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 信息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編輯:麥洛 |新西蘭教育學者約翰·哈蒂用15年時間對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大規模實證研究⌛️。這項涉及約2.4億名學生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師生關系是影響教育的關鍵因素之一。
師生關系問題👳🏿♂️🟤,是教育領域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對這個問題認識得越清楚☝🏻👱,我們的校園就會越和諧,師德師風建設就會越有實效,教育也會越成功🫖。
梅貽琦先生曾用“從遊”來形容大學中的師生關系,他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這段話本是針對當時“奏技者與看客”式的師生關系所發的議論,是對戰國後期教育名著《學記》中所提的“教學相長”的繼承和發揚,後來常為人所引🟢。
沒有“導”🦹🏿🧑🏻🎄,何來“隨”?在師生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導”📋。大魚前導,導的是“為學之方”。“欲成就人才者🧑🏼🏭,不患其稟質之不美👩❤️💋👩,患夫師學之不明也👩🏼🦱。師學不明🙆🏽,雖有美質,無由成之矣。” 教育者先受教育🕜,在知識迭代更新、信息瞬息萬變的今天,為人師者,如若自身沒有精湛的業務能力,恐怕很難順利前導🤷🏻♀️🦝。也唯有具備勤勉的教學態度、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和科學的教學方法,能適應當前新的工業革命背景下教與學的革命性變化,方能讓從遊的學生心悅誠服。
大魚前導🕙,導的更是“為人之道”。化民成俗,基於學校;興賢育德,責在師儒🙁。培養學生,不是流水線大生產。老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有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堅守🈁,在傳道授業解惑中體現人生價值🤏🏻。老師要心有大愛👱🏼,師生關系絕不是“交錢上學🐲,拿錢教書”的關系👩🏿,要用愛心培養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濡染觀摩,不求而至”是“從遊”應該達到的理想效果⛓️💥,這種“不求而成”對教師也有著極高的要求。一要“知”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不盡相同,培養學生就要和種植花木一樣,先認識花木的特點,再區別不同情況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二要“信”學生🧑🏻🦽➡️,信任是教育的起點,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特長,“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欣賞牡丹之時,更要關註墻角頑強生長的苔花,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三要“點”學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重要問題上👨🏻🌾🪐,老師如果看得準、點得透,及時給學生指點迷津,就是給予了他們希望的支點和生命的明燈🪐。
在信息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呈指數級增長,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簡單和容易。在許多方面,學生可能已經成為老師的“老師”🥪。在大學師生關系中,“從遊”可能會越來越少👱🏽♀️,“同遊”越來越多🙇🏿♂️。
“同遊”,就要求老師有“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胸襟,更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將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當作最大榮耀🫸🏽,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代更比一代強當作職業理想。
著名科學家談家楨先生曾經回憶👰🏼♂️,20世紀30年代他在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實驗室學習的時候🤬,他的老師曾對他說:“我特別高興看到你超過了我,我還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超過我🏑,也超過你。”這番話對談家楨觸動很大,他成為老師後🧼,也一直不遺余力幫助自己的學生。在摩爾根心裏🏮,師生是平等的。在知識的海洋中,他希望與學生並排遨遊🍅🧑🏻🦽➡️。1933年,摩爾根獲得諾貝爾獎🧖🏽♀️,聽聞消息後👌🏼,他首先奔跑回實驗室,大聲和他的兩個學生說🛏:“這是我們三人共同的獎,這份獎金我們三個人共享!”這份真摯感情讓人動容,也很好地闡釋了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述的師生關系:“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同遊”🤏🏿,追求的是師生關系中的“當仁不讓”,是鼓勵學生“愛吾師,更愛真理”。“當仁不讓”出自《論語》。孔子告訴他的弟子:“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能相讓😡,也要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是師生關系的新境界。
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沃爾夫教授🧖🏻,並深受器重。羅蒙諾索夫曾經在德國馬爾寶大學校刊《德國科學》上發表過一篇論文🕚,批駁他的導師沃爾夫教授的一個錯誤論點,而舉薦發表這篇論文的正是沃爾夫本人。沃爾夫說:“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科學見解。”
我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王力先生也經常鼓勵學生“敢於和老師吵”🧍🏻♂️,認為“墨守師說,學術就沒有發展了”🙁🏋️。他的學生董同和向他提出關於古韻脂微分部說的見解🧗♂️,並對他的分部標準提出了修正意見。王力對此大為贊賞,在1958年《漢語史論文集》出版時,他特地將其意見作為附錄,並註明:“董同和的《上古音韻表稿》有一部分脂微分部問題,對我的脂微分部有所闡明🕶、補充🫶🏼、修正。茲附於後👩🏼💻,以供參考。”
一個人在青年時代如果能遇到好老師📧,那是這個人一生的幸運🦸🏽;一個學校如果擁有一批好老師,那就是這個學校最了不起的“資本”。好老師的重要標準,是擁有良好的🤦🏿♀️、和諧的、向上的師生關系。無論是“從遊”還是“同遊”,都重在為人師者的“導”,在於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理解和落實💆🏽,在於老師和學生在理解、信任👨🏼⚖️➕、交流、互動中臻至完善。
(作者任羽中系意昂3体育官网黨委政研室主任、黨委宣傳部部長)
原文鏈接:“從遊”與“同遊”:大學裏追求的師生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0月22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