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 信息來源⛲️: 法治周末報
編輯🧹:燕元 | 責編:安寧“老頭子7️⃣🙇🏼♂️,這麽大個兒,它是什麽動物?”“電視上好像說,它是只螞蟻。”
講好中國故事🧖🏻♀️,不是講中國的“好故事”,而是“會講、能講、以人們更能接受的方法講”中國的故事
圖、文丨吳誌攀
責任編輯丨尹麗
喜歡攝影的人🤚🏻,大都知道這句話,“攝影要做減法”。其意是說🐦👳,選景構圖包括後期修圖時🙋🏿♂️,為了突出重點👳🏽♂️,要將周圍分散註意力的圖像因素去掉,使分散註意力的那部分區域光線變暗🛀🏻,色彩亮度也要相應調低。這樣處理之後的畫面🧙♀️,才會突出攝影師想讓觀眾看到的內容🤸。
圖像“減法”的正反面
“做減法”的好處是突出視覺焦點。然而👨🍳,如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做減法的缺點是“只盯一點,不及其余”。在藝術領域,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在社會生活中,這樣做就容易“以偏概全”,或者說“只見一斑,不見全豹”🙍🏿♂️。
拍攝視頻,也同樣如此。例如🦵🏼,那些講究畫面感的電影和電視劇,導演需要專業打光師來協助,通過補光提升畫面的美感。即便是大眾屢見不鮮的街拍或商業直播,攝影師也是重視突出畫面的主題👩🏼🦱,避免分散觀眾註意力的圖像因素。結果,攝影師想讓觀眾看的圖像內容因為十分突出🏊🏻,導致“美”被“放大”了,“不美”之處則被掩蓋了🛑。網上經常有人用明星在電影或電視機中的化妝照與其在生活中的素顏照進行對比➗,結果當然是判若兩人🉐。
即便不是經由專業攝影或攝像人員之手,普通網民自拍發在網上的照片和短視頻🧘🏼♂️🆑,也常有類似上述情況⛹🏿♂️。因為手機和電腦都帶有美顏軟件,可以對肖像進行美化。
攝入鏡頭的人物或景物🪑,只是客觀整體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為攝影師的選擇🔉,使得其他許多內容不是沒有收入鏡頭,就是後期被剪掉或虛化了🚖。
此外🙎,如果用特寫鏡頭放大人物或景物的照片,其特點👵🏻、細節就可以被成倍地放大🔯。例如,地上有一只小螞蟻,如果不是被攝影師用近距離特寫鏡頭拍下來的話,人們很難註意到它💒。而當人們看到螞蟻的特寫照片,會直觀地感到這只螞蟻大到占據了整個畫面。這只“巨大”的螞蟻讓觀眾感覺到🥄,人在它面前很渺小🫐🤽🏻♀️。
負面圖像更易“以偏概全”
現在網上的短視頻,還有另外一種放大效應🍿。例如✸,短視頻拍攝某省某村中一個具體人的故事🦽,當短視頻發出後,部分觀眾可能會產生一種印象:這個省的人或許都是這樣的吧?如果拍攝的是好人好事🐹,放大的效果就讓該省給觀眾留下了好印象🧟♂️。反之→,放大負面的結果可能將全省都“抹黑”了🥯。
例如,在南方某旅遊勝地👁,如果遊客在網上發照片或視頻🧑🏿🎓,吐槽當地景區飯店“宰客”,就很容易讓網友給此地貼上負面的“標簽”。但事實往往是當地飯店很多,有的店價格貴,有的適中🫕,有的便宜🤹🏿♂️,各種檔次都有🧖🏽。但是,眾多網民只看到了上述遊客吐槽“宰客”的視頻,由此留下了當地飯店價格“昂貴”的心理印象🂠,忽略了當地其他檔次的飯店🏄🏻。短視頻的放大效應,很可能對網民造成“以偏概全”的誤導🛖。
再如,有個別投資者在網上發布自己在東北投資失敗的視頻,也會給網民心理造成“以偏概全”的影響,甚至形成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負面評價🫅🏻。但在我認識的朋友和校友中,在東北投資成功的例子並不鮮見。只是這些成功者低調做事🧝,不喜歡發視頻,也不願意被宣傳,因此大眾難以得知他們的故事👐🏻。
在自媒體短視頻大潮中,網民的碎片時間主要花費在看短視頻上。圖像的放大作用對社會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負面內容的圖像帶來的影響更為明顯。
值得警惕的引流“放大”
前不久,江蘇南京某商場在迎新年的櫥窗裝飾中,使用了大小不等的紅色圓形和飄逸的曲線。有人將其中一個紅色圓形圖案🧜🏿♂️,硬說成是日本的“太陽旗”,進而指責商場的立場。
後來☯️,有人把上述商場裝飾的整體照片發到網上,網民這才意識到🏋🏿♀️👈🏽:商場的迎新年裝飾與日本國旗根本不搭界。可以想見🃏,如果任由這種不良之風繼續下去,城市街道十字路口的圓形紅燈、手機錄視頻的圓形紅色按鍵⏏️、孩子在白紙上塗鴉的紅太陽……是否都成了“問題”⚇?
上述例子,其實是一個典型的為了吸引流量🐉,利用圖像的“放大效應”,進行“斷章取義”的惡意炒作🛶。對此,執法機關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讓惡意炒作者得逞,避免商場正常的節日營銷氣氛和商業環境受到壓抑🧚🏻。
短視頻如何講中國故事
前幾年😋,有一部國產電視紀錄片在海內外大受好評,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關於中國美食的紀錄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食物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娓娓道來。無論是流光溢彩的特寫鏡頭,還是優雅生動的解說詞✌🏽,無不放大了每一種美食的特點。
這部紀錄片中的美食,國人看了也垂涎欲滴🧖🏻♂️,更不用說對中國飲食不那麽了解的外國人了。後來,有許多人按圖索驥,拜訪紀錄片中的美食餐廳或農家,但他們發現,這些美食現場的觀感🌳,無法與紀錄片中的圖像效果相媲美。這正體現了圖像的放大效應——現場的實物是很難有這種效應的。
不得不說,在跨國傳播方面,短視頻的傳播力,無論是速度還是範圍🧑🏼🎤,都是傳統媒體難以望其項背的💁🏻♀️。如何利用短視頻的上述特點,講好中國故事,是每個自媒體從業者或攝像愛好者的責任。需要強調的是,講好中國故事,不是講中國的“好故事”,而是“會講👨🦰、能講、以人們更能接受的方法講”中國的故事🫚🧋。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法學院教授)
原文鏈接:圖像的“放大作用”不可小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