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 信息來源: 人民論壇網
編輯😵:青苗 | 責編:山石【摘要】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合作還是對立,是開放還是封閉,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要考驗。“四大赤字”從根本上道出了世界亂象的“病根”。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推動“全球減赤”,展示了破解全球赤字的中國視角和經驗實踐。中國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人類妥善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關鍵詞】和平赤字 發展赤字 安全赤字 治理赤字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下𓀜,全球赤字問題加劇,主要表現為全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戰正影響著世界和平發展。
全球赤字的不斷加劇與主要矛盾
全球赤字主要是指全球性問題的產生與應對的差值拉大,即各類全球性問題發生發展的速度超過相應的治理能力的增長速度。
和平赤字加劇🧑🎓,主要體現為局部戰爭難以控製。2023年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出《新和平綱領》🤼,強調世界正面臨一系列威脅🥷🏿🐁,包括武裝沖突性質不斷變化、武裝沖突範圍以外的暴力持續、新技術有被武器化的危險等。近25年來,全球達到局部戰爭規模的沖突就有17起📘。
發展赤字加劇𓀘,主要體現為全球發展動能不足。全球經濟疫後復蘇乏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欠發達國家更是面臨債務危機等重大挑戰👩🏿🦱。①在此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資源共享、生產分工、利益分配、數字轉型、能源轉型、國際發展等方面的矛盾不斷激化👩🏿。
安全赤字加劇,主要表現為應對安全挑戰的能力不足🙋🏽。大國間實力消長加劇結構性矛盾;各種安全風險的溢出效應與跨國界擴散👷♂️,形成事實上的全球風險社會。
治理赤字加劇🧑🏻🔧💃,主要表現為全球治理機製的供應不足🙎🏻♂️。聯合國等既有機製乃至一些新興機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全球治理問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變得“更加遙不可及”②;面對網絡安全、氣候變化、醫藥生物🚣🏽♀️、國際移民、人工智能等新興問題時更是應對乏力;尤其是在面對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問題時,更是捉襟見肘🙎🏼♀️🙅🏼、無力應對。
全球赤字積重難返與既有全球治理體系失速失效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全球赤字的快速滋長與全球治理滯後性之間的矛盾⏫。全球治理的積累是個漫長過程🌳,往往滯後於全球赤字的累加速度。尤其是以現有的全球治理機製來應對全球新型安全威脅明顯準備不足,比如應對數據安全與病毒防控問題的認知空白和能力恐慌。二是全球赤字的無邊界性與全球治理的集體困境之間的矛盾。全球赤字具有跨國性、在地化、疊加傳導等特征,而全球治理卻存在明顯的集體行動困境🌝🥊,很難達成齊心協力的綜合治理。比如👃🏻,大國之間信任缺失🕵🏿♂️、大小國之間不平等加劇🫶🏿,尤其是霸權主義🧑🏻🏫、冷戰思維、集團化和“小圈子”思維等嚴重製約全球治理製度有效性的發揮💡。三是全球赤字的混雜性與全球治理能力欠缺之間的矛盾。各種赤字混雜在一起,形成一個復雜的系統,但目前的全球治理體系往往只能應對某一類赤字,很難做到綜合治理🏕。
全球赤字帶來的惡性循環不容忽視。全球赤字加劇必然導致國際環境和全球秩序的惡化,這涉及全球赤字影響程度、影響後果等一系列問題。全球赤字加劇的負面影響復雜而深刻🔔,普遍共識是在此背景下沒有贏家🫵🏿。每個行為體,包括個人👮🏻♀️、家庭👩🏼🚒、企業👨🏻🎓、政府♦︎、國家🏊🏼♀️、國際組織🫕、社會組織等,均是受害者,區別是相對受害程度和方式不同。從國家層面看,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受害程度更深🧑🏽✈️。比如🧎🏻♀️🥵,疫情雖然加劇了美歐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困難🔭,但對於欠發達國家的傷害更加劇烈,加劇這些國家的發展鴻溝🦏、性別鴻溝、數字鴻溝等🛀,加劇世界發展的不平衡。③
更值得註意的是全球赤字加劇與發達國家戰略取向的惡性循環問題。發達國家作為全球治理的主要承擔方🦠,在面對全球赤字挑戰時,往往會將公心讓位於私利,更傾向於實施自利驅動的國家戰略🏃➡️,不願意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發揮對全球治理變革的引領作用。如美國通過大幅增發貨幣攫取不發達國家財富,危及後者經濟安全♠️。而且,發達國家甚至阻礙和防範新興國家發揮全球治理作用🐱。
如果全球赤字肆意滋長而得不到有效控製,則可能導致失控的局面🧑🏿🔬🕵️。因此🐠🤍,防止全球赤字失控是全球治理的治理方向、當務之急和長期任務🧑🏼🍼。比如,針對美國對華遏製👨⚕️,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時強調:“中美兩國是兩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輪,我們要把穩舵,使中美兩艘巨輪迎著風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習近平主席在2023年11月訪美並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時再次強調🎳:“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變對方是不切實際的,沖突對抗的後果是誰都不能承受的。大國競爭解決不了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反觀2022年2月爆發的烏克蘭危機,截至目前仍未緩和,並呈現集團對抗趨勢😿👨🍳。除軍事領域外👧🏽,能源、糧食、債務等領域也呈現“泛武器化”對抗之勢,甚至不排除核擴散風險😐。與此同時,烏克蘭危機嚴重破壞了全球治理機製🫖,導致能源🧑🏻⚕️、糧食🧑🏿🦳、難民等問題👽🧑🏿🏭,造成全球性危機,而且在技術變革背景下,網絡襲擊👇🏽☣️、無人機襲擊的數量成倍增加🅾️。
全球公共產品之困
供需失衡⛓️💥。全球公共產品🥼,如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疫病控製、安全保障等,由於其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通常不受市場機製有效供應🦠,需由國家間合作提供🔳。比如,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追求經濟發展,其對發達國家的公共產品需求極大。但由於西方強權日漸式微,而發達國家出於成本收益分析和戰略考量,可能不願意或無法完全滿足這些需求,造成其提供全球治理公共產品的整體意願和能力下降。未來,全球公共產品供求關系的趨勢大致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非良性的發展趨勢,全球公共產品短缺進入螺旋式下降的狀態🌐,這將進一步放大全球赤字。另一種是良性的發展趨勢,全球公共產品短缺能得到及時補充,進而緩解甚至暫停公共產品供應螺旋式下降趨勢,這將有助於緩解全球赤字失控⚧。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非良性的發展趨勢將是主流。
分配錯位。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不僅要考慮數量🏜,還要考慮其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目前👨🌾,全球公共產品的分配錯位問題比較嚴重。一方面,在一些成本高於利益的領域供不應求。例如,在為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提供發展融資和基礎設施等領域,仍存在公共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另一方面,在一些戰略利益較高的領域則供應過剩😇🙅🏻♀️。一些國家更願意在全球與區域秩序、領導力等領域提供公共產品,造成供大於求。國家間為了自身利益✊🏼,可能通過提供公共產品來增強其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但這種戰略性供給並不總是與全球需求一致,導致公共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錯配。例如,不同國家推出區域聯通項目,這些項目雖然各有其優勢,但缺乏國際間的協調與整合,容易造成資源的分散與浪費🛜。這說明,當國家基於自身利益或地緣戰略考量而非全球利益來提供公共產品時,即使在某些領域有過剩的供應,也難以滿足全球層面的需求。
承載力弱🤸。在全球治理實踐中,可借鑒環境科學的“生態承載力”概念,來衡量國際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所能承載的赤字的負荷量🏇🏼,並據此估算相應的公共產品需求量。④全球公共產品能夠提供的全球赤字承載力的高低大致取決於三個要素↖️:一是可調動的治理資源,如人力、財富、信息和經驗資源🩰;二是治理機製的製度化程度,包括相關領域治理機製的成熟度🚵🏽♀️、可操作性和響應能力🙆🏿;三是治理共識,即國際社會中的共情能力、責任認知、參與意願和長期信念👀。全球公共產品的有效供應和合理分配是維持全球治理承載力的關鍵,需要全球合作和協調😣。但在該方面,全球公共知識產品的提供面臨以下挑戰📔:各類赤字相互聯動👨🏼🏭,單一領域的赤字治理對總體承載力的邊際提升效果小於綜合治理的邊際影響;若全球公共產品未能及時填補,將壓縮承載力的冗余空間👉🦶🏽,甚至損害到國際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若幹“脆弱地帶”和“治理黑洞”將消耗絕大多數全球公共知識產品的供給。
覆蓋率低。目前全球公共產品的覆蓋率極不均衡。例如🖐,一些國家醫療系統脆弱、防疫信息知識共享難、衛生應急反應能力不足等問題🛅,凸顯出全球衛生公共產品覆蓋率不足。因此🧖🏻♂️,增強全球公共產品的覆蓋率,尤其是增強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關鍵領域的覆蓋率極為重要。這需要全球範圍內政府💁🏽♂️、國際組織🍨、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廣泛合作🤷♂️,依托公平的資源分配機製🕯、有效的援助策略和有力的多邊合作框架♠︎,以確保所有國家和地區能夠平等地享受到公共產品帶來的益處。在此過程中,負責任大國的引領作用不可或缺,應在推動全球公共產品供應方面樹立標桿👨🏻🔧,構建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全球公共產品供應體系,並以此帶動全球治理結構的改進和國際秩序的穩定。比如🚚,通過提升貿易效率📆🌉、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以及促進科技與知識的公平交流等綜合措施來提升全球公共產品覆蓋率🛰。
中國引領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
中國提出全球赤字問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格局的演變發展有著深邃洞察與長遠思考。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演講中首次提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在之前三大赤字的基礎上增加第四個赤字,即“信任赤字”。時值美國特朗普政府全方位加大對華打壓🤽🏻♀️,信任赤字的提出🙅🏻♂️,旨在增進國家間的互信互諒🧚♀️𓀕,避免由誤判帶來不必要的沖突與摩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回應了世界不安全感驟增以及全球安全挑戰凸顯的事實🔫🏖。“安全赤字”的提出🥷🏽,在於呼籲各國以新安全觀加強安全合作🧏🏿♂️,走出安全困境。2023年2月,中國外交部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延續了黨的二十大報告確定的四大赤字提法🚑。
中國提供全球減赤的公共產品。2021年9月🧤,基於對全球赤字問題背後公共產品空缺的深刻認識,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重要講話,將中國定位為“公共產品的提供者”🌒,為中國參與全球減赤行動樹立了方向標。隨著中國對全球事務的參與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加,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角色發生轉變,從全球公共產品的“消費者”和“接收方”轉為積極“提供方”😌。在和平減赤方面➛,中國積極推進世界和平🚑💁🏻♀️,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也是維和行動的第二大出資國,還推出了面向發展中國家的維和培訓計劃👨🦳。在發展減赤方面,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包容性發展理念;截至2021年7月,中國已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發展援助🚍,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供支持🤰;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南南合作;設立多個新型國際金融組織,支持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等。在安全減赤方面🦯,中國提出積極的全球安全觀和全球安全倡議🪩,呼籲轉變冷戰思維,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推動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為化解區域熱點問題貢獻智慧和努力;還主辦多場地區安全論壇,推動地區安全對話的發展。在治理減赤方面🦹🏿,中國奉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呼籲實現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應對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治理。中國在多領域提供的公共產品回應了全球減赤最為迫切的難題🥦,具有鮮明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體現了普惠供應✒️、惠及世界的減赤理念。中國提供的全球公共產品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歡迎,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中國引領全球發展共同體建設🧘🏻。共同體是具有共同實踐知識的社會團體🥀𓀂,其依據實踐知識形成和實施具有社會意義的行動。建立全球發展共同體需要兩個支撐🕵🏽:一是對全球減赤問題有相似認識和實踐的跨國社會性群體,共同生產、積累🏘、維持🧒🏻、分享對赤字問題的背景知識🫄🏻。二是跨國社會性群體形成有意義的社會組織性活動🧏🏿♀️,通過共同的日常實踐活動👨🏿🎨,開展應對赤字問題的社會性活動,進一步凝聚共同實踐知識🚈。習近平外交思想基於我國歷史經驗和全球事務實踐,對全球赤字問題提出中國方案,是建立全球發展共同體的重要指引。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提出了著名的“時代之問”——“世界怎麽了、我們怎麽辦⛹🏻?”全球赤字概念是對“世界怎麽了”這一問題的全面回答和精準剖析,回應了不同國家民眾對和平、發展、安全、治理等領域國際事務的關切🐨,推動形成了多個由共同理念維系的跨國群體。在此基礎上☣️🚓,習近平外交思想為鞏固共同體共識🪿、形成有意義的跨國減赤實踐活動貢獻了中國智慧,提出如“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以及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重要觀點、理念🥸、倡議👥。
全球發展共同體建設的未來方向
全球減赤行動需要各國協同建立系統性的評估與落實機製,有效供應公共產品。未來,我們可以在以下方面繼續付諸實踐、引領方向🤦🏼♂️🔙:
提供“全球赤字承載力”評估機製。可倡導設立“全球赤字承載力評估體系”,有效感知和評估全球不同區域在多個領域的赤字承載力分布。這是提升國際社會承載力的基礎。體系可從明確標準、設置紅線、評估成果化等方面落實。一是根據承載力高低的衡量標準確定評估標準,例如可調動的資源、製度化程度、共識程度等。二是將各區域承載赤字的最大負荷量設為紅線🔁,設定紅線預警機製和應急預案🧗🏿♀️,確保各地區赤字在可修復範圍內。三是基於各赤字、各區域之間的聯動關系設置更加復雜🥦、精準的評估體系。四是鼓勵評估的長期性和成果化。根據觀測情況發布階段性的(如月度、季度、年度)《全球赤字承載力報告》並進行長期的數據統計等🎆💁🏼。
精準有效地供應全球公共產品🪺。進一步將中國供應公共產品的能力和意願與全球赤字承載力分布、公共產品覆蓋率等情況相結合🚍,精準對標中國的“供”與世界的“求”🫴🏻。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指出:“中方將統籌推進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這是中國精準填補公共產品空缺的表現💁♂️,未來應繼續落實和推行類似項目。
提升全球公共產品覆蓋率😚。中國可引導各主要大國間加強公共產品的溝通協調💇🏽,建立“鬥而不破、鬥而不亂🧚🏼♂️、可預測的新型大國關系”✦。引領各國走向全球共濟👹、全球共榮的全球減赤行動🛀🏼。同時🤽🏼,主導或參與建設亞太、中東、非洲等赤字明顯、承載力較弱區域內的區域公共產品合作機製💁♂️,製定具有區域共識的規則機製以形成區域共識🤲🏼,磋商解決國家就公共產品出現的供不應求💮、相互角逐等問題🙆,從而凝聚力量實現全球有效減赤➞。
(本文首發於人民論壇🏄🏿♂️,作者為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
【註:本文系2020年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印太戰略下‘東盟中心地位’重構與中國—東盟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項目編號🌨:20&ZD145)的階段性成果】
【註釋】
①易憲容:《後新冠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增長面臨重大抉擇——基於經濟學的一般分析》👦,《學術前沿》,2020年第8期,第40—51頁。
②仇華飛:《新興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理論與實踐路徑》,《社會科學》,2022年第5期♠︎,第118—126頁🧕🏽。
③陳偉光:《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發展趨勢與中國策略》🪭,《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第14—23頁。
④趙東升、郭彩贇、鄭度等:《生態承載力研究進展》,《生態學報》,2019年第2期,第399—410頁。
原文鏈接👨🏻🍼:消解“四大赤字”: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