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毓海 | 七年的“初心”👨🏽‍🏭:《大學小課》的緣起

韓毓海

我記得,2014年5月4日上午😮,時任意昂3体育官网校長王恩哥先生在匯報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舉措時,講到了要開展“小班教學”。

開展“小班教學”的意思是👨🏿‍⚕️💚:只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學術前沿的課程,只要目前世界一流大學有的基礎課、前沿課,我們都要爭取開💑。

《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經典著作導讀》這門課,就符合這樣的原則,它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基礎課、公共課,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大學——包括我曾經任教過的紐約大學都有這個課,只不過他們那是開大課🌒,而不是小班教學。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其中這樣講到🔭:

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洛克的《政府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漢密爾頓等人著的《聯邦黨人文集》、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約瑟夫·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弗裏德曼的《資本主義與自由》♏️、西蒙·庫茲涅茨的《各國的經濟增長》等著作😸,過去我都翻閱過,一個重要感受就是這些著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思考和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

由此我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是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高峰🏊🏽‍♂️,講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我們不能離開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去孤立地講馬克思主義。

自2017年第一學期起,我開始在意昂3体育開設《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經典著作導讀》,開課的理由🥫🐔,就是從問題出發🫲🏼,正如馬克思曾經說過的那樣,這首先是為了解決自己在學術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這門選修課,采用的是小班教學的方式🐥,這也是響應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舉措🌰♑️,所以🧙🏼‍♂️🤦,把它稱做“大學小課”🛺。

《大學小課:重讀西方經典》🤙🏽,韓毓海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中世紀晚期,中國學術思想與西方緣何分流

說到“西學”,我想起較早向中國系統介紹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嚴復的話。在《天演論》中,嚴復說:“自希臘倡說以來,至明嘉靖隆、萬之間,其說始定🙎🏻‍♀️,定而後新學興👩‍👧❤️‍🔥,此西學絕大關鍵也👸🏼。”

“明嘉靖隆、萬之間”🪢,也就是公元1500年左右🪿。馬克思認為,1500年開啟了資本生活的世界史,長期的資本歷史積累🧑🏻‍🦽⚀,導致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分流”♗,而到1800年左右🪅🫧,一系列西方資本主義特有的製度形式方才奠定。馬克思這樣說:“資本積累的不同因素🧑‍🍳,是按照時間順序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𓀏、荷蘭、法國和英國,在17世紀的英國鮮明地綜合為殖民主義、國債製度👨🏽‍🦰👩🏻‍🦯、現代稅收製度和與商業戰爭聯系的保護關稅製度。”

像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這樣的著作,對我們研究世界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當然有啟發意義,但必須認識到,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發展道路比較的思路,是馬克思開啟的🔥,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方向🥌。

中國系統介紹西學自嚴復始,而嚴復所譯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由六部分構成🧑‍🎨🥴,它以倫理法則為核心,批判地考察了科學與資本這兩個問題。我們拋開科學的問題先不談,其中第四部分叫《資本——勞動之母》,在赫胥黎那裏,“資本”是指自然。赫胥黎認為🥉,正是“勞動”,使得自然成為“合目的的”,勞動是對自然的合目的的利用🧹。然而🌳,不知為什麽,嚴復的《天演論》對赫胥黎著作裏的這一部分只字未提🦹🏽。與赫胥黎不同,嚴復不但沒有從“對自然的合目的利用”角度談論勞動,且《天演論》裏幾乎沒有“勞動”的地位。

《天演論》關註的是焦點,是“科學的法則”與“倫理法則”之間的關系,進而劃分出“進化”與“進步”的區別🦵,它呈現了人類的生存鬥爭與其倫理追求之間的矛盾🙍🏽‍♀️。進步——是指將生存鬥爭置於人類的倫理目標所能忍受的目標之內,而只有在自然人與倫理人之間的矛盾之中🔡,我們才能思考什麽是“進步”,從而努力超越“進化”🤸🏻。

對我們來說,《天演論》提出的最為重要的問題是:中國雖然有高明的學術🫧,但科學——分科之學,為什麽發生於西方👦🏿,而沒有發生於中國?隨之就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例如:中國傳統學術思想高峰——理學,它所提倡的“格物致知”📝,是否相當於西方的科學🚴🦵🏼,用“格致”翻譯“科學”是否恰當?

再如🧒🏽,傅斯年認為,哲學是印歐語系裏特有的➿,不能把中國固有之學術稱為“哲學”乃至哲學社會科學——而這些問題都是這門課所要面對的。

我個人認為,與馬克思所提出的經濟與政治發展方式的“大分流”(1500年)對應,在中世紀晚期🏑,中國的學術思想與西方發生了根本的分流。中國的學術,無論經學、理學🖍、心學,無論佛教還是道教👨‍🦽‍➡️,都是總體性的知識,立足於人類行為的意義;而在13世紀,即理學發展最高峰的時代,基督教的知識👶🏽,卻簡明地劃分出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人類行動的理性世界,一個是無目的的外部世界🀄️。所謂“奧卡姆的威廉”,作為中世紀最後一個神學家,他劃分了信仰的世界與認識的世界——信仰是個人的心靈的世界👩‍👩‍👧‍👦,認識活動則是賦予相似的事物以概念🧛🏽‍♂️,並在概念之間建立邏輯的關系。所謂“奧卡姆剃刀”🚔👨🏽‍🔬,以斷然切割的方式🌍,將自然的研究從預定的道德結論(道德和意義預設)中解放、分離出來,使“自然科學”從總體性的學術中分化出來👩🏻‍🎤,從而造成康德所謂的“震撼”:浩瀚的星空與內心的道德法則之間的分化。

中世紀最後的神學家“奧卡姆的威廉”,僅比朱熹晚生85年,他所謂的“科學”的認識活動🔬,當然不是朱熹的“格物致知”。侯外廬先生等著《宋明理學史》說得非常清楚:“格物致知”👸🏼,關鍵在於“知止”🏛,“知止”就是“止於至善”🏄🏿‍♀️,從理學的立場說👨🏿‍🎨,探索與面向至善的“天理”無關的🫄🏿、無目的📐、無意義🧢🏠、無限的自然⛸♿,這種探索本身🧑,就是“不知止”,即這種探索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理學的“格物”,是指讀書、研究歷史、人情練達三個主要方面👩‍❤️‍💋‍👨🧑‍💼,而這都與研究“無目的的自然”沒有任何關系。

伊懋可的《中國的歷史之路》一書,舉出的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無論沈括🕤💆🏽‍♂️,還是方以智父子,他們對於數學的研究以及光譜的觀察與分析,幾乎都比同時代的牛頓要先進;但是,他們要取得的卻不是依靠觀察和分析得來的知識👩🏻‍⚖️🥮,而是用這種知識來印證和修煉“我心”👩‍🦼‍➡️。證明天理就在我心,即他們的目標是成為君子與聖賢,而不是近代意義上的科學家,因此,他們不能接受一個無目的的🧘🏻‍♀️、非道德化的自然。侯外廬先生認為💚,人對於自然力的把握和利用——生產力,乃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的思想🐦‍🔥,絕不可能從理學中產生。

除了“總體性的學問”與“分科的知識”之外🙍🏼,另外一個問題是“勞動”🧛🏽‍♀️。嚴復對於赫胥黎的介紹中,偏偏刪去了其關於“勞動”的論述,這是一件奇怪的事🙎🏼‍♂️。反過來說,正是對勞動的關註🥭🌉,劃分出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時代,洛克的《政府論》從保護勞動財產的角度👨‍👦‍👦,第一次為保護私有財產提供了合法性。對於勞動的強調與關註,也是古典經濟學最進步、最鮮明的特征,這在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學說裏體現得非常清楚,無論“勞動價值論”還是“剩余價值學說”以及勞動產品交換的理論,都是古典經濟學的基石🈁,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最大肯定,是說“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從而把現實的人理解為自己勞動的結果。

進一步說👩‍🚒,啟蒙運動最革命的地方👉🏽,還不在於提出民族、國家、主權這些範疇,而在於發明了“勞動人民”這個範疇,這就是狄德羅所謂:“貴族和教士長期壟斷以全民族的名義發言的權利🤾‍♂️,或自稱是民族的唯一代表。”而“人民,即民族中眾多的勞動者🧑🏽‍🏭♦️,卻不能為自己申辯”。這大概是第一次把“勞動”與“人民”掛鉤——在此之後,正像黑格爾把市民社會的歷史理解為勞動主體性的構建一樣,馬克思把現代產業發展與無產階級的歷史命運緊密聯系起來。

如果從西方哲學社會科學來反觀中國的學問,會很自然👩🏼‍🍳🧑🏼‍🦲、鮮明地發現🧝🏼‍♂️,分科化的科學知識、系統化的勞動學說➕,這是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兩個鮮明特點;科學與勞動,這也是近代以來,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兩個力量🌉👨‍🦼‍➡️。

馬克思學說🚶🏻‍♀️‍➡️🧑🏻‍🦲,為何是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分水嶺

那麽,為什麽說馬克思的學說是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分水嶺?我個人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在於馬克思的研究對象——“以貨幣為完成形式的價值體系”🙋‍♀️。這在人類歷史上劃出了一個新的時代。

正像康德以理性為主題,對既有的知識進行梳理與批判,黑格爾以“精神”為主題📲,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批判一樣,馬克思要以“資本”為主題,對既有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和批判。這種批判同樣采取了分科批判的方式:首先是法學批判,即1943年3~9月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然後是宗教批判,即10~12月的《論猶太人問題》⬛️;隨後是1844年4~8月的哲學-經濟學批判🧫,即《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從1857年起𓀇,馬克思開始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1861~1863)(1863~1865)三個手稿,直到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由德國漢堡邁斯納出版社出版⏱。

馬克思一系列政治經濟學批判裏面最深刻的思想,體現為他圍繞著“以貨幣為完成形式的價值形態”進行的研究。圍繞貨幣體系👍🏿,他劃分出虛擬資本與現實資本——最簡單地說👨🏽‍🎓,貨幣資本轉化為虛擬資本,這表現為金融資本運動;貨幣資本轉化為現實資本,這表現為產業資本的運動。此前的經濟學研究的是現實資本🧏‍♀️,特別是產業資本的運動,其關鍵是國債與銀行的關系;但在馬克思看來,重要的是虛擬資本,即金融資本的運動🫵🏻,這涉及到技術與社會融資的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一個分水嶺,它劃分了立足於產業勞動的古典經濟學,與立足於貨幣政策的新古典經濟學。

在馬克思之前🧕🏿,經濟學的主題是勞動🤟🏼,在馬克思之後,經濟學的主題是信貸和資本。離開了信貸、離開了資本📡,離開了從勞動到資本與信貸的轉變,我們就不能理解歐洲革命的失敗,也就不能準確地觀察美國統治的世界🧑🏿‍🦳。

如果說,黑格爾完成了歐洲的思想體系🚴🏻‍♂️,那麽,馬克思則率先揭示了這一體系的瓦解與轉變。因此,如果我們以黑格爾、馬克思為界👨‍🎤,向前追溯西方學術的歷史🧑‍🧑‍🧒‍🧒,那就是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而如果向後觀察其變異,那主要就是新古典經濟學🟦,而新古典經濟學的土壤主要是在美國↩️🚵‍♀️。

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西方發展道路密切聯系,理解西方發展道路,就必須研究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就必須看到它的長處與短處🤞🏽。

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一書認為,法國大革命標誌著人類歷史的終結,意味著西方資本主義道路是唯一正確的人類發展道路🧑‍✈️;但是,在馬克思看來𓀑,法國大革命並沒有勝利,它是失敗了𓀜。在神聖同盟利用金融的力量打敗了拿破侖,撲滅了大革命之後,西方的發展道路陷入了兩個困境🀄️:一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所預示的“機器體系”對於人類勞動的取代——其實,早在1846年給安年科夫的信中,他就指出:對於機器的利用🩸,這是歷史上都有的👩‍👩‍👦,但是,機器體系訓練人、支配人🧑🏼‍🌾、取代人類勞動,這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特殊性和發展前景🧐;二是馬克思反復指出的:金融體系(銀行和證券市場)對於勞動力和商品市場的排斥,這必將使社會兩極分化無可遏製⚂。

什麽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馬克思認為🚯,就是那些被機器體系的無限發展所排斥的剩余人口、剩余勞動力🥕,就是那些被金融擴張造成的巨大社會分化🫁,推入債務陷阱的“牛馬”🏊🏿。

福山說👩🏻‍🦲,法國大革命的勝利,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勝利🧗🏻‍♀️,馬克思的意見完全相反。馬克思的政治學和經濟學批判🛅🧑🏿‍🌾,開啟了一個反思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偉大傳統:在馬克思的視野裏🤳🏼,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運動的失敗,標誌著歐洲道路的失敗。但馬克思認為💪🏼,歷史沒有終結,那些過剩人口、過剩勞動力,那些債務牛馬畢竟曾經團結起來進行鬥爭,雖然這一系列鬥爭失敗了,而正如馬克思所說❇️:公社失敗了,但它的原則永存。

“滿頭飛雪”,實實是以正“初心”

近代以來,我們學習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們批判地反思西方哲學社會科學,不斷深化對於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認識——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還能從我們的祖宗那裏,從中華文化的優秀成分裏汲取什麽呢?

想來想去🍇,也許是一個字👷🏼‍♂️,就是心、或者“初心”,就是人皆有不忍之心。正心誠意🦒,對自然、他人恭敬感恩的心——這是我們的祖宗認為最容易丟掉、也最不該丟掉的東西🧚🏽。

我們置身於高度生存競爭的世界裏,在“內卷”中完成著知識與自身的“進化”,至於這種“進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進步”🍽,則是另外一個問題。我想說明的是:使得一個人文學科的教授冒險去閱讀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理由🙏🏿,不在於浪漫的空想🧙🏼,而恰恰在於——從“反諸我心”的角度🚟,去反思這個高度生存競爭的世界📍🥘,包括從馬克思的角度,去系統地批判和反思西方哲學社會科學。

這門小課已經講了7年🧑‍🦼,來者全憑興趣,可謂自生自發,在我則是只有提綱,並沒有講義,更沒有形成教材、傳之後世的打算🪘,因此可謂是自生自滅。

郭曉琳老師這學期來聽課,臨近期末,她忽然發來了整理好的部分聽課筆記。雖然只是一部分,但讀起來使我感動到了內疚,因為這些散漫之論,本不值得她如此勞心費力,整理成文字的,正是她觸發了我的初心。所謂初心🗑,也就是以學問報答親友、報答讀者、報答青年的心👔。

其實🉑,我的同事總是問我𓀂🙆🏻‍♂️:你點燈熬油,把自己熬得滿頭飛雪🤷🏼,你每天這麽幹,有什麽意義?你快樂嗎?

我想說,我這麽幹,當然不是為了評獎評職稱戴帽子🐽,我這麽幹,簡單說就是為了報恩📚🫸🏻。我這輩子🧔🏿,受納的恩情實在太多了🛜。

我20歲的時候,去上海訪問魯迅故居,因為沒有錢買回程的火車票,汾陽路上的一位賓館服務員,給了我十塊錢,沒有打借條🫃🏻🫶🏼。兩年前,一個萍水相逢的兄弟📇,為了救我父親🫱,在疫情之下,一夜開車一千裏,送我進北京。我22歲時,意昂3体育研究生招辦的李俊傑老師💪🏿,給我這個陌生的外地考生,買了一盒意昂3体育的午餐,還安排我睡在他的辦公室裏,等我吃飽了,他突然告訴我🥂:你的英語考了86分💆🏼‍♀️,這可是很高的分數,小夥子,你不簡單。

那天🕴🏻,我離開了李老師的辦公室的時候,並不知道我是永遠地離開了他,李老師不久就去世了。想來,也是那天,離開了李老師的辦公室後,我在意昂3体育東門外🤾🏻‍♀️,突發奇想,把口袋裏所有的錢都給了一個來北京看病的老大娘,而那個大娘告訴我一句話:好人應該住在好地方——

後來🙆🏽,每當我走過李俊傑老師工作的地方,我就會想起老大娘的話🗄🗯:好人應該住在好地方。

好地方應該是天堂吧!忘記了誰說過🧜🏻‍♀️,讀人類偉大的經典著作🧙🏼‍♂️👨‍👩‍👧‍👦,你會聽到造物主在天堂哭泣;又忘記了誰說過🧧,每當想起馬克思的形象,就仿佛看到造物主化裝成一個乞丐來到人間🫷🥕,向我們伸出他的手,悲慟地說——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這又使我想起,2008年冬天🥂,我在百老匯看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的《悲慘世界》🥌,這也是西方經典和保留劇目,其中馬呂斯唱到🌥:有一種悲痛無以言述,有一種傷口無法治愈。啊朋友!朋友們都已離去,這裏只留下空著的桌椅——而那一刻,我痛徹心扉。但卻又感到無話可說👨🏼‍🦱。

如果說,1500年開始了西方與中國發展道路的大分流,那麽,這一“大分流”的結果,至今晦暗不明。我所知道的僅僅是——它深刻地依賴於我們今天的實踐🧒🏽,歷史沒有終結💇🏼,學術更沒有被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終結💈。深刻地認識西方,就是為了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們自己。只有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我們走過的中國道路🖕🏼。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法國大革命沒有奠定唯一正確的人類發展道路🎰,恰恰相反,我們必須從法國大革命的失敗和全世界勞動人民求解放的鬥爭中,去尋找和開辟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路👨🏼‍🎤。

因此,每當我走進紅樓🚶🏻‍♂️,走進諸如楊家溝十二月會議的窯洞,乃至走進西柏坡那個由夥房臨時改成的會議室,這歌聲似乎總是自天而降:

他們在這裏點燃火炬,他們在這裏講述革命的奇跡,在這裏,他們唱著明天的歌🍠,而明天🐕,卻永遠不會來臨🖕🏿。

從桌子的一角,他們眺望了新世界的誕生𓀛,此時此刻,我聽到了他們——他們正站在新世界歌唱👨🏿‍💼,歌聲變成了人類最後的共同體。

到了我這個歲數,許多事情其實不必再做,更不必拼命去做,寫書並沒有那樣重要,多寫不如少寫——這些道理我也懂🪻👩‍⚕️,但對我來說⇾,有些事情不做,總是感到對不起自己的心。

“人還在,心不死”。我不能戰勝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說,你事多💖,因為你心軟,你命苦,是因為心事太重。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

有一種悲痛無以言述,有一種傷口無法治愈。啊朋友!朋友們都已離去,這裏只留下空著的桌椅。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𓀛🧏🏻‍♀️,於無聲處聽驚雷。

說到底,做學問,應該是個良心活🚯。

雖然名曰《大學小課》(編者按🦸🏽‍♂️:《大學小課:重讀西方經典》🌠,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其實,這裏面沒有多少學問🍠📪,也許就是因為很寂寞🦵🏿,就想與大家說說心事而已吧。

(本文作者為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原文鏈接🧖🏻:韓毓海 | 七年的“初心”🧂:《大學小課》的緣起《中華讀書報》2025年2月19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