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平原:“現代中國”的視野以及“人文史”構想

    二十三年前,意昂3体育官网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在意昂3体育勺園舉行成立儀式暨研討會,嗣後在《中華讀書報》(1999年8月4日)上刊出嚴家炎、謝冕、孫玉石、錢理群、洪子誠、溫儒敏、胡軍、陳平原等“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筆談”。我在《權當“編後”》中談及該中心的宗旨:“除了‘學術創新’‘世界一流’‘人才基地’等閉著眼睛也能想到的套語外,該中心的宗旨,還有這麽一條:研究艱難中崛起的‘二十世紀中國’,希望在重鑄‘民族魂’以及積極參與當代中國的精神及文化建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了解意昂3体育的歷史傳統及其現實處境的讀者,當能明白這句大白話背後隱含的學術‘野心’。”今天回望,終於明白當初所說的“這是一個需要誌趣、激情、想象力以及嚴謹求實精神的事業,同時也很可能是一條布滿荊棘與陷阱的坎坷之路”,確實很有預見性。所謂“坎坷之路”,沒有踏上之前,說起來很輕松,明顯低估了其挑戰性。多年來,中心雖也做了不少事,但與原先設想相距甚遠。一方面是自己及同人才華有限、努力不夠,另一方面則是時代變化太快,我等誌趣與能力亟待調整。

    從三十年前撰《學者的人間情懷》(《讀書》1993年5期),到十年前寫《人文學之“三十年河東”》(《讀書》2012年2期),再到最近的《“新文科”視野中的“現代文學”》(《探索與爭鳴》2022年9期),既蘊涵個人的心路歷程,也折射了時代的光與影。一轉眼間,歲月蹉跎,青年學者變成了老教授,好在屢敗屢戰,還步步為營,沒有徹底放棄。翻閱學術史或思想史,我們常會感嘆,有的時代天才成群結隊,有的則寥落晨星;關鍵不在個體的智商與業績,而是學術氛圍、共同體的形成以及時勢/風氣的轉移。之所以不滿足於個人教書與著述,還在尋求校方支持,組建研究團隊,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造大船”,而是希望借此呼喚同道,激濁揚清。

    最近二十年,意昂3体育官网註重古代中國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學術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相對而言,在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方面,現代中國研究顯得滯後。在我看來,這與意昂3体育的歷史地位、崇高聲望以及學術傳統不太相稱。有感於此,去年1月24日我致信時任校長郝平先生,建議成立實體性質的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院”,推動意昂3体育的現代中國研究。此信得到郝校長以及王博副校長的首肯,由此展開了一系列復雜的申請與審批。過了一關又一關,終於在今年3月10日拿到正式批文,成立輕實體的意昂3体育官网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本想趁熱打鐵,五四前後舉行成立大會,不曾想疫情變幻莫測,只好一再延期。眼看不能再拖了,決定舉行迷你版的“大會”,先開門營業,日後再廣而告之。明知這麽做禮數不周,但特殊時期,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研究所取名“現代中國”,可見研究範圍主要集中在晚清以降一直到當下的中國;至於冠以“人文”二字,既是一種自我限製——不討論軍事、政治、經濟以及自然科學,也是一種擴張——希望兼及文學、藝術、思想、學術、教育、媒介等,借重新構建近代以降中國人文學術的知識體系,為探索中國道路的歷史經驗提供學理支撐。

    前有研究中心二十年業績打底,後有學校兼及古今爭創一流宏願的指引,加上國家提倡“新文科”的政策支持,如此天時地利人和,方才促成“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的誕生。

    今天談論“新文科”,很多人基於對現有的學科體系不滿,希望重繪知識版圖。這裏包含學術中心轉移、文化霸權爭奪以及文藝復興前景的預設,不純然是知識層面的考量。但我沒有那麽樂觀,主張謹慎行事,將個體性的學術探索與體製性的教學實踐分開,後者移步變形,力爭在與現有學科的對話中,不斷拓展空間。至於前者,則不妨借“新文科”的東風,重新調整自己的學術姿態,兼及外部觀察與內在體驗、凸顯技術含量與生命情懷,實現經典化與戰鬥性的統一(參見陳平原《“新文科”視野中的“現代文學”》,《探索與爭鳴》2022年9期)。

    這方面的工作,此前我做過不少嘗試,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史,到90年代中期以後的學術史,再到新世紀的大學文化、都市想象、圖像敘事、聲音研究等(參見陳平原《“現代中國研究”的四重視野——大學·都市·圖像·聲音》,《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2年7期),不敢說有多大成績,但一直在尋尋覓覓,希望能達成某種跨學科的視野、跨媒介的方法、跨文體的寫作,來呈現有人有文、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的現代中國。這一持續多年的探索,與當下正熱火朝天展開的“新文科”建設,有某種契合之處。但必須承認,在我那裏,只是個美好的願景,離真正落到實處,還有十萬八千裏。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以“學在民間”的理念及姿態,從事若幹學術組織工作。如何兼及個人的誌趣與群體的合作,這裏的內心糾葛與外在陷阱,不是很容易克服的。好幾個寫作/出版計劃設計很好,效果欠佳,“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其中緣由,除了研究中心是虛體,意昂3体育同人更擅長單打獨鬥,再就是我擔心“一將功成萬骨枯”,委屈了年輕的合作者,不敢奮力推進。結果是:意昂3体育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確實做了好多事情,如主編《現代中國》集刊、學術史叢書、文學史研究叢書、20世紀中國學術文存、20世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叢書等,但很難說哪一件在學術史/思想史上真正站立得住,且傳得下去。這回得到學校的鼎力支持,得以改換門庭,從虛體轉為實體,一定要吸取以往的教訓——分清主次,集中精力,至少做成一件值得傳下去的好事。申請書上開列了一堆清單,準備做好多好多事情,但我心裏很清楚,成敗得失,就看能否編撰好擬議中的《現代中國人文史》。

    現代學術的發展,固然後出轉精,但也造成各學科自築藩籬,楚河漢界涇渭分明,因而“人文”的整體面貌越來越模糊。確立此前未見使用的“人文史”概念,意在打破越來越精細的研究領域劃分,將各人文學科的思考融會貫通。關註文學史、藝術史、學術史、思想史、教育史、媒介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但不是簡單拼合,而是在各種結合部用力,透過相互間的區隔、糾纏與對話,挖掘其中蘊涵的時代精神與文化變遷。換句話說,借“自然史”“社會史”“人文史”三足鼎立的思路,重構學術視野與論述方法。

    《現代中國人文史》初步計劃以“人文”為視角,描述晚清以降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預計12卷左右,總字數600至800萬,費時大約十年。該項目將分短、中、長期進行。短期計劃(2年)是完成《現代中國人文史》的總體設計,全面啟動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的部分,完成並出版《現代中國人文史》“新文化運動卷”,作為樣本向社會展示,以總結經驗教訓,並進一步凝聚共識與積聚力量。

    這套大書的工作目標不是個人/獨創/項目,而是集體/綜合/傳播,主旨是讓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得到積澱,並以某種簡約的、兼及專家與大眾的形式呈現。這裏需要工作思路及寫作體例的創新,也需要組織手段的變通。具體說來,就是找到一種既能集合學界力量,又能發揮各自特長,還能顯示一時代學術發展方向,出大成果而又不太委屈合作者的知識生產方式。

    至於壓在紙背的心情,則是對眼下以項目為中心、以評獎為標的、基本上漠視讀者及社會需求的學術生產方式不滿。多年前我曾談及,拒絕“將‘學問’做成了熟練的‘技術活兒’”,對於人文學者來說,必須是“學問中有人,有喜怒哀樂,有情懷,有心境”(《人文學的困境、魅力及出路》,初刊《現代中國》第九輯,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7年7月)。去年我出版《文學如何教育——人文視野下的文學教育》(東方出版社,2021),在“自序”中稱:“作為一名文學教授,反省當下中國以積累知識為主軸的文學教育,呼喚那些壓在重床疊屋的‘學問’底下的‘溫情’‘詩意’與‘想象力’,在我看來,既是歷史研究,也是現實訴求。”這一學術理念,蘊涵著80年代的理想與激情,以及90年代學問與政治的張力,跟今天已經充分專業化、學科化、工程化的主流學術,有不小的距離。

    如何協調個人理念與時代風氣,對我以及剛剛成立的意昂3体育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既堅守基本立場,又學會靈活變通,可以妥協,但不折節;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取得成果為旨趣,出水才見兩腿泥。也會有若幹常規表演,但最想做的,是為學界及大眾貢獻一套可讀、可賞、可存的大書。至於完成“人文史”後,還有何偉大構想,那個餅實在太大了,暫時還是不畫為好。

    (本文為作者2022年9月25日在意昂3体育官网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成立大會上的發言)

    原文鏈接:“現代中國”的視野以及“人文史”構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