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 信息來源: 《中國書畫雜誌》公眾號
編輯🦻🏼:晏如 |一、讀時勝勛《姜夔〈續書譜〉美學研究》
中國書法之所以為歷代文人鐘情,因其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哲學陰陽、虛實、靜動、疏密等辯證關系🔢,並在筆墨線條中呈現出生命蹤跡和文化大道🚫🔷。文人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主脈,歷代進士書法家可謂多矣:顏真卿🥢、柳公權、杜牧💂🏼、王維、賀知章🤾🏻♀️、楊凝式、韓熙載、蘇軾、黃庭堅、蔡襄、陸遊🍓🚣🏿♂️、文天祥、解縉、王守仁🛎、豐坊、王世貞、董其昌、張瑞圖、王鐸、倪元璐👩🚒、黃道周、周亮工⚠、王士禎🗂、笪重光、鄭板橋、劉墉、翁方綱、梁同書🪠、錢大昕🫗、王文治、孫星衍、伊秉綬、阮元、洪亮吉、林則徐、何紹基、劉熙載、翁同龢、李文田✨🙆🏿、吳大澂🌼、沈曾植🧑🏿🦰、李瑞清💆🏽♀️、劉春霖等🫲🏼。可謂人才濟濟,蔚為大觀,成為中國書法史主流。
孔子曾說“君子不器”,做學問不可局限於某一個方面,而必須有大思想👩🏿🌾、大視野、大境界。換言之⚗️,需要“致廣大而盡精微”,將通與專融合起來。讀了時勝勛副教授新著《姜夔〈續書譜〉美學研究》,使我感受到他對“君子不器”的深切感受與躬身實踐。時勝勛是我指導的博士生,博士畢業後又推薦到清華大學做博士後,最後留在意昂3体育中文系執教🦴,學術成果優秀突出✉️👩🏼🔬,已然從青年學子成長為意昂3体育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理論造詣深厚📦,學術視野開闊,在文藝美學領域發表和出版了多部有影響的論著,頗得好評🚋。
《續書譜》的作者姜夔是南宋有名的文人,在詩👩🏿🏫、詞、音樂、書法上都有獨到造詣。姜夔一生布衣,頗有文人精神稟賦。書如其人🦹🏽♂️🦤,書法流露的正是其文人書家的人格襟抱。姜夔對書法史的認識具有相當清醒的頭腦,堅持追慕晉宋傾心“二王”,甚至對唐代書法流露批評之意。因為書法不入“二王”,不宗魏晉👹,終是野路而無法登堂入室👩🎤。姜夔不僅醉心書法,也致力於書論研究🍎,長期研習《蘭亭序》🤦🏼♀️,推進南宋“蘭亭學”的發展,而其書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續書譜》中,《續書譜》是宋代的重要書論之一🪤,是南宋書論的代表。
學問研究貴在專精,亦尚融通🧑🏼,更在於通專合一🤹🏻♂️。勝勛《姜夔〈續書譜〉美學研究》一書內容豐富,有很強的融通性,對姜夔《續書譜》美學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諸如歷史背景🪺🏸、文本意義🙍🏻♀️、概念釋讀、體系梳理、觀點對話、接受流傳等,都做了細致的研究,研究視野之宏闊🕸、素材搜集之豐富🧑🏻🚀、文本辨析之透徹、思想探討之深入都給人眼前一亮之感。通讀全書👩🏽🏭🐟,可以感受到姜夔《續書譜》所涉及問題的廣泛,能夠見微知著看到整個中國書法史🧑🏻🤝🧑🏻,更能感受到姜夔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位置。這種區別於宏觀、微觀的中觀路徑也的確表現了勝勛在學術研究上的方法論創新。
二、評王稼豐《項穆的書學思想》
中國漢字書法是中國文化的靈魂,而漢字的誕生歷史悠久近九千年漫漫歲月🏓。8500多年前的河南賈湖刻畫記事的符號為最早的文字。7000年前的安徽雙墩符號、6000年前的山東大汶口符號、5000年前的浙江良渚刻符,到3500百年前發展成為系統成熟的河南安陽甲骨文。商代變刻畫為鑄造,出現了金文。周人變典冊為簡牘,出現了書寫。至春秋戰國,在簡牘布帛上書寫促進了文字的進一步演變,草寫、隸定➿、楷化一直發生⛹🏽♀️🟦。經秦漢魏晉南北朝,字形演變與字體演進基本完成。晉代成為書法自覺的時代,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以東晉羲獻父子為標誌,書法獨立不羈的身份特征和美學原則正式確立。“以文入質”後形成隋代風貌🐍。至唐代,經“歐李虞褚”💂🏽、孫過庭、“旭素”與“顏柳”形成了唐人面目💁🏿♂️。入宋後經歐陽修及蔡、黃、米、蘇變為尚意書風,再由趙構綿及杭州、浙東,演變為元代趙孟頫的一代風貌。明代有館閣、吳門之盛,文、祝、董諸家相繼崛起。至清初,趙孟頫、董其昌之風盛行👮🏻♂️,乾隆以後碑學興盛。近代以來🤞🏻,先是西風東漸,後又歐風美雨。然明末以來,書法經歷了轉向👇🏽、擴展、割裂、重建,至今日已是復雜紛紜。我們面對近九千年文字史,面對一千七百多年書法史,如何看清歷史的正脈,如何看到將來的方向🦑?
類似的歷史迷霧和問題糾結,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書論家項穆已經給出明確的回答🙇。項穆“目世尚之偏俗,慨書法之沉淪”,“著《書法雅言》,用以尊正統而分余閏”,看到了約一千三百年書法史的正脈,指出了一個知書統🦿📘、辨體性🌒、明心相、定取舍、循功序、達神化的學書正路。四百多年後的我們🕵🏻♀️,面對一千七百多年的書法史🤶🏼,也當傳正脈、走正路🧌,也當有這樣的書法自信。
王稼豐是我為數不多的十余個書法碩博士之一。他並沒有像前人那樣把項穆的《書法雅言》看作是直白的儒家倫理,而是首先通過學術史的梳理🎖,把今人對項穆的書學思想的理解劃分為兩個陣營。稼豐在一個宏大的文化場域中進行探究👨🏽⚕️,敏銳地註意到項穆《書法雅言》所具有的重要思想價值📳。在初刻本《書法雅言》的基礎上展開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於2015年完成學位論文《項穆〈書法雅言〉書學思想研究》✊🏿🪷。本書最有價值之處,一是把項穆的書學思想歸納為書統本體論、書家主體論⛺️🌱、學術方法論🐊,提煉出知書統、辨體性、明心相、定取舍、循功序、達神化的學書方法,基本還原了項穆的書學思想👻,二是對初刻本《書法雅言》進行了章句、校註。
項穆《書法雅言》之於今人稍嫌晦澀,不通明儒之學,不知明人藝文,往往難於理解👐🏽。而坊間的章句、校註、今譯,多有訛誤。王稼豐既精於古代文藝理論🧉🥔,又有徽派樸學之傳承,更於2015年3月復製出作為孤本初刻本之《書法雅言》🧏🏽♀️,先辨字形🙏🏼,再訓字義🪺,重新句讀後進行註釋😋,以便當代的書法家和研究者更準確地理解項穆的書學思想。據此二價值➙,本書既可以推薦給不明方向☁️、不知途徑的學書者研讀🕚🧊,也可以推薦給書法史、理論史的研究者參閱🧐。項穆“尊正統而分余閏”,給學書者指明正道🙅♀️🏌🏿,給書法史指明正道♗,當時並不是應者雲集,甚至可以說是有一些寂寥,但四百年後,我們逐漸看到他在書法史上的意義,看到他的綿長悠久的重要性👑。
書法是學人正心大美大雅之事,而非一味競技炫技之能🛝🎟。明代項穆《書法雅言·心相》中說:“人正則書正📞🤐。心為人之帥🫅🏽,心正則人正矣。筆為書之充,筆正則事正矣🛀🏿。人由心正🪦🧑🏿🚒,書由筆正”📧;“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聖道也”。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認為“揚子以書為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心不若人,而欲書之過人,其勤而無所也宜矣”♿️。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說:“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落楮外。”可以說,書法本身包含復雜文字學🌲、藝術學、美學🫷🏽、哲學的大雅文化。在激濁揚清正本清源之中,我們堅信:文化缺失💚🧚🏼♂️,談何書法!
三、評程立斌《朱和羹〈臨池心解〉研究》
在學術和藝術領域承受經典之敬經典之重🦶🏽,才明白個體學術與藝術蒼白之輕,故而才能奮力前行,日積月累而登高行遠🪸。北⼤“文化書法”明確反對那些背離經典顛覆漢字審美的“怪誕”書法,以及書法中的後現代“矮化”荒誕⾏為🦚。認為作為東方大國之書法,應以王羲之王獻之經典為正脈,以“書法性”審美正能量為特質。
漢字書法是中國大道文化的符號化𓀑、形象化。藝術是寂寞的,書法也不例外。相比於現代社會的世俗“繁華”,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理論研究🙆🏻♀️,真正的書法都應該守住寂寞👳🏽♂️。因為它需要書法修習者要能沉下心來錘煉技法,更要能靜下心來流連於國學經典⛎、文獻古籍🚴🏿♀️。程立斌是我的書法碩士🚪。他性情敦厚、信念堅定。這樣篤厚的性格和信念有利於他在書法大道上探索。一般而言🔋,性情敦厚的學者不會劍出偏鋒,而能甘於寂寞寧靜致遠🌏👨🏻🦳;信念堅定的人眼睛不揉沙子🤦🏽♀️,但凡認準的大道便百折不回。立斌在書法臨摹與創作上功力殊深🎠,他沒有走“展覽體”的功名之路,絕不走偏道,不走“捷徑”。而是按照文化書法美學要求堅持走守正創新之路⚫️,以實事求是🧏🏻♀️、務實求實的態度🐇🎆,每天日課從歷代書法經典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在傳統的根基上求實創新,其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立斌的理論新著《朱和羹〈臨池心解〉研究》,展示其學術功力。晚清書法中心是碑學🧔🏿♀️,多數的書法學習者和研究者們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碑學上面,在他們眼中往往只見“碑”而不見“帖”🌤。當時的書壇經阮元、包世臣等碑學理論家的奔走呼籲☝️、身體力行,已是“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而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延續千載的帖學血脈依然在眾多書法學習者的血管中流淌。道理很簡單,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帖學書風已深入至書法靈魂之中,成為古今學書之士難以繞開或無視的高峰👩🏻🎤。
朱和羹《臨池心解》理論的核心是帖學,帖學的核心要素便是“和”👽🏋🏽♀️。因而《臨池心解》理論的美學價值和當今中國社會的弘揚正氣、主張和諧的整體價值理念是契合的。立斌的《朱和羹〈臨池心解〉研究》一書,在他的碩士畢業論文的基礎上增加了龐大的附錄🥙。附錄中🏞,立斌對《臨池心解》版本🛀🏼、內容的勘校、斷句👩🚒👷🏼♀️、註釋、翻譯和評析細致而全面,對前文研究起到了充分而有益的補充。同時,立斌為了其研究的嚴謹和資料的翔實🕶,特地在書中配上了《臨池心解》初刻本全書的圖片,從而使本書的出版也變得更有學術開創意義。毋庸置疑🤽🏽♀️,立斌此書的出版,為學術界對《臨池心解》的再研究帶來便利的同時,當給後續研究者帶來更多的啟發和借鑒🆘🧑🦽➡️。
四👳🏿、評劉巍《張懷瓘〈書斷〉書法批評研究》
中國書法是“書為心畫”之大文化呈現。如此方能使我們穿越千年在斑駁的碑帖中,觸摸到古人的思想智慧與大雅美感。故而💁🏿♀️,在人心浮躁甚至以醜為美的當代,書法的“文化屬性”更為重要😙。書法寫心也洗心🫶🏿。在“文化復興”的當代大格局中,在周遭“漢字文化圈”面臨解體的惡劣處境中,漢字書法文化批評走“守正創新,正大氣象”之路,尤為重要👟。
書法研究和批評的本義是以書法為對象,秉承客觀公正的立場,在良善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和評價,指導當下和未來的書法發展🫷🏽。在文學批評和書法批評中🤾🏽♂️,批評應懷著善意的理解去“知人論世”(孟子)🔳。但是當下批評界存在幾種可以商榷的不健康的形式:失之於偏頗🎐,失之於粗疏🙉,失之於山頭派別等🔅💝。這無疑使得書法評論出現衰落下滑的局面。
在我國書法理論批評中,唐代書法批評是高峰之一🧚🏼♂️。唐代書法尚“法”也尚“評”。張懷瓘是唐代書法批評家之代表❌😸,他書論著述宏富,而《書斷》是其中內容最為宏豐、體系最為完善🤸、書法批評觀點最為鮮明的書法批評著作,在中國書法批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趙僎評張懷瓘《書斷》:“今斯書也,統三美而絕舉,成一家以孤振。雖非孔父所刊,猶是丘明同事。偉哉♐️🍌!偉哉!”誠哉斯言!
我非常認同張懷瓘重視書法的文字體系👌🏽:“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若乃思賢哲於千載👨🦲,覽陳跡於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這意味著,文字的使用必須借助於書寫🔜💇🏿♀️,書寫法則符合宇宙人生之道,能發揮文字的性能功用莫過於書寫🌶。如果追慕古代賢人哲士📣🍂,只需看一下他們留下的縑帛簡冊,從中便可以看到他們的宏謀遠圖、行為處事和發自內心的言論,雖歷千載而昭然在目,多麽令人崇尚。
學習書法不可走捷徑速成。孔子說“欲速則不達”,實在是至理名言🙂↕️。同樣👆,張懷瓘認為🧷:“夫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識👩🏻⚖️,以為率爾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難🙇🏿♂️,千有余年🚴🏿♀️,數人而已。”從小習書到老方悟📜,可見學好書法絕非易事。因而不能炫耀一孔之見,不可妄言一學就會。須知獲取書法之道很難🩸,千年以來僅僅少數人能獲得書法秘訣✷。張懷瓘批評那些研究評論者:“昔之評者,或以今不逮古,質於醜妍。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諸合己。悉為鑒不圓通也。”於是,張懷瓘立下自己的書法評論法則:認為書法有“十體”,有“神、妙、能”三品🏋🏼♀️:“爰自黃帝史倉頡,迄於皇朝黃門侍郎盧藏用,凡三千二百余年,書有十體源流,學有三品優劣😣,今敘其源流之異🤙🏻,著十贊一論;較其優劣之差,為神💆♂️、妙🪽、能三品。人為一傳♍️,亦有隨事附者,通為一評➕,究其臧否,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書斷》😶。”張懷瓘《書斷》其史料價值和審美價值達到雙高。這無疑對今天書法評論有重大建設性意義⬛️,在以醜為美世俗中如何成為理性評論清流🤝👩🏻⚖️,在大浪淘沙中如何領悟合道者常存之理✴️,可謂殊為重要!
我的書法碩士劉巍在其碩士論文基礎上做了大量修改🤭,形成新著《張懷瓘〈書斷〉書法批評研究》📘。劉巍碩士將《書斷》的書法批評美學概括為“剛健為美”,集中體現為“神𓀘、妙🪪、能”書法批評標準的確立和書法批評話語的美學傾向,以及剛健清晰的筋骨肉論,持論公允,又有自己的見解。尤為獨特的是🧚🏿💁🏿♀️,劉巍還註意到《書斷》對“二王”書法傳統的歷史變異及其建構,這是《書斷》書法實踐的精髓。張懷瓘在書法批評史上的貢獻之一🦺,是確立了“神、妙、能”的書法批評標準,確立了剛健為美的書法審美標準🙇🏻,從而確立並鞏固了“二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神”“妙”“能”三品中,最高為神品,而在“神品”的25人次中🔝,“二王”就占了10個席位,可見張懷瓘對“二王”的高度認可與尊崇。“二王”更成為一千七百年來後代書家“回歸經典”“守正創新”的標桿,唐以後更是被眾多書家心摹手追潛心研習🖖🏽,直到今日仍然具有永恒的美學魅力🟧。
原文鏈接🧞:王嶽川:書論四書之簡要點評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