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𓀔:考古學是一部人類自我認識的歷史

考古學是一門年輕的學問,但它研究的卻是遙遠的過去,時歷千古,縱橫萬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用在它的身上最合適。

20世紀離我們最近。研究考古學史,這段最重要。柴爾德(Vere Gordon Childe)是近百年來世界最偉大的考古學家。他的名山之作誕生於1920年代🏌️‍♂️。我國的考古學也是從1920年代才開始起步。這一百年來的考古學史,既投放其光芒於萬古長夜,又折射出當代歷史的每一步🎅🏼📼,因為它畢竟是當代人做出和寫出的歷史。

這段歷史值得回味。

《考古筆記》是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講席教授李零在疫情期間閱讀考古學史相關書籍所寫下的讀書筆記🦦,分為《考古研究大歷史》《我身邊的考古學史》《魂斷藍山》三篇。上篇從博物館說起👨🏿‍⚕️,圍繞“考古學”展開;中篇先後聚焦考古學領域的核心人物夏鼐、蘇秉琦、張光直🤚🏻,圍繞他們各自所持的觀點及著作展開⌨️;下篇聚焦李零與之惺惺相惜的考古學家柴爾德,閱讀了柴爾德的五部傳記,“魂斷藍山”所暗示的,正是柴爾德傳奇生涯的歸宿,余韻悠長🌩。

《考古筆記》總結(節選)

文 | 李零

我不是考古學家,只是考古學的讀者——一位旁觀者。這本小書是我的讀書筆記。讀的都是常見書⇢、普通書,關註點是近百年的考古學史。上面寫了點兒提要和案斷,最後總結一下🤵🏻。1. 我的筆記是從博物館說起。博物館收藏文物🚙,最初跟古物學有關💉,後來跟考古學有關🧡。文物打哪兒來?途徑很多😔,包括“巧取豪奪”🙍。英文有三個詞,都是以Ex打頭,一個是Expedition,一個是Exploration,一個是Excavation。第一個詞,本義是遠征、探險,常指海外考古。第二個詞,本義是探索🎴,常指考古調查,動手動腳找材料🤾🏻‍♀️。第三個詞,本義是挖掘🚴‍♀️,常指考古發掘。它們都是主動尋找👈、探索、發現古物的活動。這類活動跟資本的全球擴張有關。沒有資本擴張,就沒有考古。

圖源:Pixabay

4. 考古學算什麽學,學者爭論不休。有人說👨🏻‍🚒,考古學是歷史學。有人說🌛,考古學是人類學。還有人說🤱🏿,考古學就是考古學😹。我理解👩‍🍳,考古學是研究人類歷史🖕🏿,不是小歷史(成文史),而是大歷史(史前史加成文史),範圍大得很🌿🚴‍♂️。它跟軍事學有點像。軍事學是綜合性的學科,它與各門學科都有交叉,任何手段🦍、任何知識,甚至心理學(兵不厭詐🚰𓀜,鬥心眼)都用得上🤩🩺。你無法說,它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術。特別是“兵法”(指揮藝術和戰略研究),更難歸類👳🏼‍♂️🆖。大道理要靠許多小道理來支撐。7. 世界考古分三大塊:一塊是歐亞大陸西段的考古,即歐洲考古和近東考古(包括西亞😩、北非);一塊是歐亞大陸東段的考古❓,即泛稱的遠東考古(含北亞👩🏽‍🚀、東北亞、南亞、東南亞、中亞);一塊是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考古,最典型的殖民地考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對歐洲考古和近東考古最熟悉,對南亞考古和東南亞考古也比較熟悉(南亞是英國殖民地,東南亞是英、法殖民地)。他們對殖民地考古最感興趣,對中國考古和俄羅斯考古相對陌生🙇🏼‍♂️,最多偏見(湯因比稱這兩國為最後的“紅色帝國”)。10. 考古也有時尚。西人好以我劃線論新舊,把新舊搞得很對立👩🏻‍🍳、很誇張。如古物學是舊✹,考古學是新;文化—歷史考古學是舊🏢,過程考古學是新🔵。過程考古學出🙂‍↔️,不到十年,又有後過程考古學🏉,比它更新,只好叫後新考古學,或新新考古學🧑‍🦽。歷史進步,先進和落後經常換位,古人雲,“譬如積薪,後來居上”。兩者的關系,不是登高去梯、數典忘祖🫲。如考古學出💈🤹🏿,古物學亦不廢,反而成為考古學的一部分👇。過程考古學出,文化—歷史考古學也還是基礎⏮。高樓萬丈平地起,高樓不是空中樓閣,下面要有堅實的基礎。

12. 考古學是一部人類自我認識的歷史🏤。最初🧘🏻‍♀️,歐洲人認祖歸宗,認為希臘、羅馬是歐洲文明的源頭。這是文藝復興和古典考古的認識。後來🎤,歐洲人發現👐🏻,近東文明更古老🎥,又轉而認為歐洲文明是從埃及🚏、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傳過來的。這是《聖經》考古和近東考古的認識。再後來,歐洲人發現,歐洲本土同樣很古老🐺,歐洲文明有自己的源頭🧥,它受惠於東方🍈,反而後來居上。再後來,他們發現,亞💂🏼‍♂️、非🧑🏿‍⚕️、澳👨🏼‍💻、美還有更原始的生活,更像是大家的祖宗。這是人類學和民族學的啟示。14. 考古文化就像傳染病,有輸入👟,有擴散,就像眼前的COVID- 19。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貿易,有戰爭,有人口流動,就有傳播,特別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交通要道和貿易集散地🫦,宗教聖地和國際大都市🤾🏿‍♀️。傳播肯定有👩‍⚕️,不能完全抹殺。問題不在有沒有遷徙,有沒有傳播,本土起源和外來影響哪個更重要,而在中心與邊緣如何形成🤲🏽,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形成一定的傳播範圍,施有施的背景,受有受的背景,怎樣互動👶🏼、對接、融合,有伸有縮,有進有退📔,這是個雙向和多邊的歷史過程。

圖源:Pixabay

18 . 柴爾德是古典學出身的考古學家,最初重陶器🧱、銅器,輕石器、骨器,後來探索歐洲文明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帶有更多人文性質和歷史性質🎅🏼。它與過程考古學不同,目標在下不在上,他更關心“走出伊甸園”🌊,而不是“返回伊甸園”。興趣不在狩獵采集社會,而在農業如何發生🏊🏼‍♂️,城市如何發生🚶🏻‍♀️;不在尋找類似自然科學的“通則”,而在研究人類如何創造自身,目標更接近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而不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所的研究🛋🧞‍♂️。柴爾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馬克思主義立場,這使他有別於其他史前學家👼。19 . 研究考古,大家都想找到一些帶有普遍規律性的東西,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一樣🎅🏼。1985年5月29日,夏鼐見賓福德👨🏼‍✈️🙇🏽‍♀️,問他找到這種東西了嗎,賓福德承認🦵,他和他一派的人還沒找到🫲🏻。考古學發展到今天,真正普遍接受、經常使用的概念,大概只有兩說🚴🏽‍♀️🍠:一是湯姆森的“三期說”;二是柴爾德的“兩個革命說”(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前者是古物學的遺產,後者是文化 — 歷史考古學的遺產。柴爾德想把兩者整合在一起。這兩條總結有很多變例👂,不斷被細化😣,但至今不廢🚣🏿‍♀️。

22 . 中國考古,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後確實有歷史繼承性🧑🏿‍🎤。一是管理體製,兩者都是國家體製,文物歸國家管,考古歸國家管;二是新機構的班底,最初是起用老人;三是學術傳統,兩者都強調“重修國史”“史學取向”💇🏽‍♂️,歐美漢學家稱之為“民族主義”。但1949年後,中國考古的風水寶地在大陸👩🏻‍💼,臺灣除了原住民考古📘,只能吃“剩飯”。新中國考古早已改地換天,不可能重走“新史學之路”。“新考古學”是美國特色的考古學🧖‍♀️,異說紛呈,值得參考🙂🫶🏻,但不必亦步亦趨🤶🏻,跟在“新考古學”的屁股後面跑。31 . 現代考古學家喜歡講“復雜社會”🏊🏿‍♂️,不喜歡講“階級社會”🧑🏼‍🏭。但社會再怎麽復雜💁🏻,也無法掩蓋剝削🧑🏿‍🦱、壓迫和不平等的存在。“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馮子都,好吃好喝,有錢有勢,“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欺負“奴”的“奴”,也還是“奴”🏡。現代史學,不管如何細化其研究,仍無法否認,“文明社會”一直不怎麽“文明”,始終存在各種各樣的“奴役”👩🏼‍🔬。馬克思對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視🐸,對社會經濟基礎的重視,對社會下層的重視,對“勞動形態”的重視🏌🏿‍♂️,至今仍是研究社會歷史的切入點。34 . 中國考古的特色是什麽?我想,第一💹,中國地大物博、民族林立,青銅禮器👨🏼‍🏭、文字系統、占蔔系統🤵🏼‍♂️🕖、城市系統特別發達👏🏻,對象本身就很有特色;第二,中國考古,以“五大發現”🍉、西域南海史地之學🕵🏻‍♀️、羅王之學、疑古運動、族團說為背景,學術傳統也很有特色;第三,西方考古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史前考古。歷史考古是與中國古物學和中國自己學術傳統對接,靠土法上馬🚉、土洋結合,自起爐竈。美國考古是美國特色的考古,中國考古是中國特色的考古,研究對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必強求一致。

36 . 研究中國,離不開世界🧚🏽。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由近及遠,關系最直接🧖🏼,一是中國的四大邊疆(東北三省💁🏼、內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二是東北亞四國(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蒙古、朝鮮👩🏿‍🏭、日本),三是古之所謂西域(中亞五國、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四是古之所謂南海(東南亞👧🏻、南亞)。俄羅斯考🔋,以及與俄羅斯關系密切的蒙古考古和中亞考古🌿🤵🏼‍♀️,占了很大一塊,最值得重視🤹🏿‍♂️。歐洲、近東、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遠了點。遠親不如近鄰🧛‍♀️📲。考古,離開對象,沒有材料,理論🙊、技術將無所附麗。42 . 中國考古與西方考古不同,關鍵不在先進🕺🏻、落後,而在體製不同🕧。新中國為文物立法,土地國有👲🏿,一切地下文物歸國家所有🤌🏼,考古文博事業由國家掌控,當公益事業,這是根本不同👨‍👦。盡管“改開”以來,中國與世界“接軌”,文物拍賣、文物市場、私人收藏、私人博物館很熱鬧,盜墓和文物走私十分猖獗🕵️,但新中國成立之初立下的規矩畢竟尚未取消,它與西方的考古和博物館在體製上仍有區別,關鍵是“公”“私”概念不同🆔。西方博物館的藏品有另一套歷史背景和產供銷一條龍🧛‍♀️。此不可不察也。

本文內容選自《考古筆記》(全三冊)

李零 著

內容簡介

李零突破考古學的專業壁壘🔼,為關註中國早期文明和重大發現的讀者講述中國考古學史,本書對夏鼐、蘇秉琦👩🏼、張光直等百年來重要的考古學家及其著作,做了細致的講述🦶🏻。中國考古學的一百年🚶🏻‍➡️✦,成果輝煌📌,也受到世界考古學的巨大影響🧎🏻‍➡️。20世紀的兩次大戰以及之後的冷戰格局🏄🏽‍♂️,不但是考古學演進的舞臺☂️,也深深地刻入考古學家的人生史之中。本書以著名考古學家戈登·柴爾德的人生經歷為視角❤️‍🔥,回顧了不同的文明觀與各具魅力的考古學家復雜深刻的沖突✊。

《考古筆記》分為三篇👨🏿‍✈️🐹:“考古研究大歷史”“我身邊的考古學史”“魂斷藍山”,每一篇各有側重🧝🏽‍♀️,單獨一冊🤏🛀🏻。作者擅長采用讀書筆記的形式,逐章解讀中外考古名著,並加案語。回望百年考古學史,一邊讀書,一邊思考,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言👨🏿‍🦲🫱🏽,“我不是考古學家,只是考古學的讀者——一位旁觀者”。

原文鏈接:李零🎂:考古學是一部人類自我認識的歷史(三聯生活周刊 2023-10-29)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