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如何高質量發展🥪🕐? 且聽民盟組委員如何說

教育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每年全國兩會上,教育問題總是政協委員們建言獻策的焦點。而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於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以來,“雙減”政策的落地再次引發人們對如何辦好基礎教育的深入思考,今年就有多位民盟組政協委員針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請與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聲音🚶。

進一步提升鄉村中小學數學教育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鄉村地區義務教育中,數學等主科的教學水平相對較低🚭🍳,教育成效不容樂觀👷🏽‍♀️。鄉村孩子們在數學成績上表現不佳,導致城鄉教育質量差距拉大🧔‍♀️。很多鄉村中小學師資水平不盡如人意😞,開展高質量的數學教學力不從心👰‍♂️⬆️。鄉村教師缺乏接觸優秀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範例的途徑和機會,很多學生對數學課也缺乏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精神。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建議——

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促使鄉村中小學數學教育得到更加全面、高效的提升🚵🏽‍♀️。

進一步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充實鄉村數學教師隊伍。通過工資待遇、身份地位的顯著提升😟,讓數學教師專心投入工作。另外🚷,繼續以減免學費、專崗培養等方式資助更多符合資質條件的學生進入師範院校等高校就讀🙏🏽,鼓勵其畢業後回到鄉村教書育人。

因地製宜為鄉村地區數學教育設計特色輔導資料或課程。結合鄉村學生的知識結構、日常生活等實際情況,可以地級市甚至省為統籌單位,由數學教育專家、鄉村優秀數學教師代表組成課程設計小組,設計符合鄉村學生認知特點、易於鄉村學生理解的輔導資料或輔導課程。

充分利用在線教學方式👂🏿,加快優質數學教育資源的共享📫。進一步加強線上數學教學內容建設🆗,增加鄉村教師🔣、鄉村學生傾聽一流數學家🧔🏻、名校名師講學的機會🕵🏼‍♂️,啟發鄉村老師的教學靈感和智慧👨‍🦲,鼓舞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改善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為鄉村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培訓機會。以縣為單位🫄🏼,建立鄉村或城鄉數學教學方法探討交流機製,為下一步的數學教學做好準備。按照科學合理的時間周期開展鄉村地區中小學數學老師崗位培訓並算入工作量,將師資培訓作為一項提升教師素質的常規工作來抓🌔。

深化基礎教育學製改革,提升職業教育層次

我國現行基礎教育學製為“六三三”製,與之相伴的是中考“五五開”普職分流政策,該學製及政策的施行有其歷史原因。隨著教育進入“後普及”時代,社會對勞動人才質量和數量的要求遠超當年🧛🏼,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口社會結構、勞動人才需求對我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現行基礎教育學製和普職分流政策帶來的新老問題日益凸顯。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阮詩瑋建議——

深化基礎教育學製改革、提升職業教育層次⛹🏽‍♀️,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育新時代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建立“長貫通🍈、緩分流”的基礎教育學製🏌🏼‍♂️。將“六三三”十二年製改為“五二三”十年製,並將義務教育由九年製改為十年製。取消中考普職分流,形成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貫通辦學體製。取消超級中學、示範性中學等建設項目🐭,鼓勵集團辦學等基於多所學校水平整體提升的辦學實踐探索,實現十年義務教育全民覆蓋和優質均衡發展⛲️。

形成“縱銜接、橫暢通”的普職融通機製。取消中考普職分流後,僅保留少數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中職學校,其余具備條件的升格為高職👳‍♀️,不具備條件的並入現有普高,或改辦為以技職性課程為特色的綜合高中。保留下來的中職學校可采用“中高本”一體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建立中職教育與普高教育學生互轉機製,以及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高等教育學分互認📛、學歷轉認機製🪃🏇🏼。

構建“強基礎、重創新”的課程內容體系。調整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結構,將數理化等學科部分艱深內容上移至高等教育階段🧑🏽‍🎤,同時適當壓縮外語等學科課時,騰出來的學時用於增加哲學、邏輯學、信息技術等課程內容,並將通識性的中等職業教育內容融入義務教育各學段,為將來推行更註重學科交叉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高等教育打好基礎。

探索“廣開展🙋🏻‍♀️、高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淡化高等教育階段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別,鼓勵各類高校廣泛開設面向社會需求、對接就業的職業技能型專業。有效解決缺少頂尖職業院校、高層次人才缺乏接受高水平職業技能教育途徑♎️🐝、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同時更好地滿足在職人員提升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的需求⛓️‍💥。

貫徹落實教育“雙減”政策

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實施後↪️,許多地方落實並不到位💪🏿💅🏻,教育短視化、功利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具體表現在:一是作業負擔仍然較重,作業管理不夠完善♻️;二是校外培訓超前超標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控製🪂,培訓項目收費偏高,“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

華北理工大學校長張福成建議——

校內校外雙向發力,保證“雙減”政策落到實處💇‍♂️。

校內加上去

全國多地正通過購買服務🫰、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等方式籌措經費👨🏽‍🚒,保障課後服務的開展,但也面臨師資🤷🏿‍♀️、資金👩🏼、管理等方面的現實挑戰👨🏽‍💼。建議:一是由教育部門決策,統一延長在校時間,將課後服務正式納入學校日常教學管理,並把課後服務時間納入教師正常工作量📥👩🏻‍🦽‍➡️,增加編製🏕,提高教師待遇🔨。二是“五育”並舉豐富課後服務內容,特別是加強國防教育和職業啟蒙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特色化、差異化服務。三是整合少年宮、科技館、美術館、業余體校等社會教育資源,建立公益性校外教育體系🫒。

校外減下來

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根基有二🧃:一是教育評價標準單一;二是校際發展不均衡,客觀上使家長和學生產生對“好”學校的需求👇🏽🧖🏼‍♀️,而當下分數依然是進入“好”學校的“硬通貨”。建議💁🏿:第一🧑🏿‍🦱,優化教育運行體系,改進評價標準,實現學校間的均衡,減少家長和學生對“提分”的需求♠︎。治理校外培訓亂象👍🏻,加大對“一對一”“住家教師”等變相補課行為的查處力度,使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常態化🪱。第二,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大力推進教育均衡🧝🪠,切實提高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尤其要保障教師的教學自主權。第三👨🏿‍🔧,要引導教育培訓向服務學生多樣性學習方向發展,不再進行針對義務教育課程內容的強化培訓🟥。

推動美育與體育協調化共同發展

教育是國之大計,我們在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同時,推動美育與體育的協調化共同發展也是重要一環📐。近年來🧝🏻‍♀️,全國各個學校積極落實美育和體育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不足。美育與體育對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健全起著相輔相成的重要作用,也關系著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建議——

推動新時代學校美育與體育協調化共同發展。

統籌社會資源🧙🏻‍♀️,改善辦學條件。一些學校的美育與體育建設面臨著師資短缺、教學場地及器材不足的問題👨🏿‍🚀🧝🏽‍♀️,對此,應當統籌社會資源,聘請校外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專業輔導和啟蒙教育。還可利用高校資源積極推動中小學美育、體育教師培訓工作,推進博物館♗、美術館與中小學的聯動機製,支持藝術🤵🏿‍♀️、體育專業大學生支教計劃,合理返聘退休美術🦹‍♂️、體育教師👨🏽‍🚀。

提升學校優勢,優化課程開發👰🏻‍♂️。取消中小學生的各種藝術類等級考試,在學校開齊開足美育♒️、體育課程。大力鼓勵各個學校根據自身辦學優勢🚡🫃🏽,將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藝術、體育活動編入課程。製定不同年級的培養計劃👩‍🚒,豐富課程內容,拓寬課程領域,有機增加課時。

在美育中融入體育精神,在體育中貫穿美育思想。美育與體育的協調化共同發展至關重要。在中小學美育課程設置中充分融入體育類藝術作品的內容🏌🏼,使學生對於身體美、運動美有更為藝術化的理解和領悟。在體育教學指導中🧑🏻‍🌾,向學生傳授與運動美相關的知識,引領他們在運動中發現美好、享受樂趣🛥。

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護是一項專業性強、涉及面廣👩🏻‍🍼、時間線長的民生工程。目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尤為顯著🧑‍🦲,成為社會和一些家庭的“軟肋”。部分人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認識存在偏差🧝🏿‍♂️;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缺少資金支持和相應政策機製,專業人才匱乏🧙🏽;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發展不平衡👨‍✈️,對接機製差。

民盟內蒙古區委主委董恒宇建議——

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保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把“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新理念落實到心理健康領域。結合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進一步明確教育部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政法委💃🏽、宣傳部門、科協等相關單位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日常監管、服務、評估、反饋等方面的職責,確保及時有效的多部門聯動。

有計劃地建設學校🚷、社會、醫療機構三支心理健康服務隊伍,使三者互相促進🖕🏿。在職稱評定、評優等方面對心理健康教師給予更多關註🎵;實行中小學教工全員培訓,加強實操培訓。加強社會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建設,每個縣區至少成立一家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含醫院);建立和完善購買社會服務製度😪,彌補學校人才方面的不足。

更新觀念,持續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新方法。一是落實“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理念,中小學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檔案建設🏄🏿‍♂️。三是在確保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做好重點人群在班際💝、校際的交接🥣🏌🏿‍♀️,積極推進學校和醫療機構之間的轉介和後續督導🚶‍♂️。

將中學地理學科更名為“地球科學”

中學的學科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而且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自然觀、地球觀。當前中學地理學科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學科名稱與教學內容不匹配💇🏿‍♀️。中學地理學科教學內容不僅涉及傳統地理學,也涉及地質學🙎‍♀️、生態學、氣候學等諸多理科一級學科👎🏽,表現出“地球科學”的綜合性特點。二是與高等教育學科設置不匹配。在中學教育及大眾意識中,地理學科被認為是文科,這與高等教育地球科學相關院系招生更偏向理科和工科相沖突🏆。同時,中學地理學科與高等教育地球科學學科的名稱也不匹配。地球科學是認識地球系統、樹立正確科學觀的基礎,在高等專業教育和多學科的通識教育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球科學人才培養須進一步與中學地理學科教學相聯系。

意昂3体育官网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魯安懷建議——

將中學地理學科更名為“地球科學”。

在不對中學地理學科教材內容和教師隊伍作出較大調整的前提下🕵🏼‍♂️🗳,將中學地理學科更名為“地球科學”,能夠緩解當前該學科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嚴重脫節的問題,同時有利於我國公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原文鏈接:基礎教育如何高質量發展? 且聽民盟組委員如何說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