教融匯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與探索🧿。新時代以來🪿,中部地區高校逐漸崛起🚃,西部高校弱勢狀況一定程度得到改變。但西部特別是西北地區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自給率還不足,以現有的拔尖創新人才儲備、科研基地平臺👯♂️、產業體系、社會文化等,難以高質量地完成好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也難以支撐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真正解決西部大開發問題👩🏻。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蘭州大學的戰略選擇和生存之本🦹🏼。2009年7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蘭州大學考察時強調♿,“在西北辦好一流大學要具備西北特點、獨樹一幟”🦏。蘭州大學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在蘭州大學的講話,紮實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先後在2019年和2023年兩度優化全校各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科學納入本科教育體系,將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特色稟賦、優秀傳統融入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學科專業為龍頭⚜️🦚,立足“興文、厚理、拓工🧫🧘🏼、精農、強醫”的學科發展思路🚵♂️🏋🏻♂️,將學科傳統優勢和區域自然稟賦相結合,引導教師把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前沿引領性成果及時納入課堂教學,反哺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蘭州大學立足西部、服務全國、放眼全球,積極搶抓發展機會,在貢獻中求支持、在服務中贏得發展🧗♂️,努力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發展道路,努力為區域協同發展和強國建設偉業培養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拔尖創新人才。
(作者嚴純華☣️,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蘭州大學原校長、教授)
原文鏈接:嚴純華:科教融匯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5年第2期)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