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信息來源: 中國青年雜誌
編輯🦵:悠然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文明🧑🏻🎓,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碼”何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有何獨特之處👱🏼♀️?如何理解“資本主義文明”🏛?“一帶一路”在何種意義上是對“絲綢之路”的傳承?自晚清“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來,怎樣理解今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何說,中華文明的DNA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
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韓毓海的新作《龍興:五千年的長征》(以下簡稱《龍興》)一書⚗️,正從製度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變遷的角度,為讀者勾勒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長征史”。其中,既有對貫穿整個傳統中國社會的“封建”與“郡縣”兩種基本治理製度的歷史回溯🤦🏻♂️,有基於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之性質的再考察,更有對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之確立👰🏼♀️、探索、改革與新時代的發展的再闡釋與深刻總結🛵,為讀者帶來無限啟迪與思考🤞🏻。值此《龍興》再版之際,《中國青年》記者采訪了韓毓海。
韓毓海,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學系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主要作品有《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龍興:五千年的長征》等。作品曾獲2018年“中國出版政府獎”👨🏻🎨,2014年和2018年“中國好書獎”,第八屆🧎➡️、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2018年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文學獎等。著作已被翻譯為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意大利語、荷蘭語🛡、尼泊爾語等多種語言。
只有遍歷了苦難和輝煌的文明♥︎,才能談得上偉大復興
《中國青年》🏇🏿:中華民族已走過了五千年歷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文明,而世界其他文明則是高度斷裂、基本上不連貫的👩🏽🎤。中華文明這種獨有的連續性,在多大程度上歸功於先輩們在歷史上創造的獨特治理體系和製度文化?如果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麽《龍興》從製度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變遷的角度重述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其當下性何在👩🏭?
韓毓海:先從當下說起👁🗨。我們的任務和使命🚴🏻♂️,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中華文明🐠、中華民族苦難輝煌的漫長奮鬥史中🧗🏻♀️🏊🏽♀️,汲取思想、智慧和力量,要求我們立足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立足中國人民的要求👩🏻🦱,解決當今中國與世界的問題,概括起來說,這就要深入探求、揭示我們長期發展、實現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和內生動力➔。
我們是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思考自己的問題,必須用自己的腳走自己的路。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國歷史的連續性,是由方塊字,是由不間斷的系統細密的歷史記載和史籍,是由考古的發現證明的🫙。這種連續性,放在人類發展史上,當然是唯一的🙆🏼♀️,對上述這種文字、史籍🪞👱🏻♀️、考古所昭示的連續性,我們當然是必須註意的,但是,我在《龍興》裏講的連續性,主要是講文明的連續性,在我看來,正是這種文明的價值追求,構成了我們長期發展,實現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的不竭源泉🌏。
說到文明的連續性👨💼,我們就必須追問🍷👨🦽➡️:在中華民族發展的不同時期,特別是面臨著巨大變局的時期,支持中華文明五千年一路走來🤜🏼,支持我們走向偉大復興的文明的內生動力👷🏽,究竟是什麽?
而這就是《龍興》要探求的東西,是這本書的主題與主線。
《龍興🌇:五千年的長征》
“復興”✯,首先是一個文明的範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證明:有輝煌必有苦難💁🏻♀️,有苦難未必就一定有輝煌🧑🏿🦰,但只有遍歷了苦難和輝煌的文明,才能談得上偉大復興。
這麽講是什麽意思呢?首先是要與那種直線進化的、目的論的、均質而空洞的時間範疇做出區別,而那樣一種時間範疇,是近代西方的一種歷史意識,體現了它們一種比較特殊→、比較簡單🍂,甚至比較短暫的歷史經驗。用這樣一種歷史意識來衡量、表述我們文明走過的路🧑🏼🎤,顯然是不行的。
我們必須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因為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是在處理其當時🧉、當地的問題過程中,特別是西方現代化的進程中形成的🦹🏼♀️,如果不加分析地直接采用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範疇、發展模式來說明中國道路、中國製度、中國文化🤵🏼♂️,無視中國的理論,這無法解決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發展變化的內生動力這個問題👝。
與這種近代西方的時間觀、歷史觀不同🐌,在《龍興》中♑️,我采用的是一些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自來就有的範疇🐰,例如,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是“時勢”🌠,這本書,就是結合時勢的變化來說明我們走過的道路🧓🏿,這可以說是《龍興》的內在邏輯。
像許多先賢一樣👨🏻💻,柳宗元在其《封建論》開篇,就講了“勢”,“時勢”不是一個空洞的👩🔬、直線向前的時間概念,因為它指向的是歷史變化背後的內在動力,是在歷史變化中不斷豐富🏺、不斷復興的價值追求——用我們祖宗的說法,那就是禮樂與製度,天理與初心🏌🏿♀️,小康和大同,郡縣與封建,是製度與治理👨🔬,也是你所說的🍝:先輩們在歷史上創造的製度和治理體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明的連續性𓀇🚺,是構成我們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這種歷史變化背後的動力🧗🏻♂️,這種價值追求🧑🏽💼,我們今天稱為“中國夢”。
“中國夢”,是指“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我們究竟怎樣深刻理解“中國夢”呢?靠當前西方的那種理解,靠追隨、攀比西方的那些指標,可以嗎?如果說有錢就是幸福,那今天發達國家的老百姓幸福嗎🧟♀️?如果他們很幸福🕷,恐怕就不會有當下美國人民因為弗洛伊德的事示威了。美國作為一個國家,恐怕也不能說不富強,如果國強必霸——這樣的所謂“富強”,真的很有意思嗎?西方世界🈴、美國人對他們的文明確實很自信,但對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則很輕視🧝🏿♀️。很少有了解的興趣,更不要說學習的熱望了——而這樣一種自我封閉的孤芳自賞,能叫文明自信嗎?
進一步說💇🏻♂️,一個在比較短暫的歷史發展過程裏🙆🏿♀️,很少吃過什麽虧、遭過什麽難的文明🙇🏼♂️,它能懂得什麽叫做“偉大復興”嗎?能夠知道什麽叫“家國一體”“天下情懷”嗎?
在當今世界🦹,“中國夢”深刻提出了對於什麽是文明、什麽是富強🧍🏻♂️、什麽是幸福的全新理解,這種理解💄,就是植根於中國大地、植根於我們五千年的文明的🤛🏼🕎。
“中國夢”創造性地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我認為,這種深刻性、創造性,怎麽估計也不過分。
有人把“中國夢”等同於“美國夢”,這當然是不行的。
中華文明是“以民為中心”的
《中國青年》:“殷周之變”廢棄巫鬼文化,確立封建宗法製;“周秦之變”廢分封🧓🏻、行郡縣,以法律官僚為核心的治理體系代替王公貴族治國理政。由此🙆🏻,“封建”與“郡縣”這兩種貫穿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治理製度得以奠定。如何理解顧炎武的總結——“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封建”與“郡縣”之分殊的關鍵在哪裏?
韓毓海:中華文明與世界上其他偉大文明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無論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東正教,都是“以神為中心”的,而我們是“以民為中心”的🚬。這個不同,是在周秦時期奠定的。以神為中心,那就必須有一個祭祀階層🤵♀️,而秦始皇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打倒了祭祀階層🚴♂️,代之以郡縣製官僚,廢棄巫鬼文化之後🈸👩❤️👩,從此只有一個人可以直接與上天溝通👨🏼🦱,這個人就是天子——即皇帝。
天子怎麽與天溝通呢💇🏽♀️🦡?“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與其說聽政就是聽天🤸♂️,不如說聽天啟就是“聽民聲”,聽政無非聽民。而“聽民”的一個很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郡縣製官僚去了解老百姓的情況✵,解決民生疾苦🧑🎨。
當然,中國很大⏳🚌,僅僅靠垂直的官僚組織,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於是🏄🏽,自古以來,特別是宋代以來🪓,針對官僚組織、官僚機構脫離基層🐌、脫離百姓的情況,一些儒家成員主張以服務於基層的老百姓的組織🚜,來彌補官僚製度的缺陷與不足,其重要的代表,例如南宋的葉適和朱熹,他們就是從這個角度,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兩個重要的命題:郡縣與封建🦸🏿♀️。
“封建”與“郡縣”之分殊的關鍵在哪裏?簡而言之,郡縣,解決的是集中的問題🧘🏿♀️,是通過一個郡縣製的治理體系🍹,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問題🦬;而宋以來,特別是朱熹講的“封建”🐗🦄,其重點,則是講基層老百姓的“小事”怎麽解決的問題。於是,就有了社倉、民兵、鄉校、父老這樣一些立足於基層的群眾性組織💂🏿♂️🕕,這樣一些中華文明的範疇。
“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這是顧炎武《郡縣論》的名言,講的是封建與郡縣的辯證關系🛑,也可以說⛩↪️,是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大致上是說,完全依靠基層的組織,不能解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問題;而僅僅靠官僚體系🐛,則很難應對基層百姓的小事。
我們黨高度重視基層,同時也高度重視組織建設,所謂“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既有民主,又有集中”,也是講這種辯證關系。
即使從上述這種最簡要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我們今天所說的“以人民為中心”,包括“群眾路線”,築牢基層——那是深深植根於中華文明的真諦、沃土之中的🚵。這些極為深刻的命題🚿,是西方的哲學社會科學所難以解釋的。
西方中心主義是一種封閉主義和孤立主義⛹🏽♂️,“一帶一路”是中華文明開放與包容精神的復興
《中國青年》:在您看來,張騫“鑿空”西域後©️,漢唐中國面向世界的視野就此形成👮🏼♀️,並隨即開拓和締造了絲綢之路這一“世界製度”,第一次為歐亞大陸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與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近500年的全球化進程和資本主義製度的全球擴張相比,我們在何種意義上,可以將漢唐絲綢之路稱為一種“世界製度”?這種歷史敘述,是否也是挑戰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史敘述、建立當代中國“世界”觀的一種嘗試?
韓毓海👬🏼:首先🥛,我們的文明從來就是講開放的,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們這個文明開放😢、包容精神的寫照😚。從歷史上看,是漢武帝時代的張騫西行,首先把中國與中亞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後,歷經時代變遷,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終於在蒙元時代形成。蒙元從交通🤽、貿易🧑🏽🔬、貨幣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製度,把中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這兩個偉大文明聯系在了一起。
絲綢之路世界製度的發展,經歷了曲折復雜的過程,其中🛸,伊斯蘭的興起,對絲綢之路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在《龍興》中簡要地論述過,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今天的世界依然非常重要🍟。
相對而言,西方文明並不總是開放的🧼。地中海文明並不是一個整體,從歷史上看,它曾經是開放的⛰,是擁抱和向往東方的🧏🏿,特別是——東羅馬帝國就是地中海文明擁抱東方的典範🚶🏻➡️,它實現了希臘—希伯來—基督教文明的融合,東羅馬帝國是面向東方的。但是🧔🏻,隨著奧斯曼勢力的崛起✊🏿,東西之間的沖突加劇了🫃🏽🧎🏻♂️,十字軍運動發生了,直至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滅亡👩🏻🦱,造成了絲綢之路製度發生了內部的危機,隨之而來的是,西方和地中海文明對於東方的態度😧,開始發生了轉變——西方由對東方的開放👩🏻🦽、向往,走向了恐懼,由恐懼走向敵視,隨後再由敵視走向蔑視。西方霸權主義的形成是近代的事,它背後就是西方日益走向封閉。現在的歐洲與美國🧎☞,與當年的東羅馬帝國比起來🧑🏽🦱,顯然要更為封閉狹隘。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是東羅馬帝國滅亡後,絲綢之路製度陷入危機乃至斷裂的產物。其中,西班牙的主要方向是繞開絲綢之路去殖民美洲,而葡萄牙的主要方向,則是混進絲綢之路製度🧔🏿♂️,努力去破壞它🪤、割裂它、拆解它🏌🏻。葡萄牙帶頭破壞絲綢之路製度,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眼裏🛒,它被視為破壞世界交往的海盜行為,與倭寇沒有區別🥺🗺,這說明🛷:西方殖民主義製度起初是附著在絲綢之路製度之上的。明代中期🧑🏻🚀,王陽明的時代🧎,中國儒將汪鋐在廣東海上大敗葡萄牙艦隊♠️,王陽明對葡萄牙人的炮很感興趣,他把佛朗機大炮用於平定寧王叛亂。
說到“歐洲中心主義”,這是一個比較成問題的概念。因為地中海文明從來就不是一個整體🫁,從歷史上看🤹🍷,歐洲從來是四分五裂,沒有一個中心,我們說到歐洲的時候,究竟是指希臘?是指基督教的羅馬帝國👨🦽➡️?是指希臘化的東羅馬帝國🦙🙍🏿♀️?是指斯拉夫東正教的俄羅斯🧛🏿?還是指封建巔峰時代的法蘭西?是指工業革命的英國?是指自命為歐洲中心的德意誌?我們怎麽處理希臘、羅馬與日耳曼之間的根本區別?
因此,我們說到西方中心主義的時候𓀏,其實是指一種封閉和孤立的姿態,是一種敵視其他文明的狂妄自大,西方世界這種態度的確立,是在近代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秩序確立之後。
有人說“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的復興🧘♂️,當然🚵🏼♂️,這是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精神的復興🕵🏻⤴️。說中華文明是封閉的👽🦿,而西方文明是開放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西方中心主義就是一種封閉主義和孤立主義✝️。明代中期之後,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勢力,只是希望通過一個零碎的殖民地體系🎟,來替代絲綢之路這個開放包容的世界製度。正是這個開放包容的製度的瓦解,造成了一個四分五裂的殖民主義的世界🛎,一個叢林法則支配的世界。
投資要面向生產與民生
《中國青年》🕴🏼✮:《龍興》一書著重論述了明隆慶元年的“錢糧改銀”政策🤥,視之為“亙古未有之大變局”🧑🧒🧒;在《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中,您也提出研究中國歷史🙇🏿♂️,上要看貨幣財政🧑🏻✈️,下要看基層組織,同時要觀世界大勢🌛。您為何如此強調貨幣政策對於國運的影響🖕🏿?
韓毓海:這是一個非常復雜而且極為重要的問題,我嘗試簡單回答。
首先🐇,關於白銀流動對於16世紀以來世界結構形成的作用,今天的學者一般認為是由貢德·弗蘭克的《白銀資本》一書所倡導的,但這是錯誤的。實際上,從西方的角度看,馬克思很早就指出過這個問題,而正如《龍興》和《五百年來誰著史》所指出的,早在西方學者之前,起碼是顧炎武的《錢糧論》和魏源的《軍儲篇》🎳,都已經非常清晰地論述過這些問題。然而↖️,根本的區別在於,西方學者強調的是:白銀流動對於中國和世界的影響;而無論顧炎武還是魏源,他們都認為“錢糧改銀”主要是中國自主的選擇♨️,正是中國的這種選擇🦤,改變了中國與世界,即不是白銀改變了中國,而是中國選擇“錢糧改銀”。這一選擇,改變了中國與世界。
究竟是中國改變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中國⛏?中國變化的根據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這是觀察問題的不同視角。《龍興》側重的是前者而不是後者🙋🏽。
其次,我的觀點是對顧炎武和魏源的繼承。顧炎武的觀點是從郡縣與封建的比較出發的,他指出:錢糧改銀有利於加強郡縣製,即加強國家稅收;但是以銀為幣,卻不利於小民,不利於基層勞動者和生產者👩🏿🏭。
再次,魏源最早也最深刻地討論了“白銀資本”問題🧑🏽🎤,他指出,當白銀成為“資本”之後,關鍵在於資本的投資導向——西方的投資導向是武力👳🏼,而中國的投資導向則是商業😄。在魏源看來,這兩種投資導向都是有問題的🪜,因為都沒有使投資面向生產與民生。
因此,問題不在於白銀的世界流動,也不在於白銀資本化🧑🧒🧒,而在於資本和投資的對象是什麽?搞清楚這個問題才是關鍵🤹🏽♂️。魏源認為,資本的投資導向應該是生產和民生👰🏼,而不應是武力和商業——我想,如果當年馬克思讀過魏源的著作,他一定會擊節贊嘆。
當然🕵🏻♂️,在魏源所處的時代,他深刻地意識到😾🤱🏻,面對西方列強所主導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體系,中國必須首先集中資本投資於國防,只有建立起現代國防🕵🏻♂️,才能使資本向著生產與民生投資🌗,從而擺脫西方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體系👨。
因此,我們看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走過的路🪔,就可以看到我們先賢思想的連續性,看到我們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
毛主席在延安的時候說過,我們有一種洋八股📨,即認為什麽答案都是外國人告訴我們的,言必稱希臘♔👮♂️,對於我們的祖宗🤵🏽♀️,則是完全忘記了👎🏽。我們做學問,要對得起自己的祖宗,要對我們自己的東西有自覺💥、有自信。
經世濟民,王道與富強
《中國青年》🦡: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中對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作出這樣的總結:“19世紀的社會歷史是一個雙重運動的結果:市場組織在真實商品方面的擴張伴隨著它在虛擬商品(土地、勞動力、貨幣)方面受到的限製,在自發調節的市場體系所固有的威脅面前,社會奮起保護自己——這就是這個時代歷史的綜合性特征👇🏼。”這實際上闡明了社會主義運動的性質,即社會對於資本主義野蠻擴張進行的反抗和自我保護。為何說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一定要建立在土地公有製的基礎之上💇♂️?
韓毓海🦗:卡爾·波蘭尼的問題🔕,可以用馬克思的一句話來概括👠,所謂資本主義的“大轉型”,可以表述為💅🏻:此前⚅,生產的目的是人,而今,人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
馬克思和波蘭尼都認真思考過“經濟”這個詞🤑,思考過這個詞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的演變。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製度,就建立在對於“經濟”的極為特殊的理解之上,它表現為對於“物”的偏執的追求🏌🏽♂️,以至於完全無視了人和人的社會生活🏨,這就是所謂“拜物教”的理論。波蘭尼關於“大轉型”的理論,延續了馬克思的思考🧈。
在我們的文明裏,“經濟”這個範疇🧜♀️,與西方近代以來與資本主義“轉變”相聯系著的那個“經濟”👕,意思完全不同🍂。簡而言之,我們所謂的“經濟”,是指“經世濟民”,“六經皆史”⚆,這裏的所謂“經”🔨🎣,也是指“經世濟民”🤹🏽♀️,這就是主張:一方面,不能離開人民的生活♑️,去偏執地追求物質和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離開了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所謂談“經”就是空談,經典也就落不到實處。
於是,在中華文明裏,“心與物”是聯系著的💂🏼♀️,意思就是經濟不能離開民生,完全孤立於社會之外的獨立的經濟領域,在我們這樣的文明裏面💂🏼♀️🎭,是不可能發生的👷🏿👋🏼。於是,圍繞著這種“經世濟民”意義上的“經濟”學說🍙,中華文明中派生出“心與物”“天理與時勢”“郡縣與封建”“製度與治理”——最終就是“王道與富強”之間的辯證關系🍎。
我們今天講——要立足中國的實踐,建立中國的經濟學,這首先就要註意:中華文明裏♠️,“經濟”這個範疇🤽🏽,與近代西方與資本主義製度相聯系的那個“經濟”範疇,完全不同。
《龍興》是從中國的“經濟”範疇出發🕰,討論了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與變法,比如王安石說:“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這就是說,所謂“經學”就是經濟之學,一切製度的實質💿,不過是為了經世濟民,至於治理體系,則必須因時勢而變化💳🧑🏽⚕️,因此,一切改革,改的都是治理體系,而目的就是回到製度的本意——經世濟民。故後世對於經學🙏🏽,只可以法其意,不可拘泥於跡。
從這裏🌂,也派生出“王道與富強”的命題,中華文明不是不願⛹🏿、不能追求富強🎲💁🏼♂️,而是不能接受那種把千百萬人拋入苦海的現代化發展。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富強⏩,而且是共同富裕,這就是要把“富強”〰️,建立在“王道”的基礎上🚹。
我在《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這本書的序言裏,就是從“王道與富強”這個中華文明的命題出發,從中華文明復興的內在動力出發💹🌅,去切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把馬克思主義學說納入中華文明的視野裏,使其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這可以說是我這些年一系列工作的主要指向。
至於土地問題,馬克思關於亞細亞所有製形式的理論,集中討論的就是土地製度問題,但他當時主要依據的是印度的資料,馬克思沒有完整的研究中國問題的系統著作。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就是西方的資本主義製度,而中國並不是西方那樣的資本主義製度🚶♂️,因此,如何用這樣的學說去研究中國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進入中國伊始🤵♀️,先驅者們就認真思考💡、面對的問題。
我們黨是從基層📇、從中國農村起家的。土地問題,這是我們黨所抓住的中國的根本問題,在這方面🙇🏼💎,毛主席的思想與探索,當然是最有開創性的。這裏的根本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避免中國農村的兩極分化,二是如何將小農經濟和小生產推進到現代社會再生產。在這兩方面★,馬克思的學說,給我們創造性地解決中國問題,提供了武器與啟迪。
從中國歷史和國情來看🚴♂️,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農業高度依賴灌溉的國家🧞♀️🙂↔️,實行土地的公有製,既可以保證大家吃飯問題,也可以克服農村兩極分化💆🏽♀️💒,同時⚠,也是將小生產推進到現代農業再生產之中去的必由之路☝🏻🦹🏽。當然🪀,在土地公有製的基礎上,我們實行城市土地國有製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在集體所有製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區分了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權。而上述這些探索,都不是基於馬克思的既有結論,實際上👨👨👧👧🙍🏼,這些探索,只有在我們文明發展與復興的視野裏🫸🏿,特別是在“郡縣”與“封建”、製度與治理、中央與地方、上層與基層的辯證關系的框架裏才能得到理解。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中國青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國際關系變化和中國發展道路的角度🔶,該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韓毓海:正如“中國夢”一樣🫎,“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論斷👨⚕️,是對當今世界🐗🧶、對我們的歷史方位🧑🏽🚀,做出的最為深刻🧗🏻♂️、最有創造性的概括👩🏿✈️。
面對變局,我們應該怎麽辦👨🏽⚕️?我先把結論放在這裏——那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堅定道路🐦🥨、理論🅰️、製度和文化自信。
為什麽這麽講💟?只要看看我們的歷史,看看世界的變遷💋,看看我們走過的路,就知道了。
鴉片戰爭,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在哪裏🤽🏿♂️?在當時的一班人看來,中國的世界觀、價值觀☃️、製度治理,都失敗了👱,只有走西方人的路🦆,接受西方的價值觀、世界觀,采用西方的製度🌊,才是出路。這種變,可謂是“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當然也是大變局,變在哪裏👇🏿?西方的各種道理、道路,我們基本上都嘗試了,但卻走不通,而結論就是——走俄國人的路👊🏽🙋🏽。這種變👡,同樣還是“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今天之大變局,如果往實質上講👳🏽♂️🪼,那就是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製度治理,都陷入了空前的危機——我把話說白了吧,這次破產的👨🏿🎓🧗🏿,乃是對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製度治理體系的迷信,而這次要立的,就是對中國道路、中國製度、中國理論、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在我看來▶️,這同樣還是有破有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對於這一破一立🌨,許多人或許還沒有完全的意識🧑🏿🎨,頭腦還不是充分的清醒,對西方的迷信,對資本主義道路的迷信,在一些人那裏,還是會繼續存在的。自信的真正確立,也需要有一個過程,但是,我相信,隨著變局的深入,大家會日益清醒起來的🧘🏻。
我們黨誕生就要一百年了👆🏿。一百年來的苦難輝煌💪🏽👨🎓,一百年來的犧牲奮鬥告訴我們🚦:面對滄桑巨變,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民族能夠勇立時代和歷史的潮頭,能夠與時俱進👨🏻🦯,能夠不斷學習我們過去不會的東西,特別是,我們能夠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武裝,這就是因為我們的文明具有開放、包容的性格。
同時🪚,我們的奮鬥更告訴我們🦹🏽♂️:世界上一切好的東西,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只有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沃土,只有植根於中國大地,只有與中國人民的創造性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只有回應中國人民的要求,真正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才能保持生機與活力🤽🏿♂️。
一百年的奮鬥犧牲,一百年的苦難輝煌,更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支持我們團結奮鬥、不懈求索,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支持我們的事業生生不息、不斷興旺發達的根本力量🌭,歸根到底,就在中國人民之中,就在中華文明之中🧑🤝🧑。
試想,如果沒有我們自古以來的尊王攘夷“大一統”的文明指向,怎麽會有近代以來救亡圖存🤷🏻♂️、團結禦侮的民族精神🪼?
如果沒有我們自來就有的對於基層民生和土地問題的重視,怎麽會有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怎麽會有我們的聯產承包,怎麽會有我們的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
如果沒有中華文明自來就有的對於生產的重視,隨之而生的對於商業的節製,怎麽會有我們農業的現代化和中國的工業化?
要知道:官員不能經商🔀,經商就不能做官——這是秦始皇就立下的規矩👇🏿,世界上哪個文明有這樣的規矩?因此,近代以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大革命💇🏼,難道不是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髓嗎?
我們的革命是如此🪪,改革開放是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總起來說⚓️,我們偉大復興的根本動力在內部👩🏻🦽➡️🧑🏿🏫,不在外部。
我們今天談了這麽多🤙🏽,一些具體的、知識性的問題比較復雜,一般的讀者也不必在意其中的知識細節🫣。最終,我想通過這次訪談說明這樣的道理: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所謂基因🤾🏻♀️,是說我們文明的DNA,乃是我們實現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
通過這本書,我最大的希望是——今天,廣大中國青年一定要深刻理解這些基本論斷:
站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4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
【作者:韓毓海;記者:徐吉鵬。】
原文鏈接🚴🏽:專訪韓毓海✯🙆🏽:探尋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