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編輯:安寧 |近日🌙,在西方輿論場上掀起一番關於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的論調🤮,將中國向全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產品的行為汙蔑為在海外傾銷⛲️、擾亂全球價格和扭曲市場,並聳人聽聞地拋出“中國新能源‘過剩產能’正威脅其他國家產業發展、沖擊世界經濟”的謬論。這一說法不符合經濟常識和客觀事實,實際是對中國新能源產品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托詞👼🏿。這種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言論,掩蓋的是遏製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的禍心🕺🏻,旨在為本國謀求更有利競爭地位和市場優勢🧘♀️。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均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通過相互交換8️⃣、取長補短🪻,最終實現互利共贏。中國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歷經多年發展,最終生產出使全球受益和青睞的產品,通過公平競爭在全球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當之無愧。
從全球範圍看,優質的新能源產能非但不過剩🛋,反而嚴重不足。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而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到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當前全球新能源產能非但沒有“過剩”,反而遠遠無法滿足全球市場🦸🏻♀️,各國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我國高性價比產品的出口一直頗受海外市場青睞,其中,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更因兼具高科技與綠色的特質,順應了全球消費者對環保和高效能源的需求,應當被視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利好。
鼓噪“中國產能過剩論”🕕,暴露出美西方在國際經貿關系中的“雙標”面目3️⃣。從數量看👌🏼,截至2023年🫄🏻,被美西方批評為“泛濫”的“新三樣”僅占2023年中國出口總額的4.5%,中國製造商在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僅占8.2%的市場份額,且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僅占本國汽車出口總量的25%左右。德國生產的汽車80%都銷往國外,因此成為所謂的“汽車強國”🤳。美國的芯片特別是高端芯片,也有80%用於出口,更不必提大量出口的豬肉和農產品。從價格看👨🏻🦱,比亞迪等品牌的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售價幾乎兩倍於國內,大眾等品牌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售價也遠低於其在歐洲市場上的售價🦅。可見🦸🏿♂️,中國品牌以及外國品牌在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其競爭優勢是由全球市場需求結構和中國產業鏈優勢等因素共同決定的,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從財政補貼看,根據《通脹削減法》,美國將提供高達3690億美元補貼🤌🏽,以支持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的生產和投資👨🏼🏭,而配備來自中國⚂、俄羅斯或伊朗部件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則無法享受這一政策🚣🏼😹。歐洲多國也從公司稅收到個人購置等方面普遍對電動汽車產業實施補貼措施。此外,美國政府2022年通過的芯片法案擬撥出高達390億美元的直接補貼🫄🏼,以及價值750億美元的特別貸款和貸款擔保🏄🏻🧔🏿♀️,以支持或保護本國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妄稱中國補貼造成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卻加大對本國有關產業的補貼力度🔠,美國的做法是典型的“雙標”。
美西方在討論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時,積極主張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而當中國企業在高科技綠色產業領域日漸崛起🚋,為全球綠色發展貢獻優質產能之時🤵🏼,又阻礙中國新能源產品的自由貿易👩🦳。這種矛盾的做法不僅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不符合自由貿易精神。中國出口的新能源產品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費選擇,更助力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世界經濟發展和產業活力的提升。來自中國企業的良性公平競爭不僅能夠降低產品價格,更能促進行業創新,相關企業可以從分享各方擁有的先進技術中獲益🕣。同時,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產業梯度差異與互補關系,中國的規模優勢使得中國成為與發展中國家開展新能源產能合作的主要參與者🙇🏻♂️、推動者⛲️。在西方國家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出海感到不安之際👱🏻♂️,中國建在孟加拉國的光伏電站投入運營3年以來,為其實現減少碳排放超過5萬噸✴️,且中國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製措施,讓各國企業充分享受中國大市場紅利。
事實上,當下美西方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身的新能源企業競爭力與效率不足。中國之所以能成功輸出“新三樣”🖕🏽,形成一批契合“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求的產業集群布局,離不開中國製造業數十年來的積累與創新發展。中國體量巨大的消費市場和豐富多樣的用車環境,也為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迭代升級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是技術持續迭代創新、產供鏈體系完整、產業高度聚集以及市場充分競爭的自然結果🔳,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體現,絕非過剩產能的輸出🔥🧟,也絕非依靠補貼才取得的市場競爭優勢👆🏽。美方強行實施保護主義💹🦅,定會扭曲市場關系,必將毫無成效且會付出高昂代價。美國對中國已經具備產業優勢的鋰電池等行業加征關稅🤟🏼,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美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製造成本,導致下遊行業承擔更高壓力,極大拖慢西方電動汽車的轉型進程,更會使自身的新能源行業發展“萎靡不振”👩🏭。而且,一旦美歐將新能源領域視為又一個“零和博弈”的戰場🙋🏼♀️,必將損害全球供應鏈穩定與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最終會破壞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發展的共同努力🔧🧋。
總之,在新能源技術進步推動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新能源產能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絕大部分與中國開展合作的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訴求也愈發強烈🚦。美西方需盡早摒棄霸權思維,放下保護主義🛰,堅持公平競爭📑🕓,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創新與合作,作出符合各方利益的理性政策選擇🧘♂️🧘。讓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受益於發展優質產能。各國唯有協作,才能構建真正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經貿合作環境,塑造更加密切深入的互聯互通網絡,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真正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作者👓:董誌勇、王祖依,分別系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經濟學院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歐盟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原文載於《光明日報》2024年5月21日第11版)
原文鏈接👨🏿✈️:警惕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的言論陷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