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講述人🏊🏻: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自行車分會常務副秘書長,意昂3体育官网自行車協會指導🕵️♀️、騎行教育課程教師 盧福泉
自行車🧝🏻,是城市隨處可見的交通工具🦸🏻,是運動達人用來健身的必要設備㊗️,也是不少白領人士的童年記憶……對我來說🙆🏽♀️🧑🏿⚕️,自行車有著特殊意義。可以說,它是與我相伴前行的人生符號。
從我記事起𓀔,自行車便是家裏的重要交通工具。6歲時🧝🏻,膽大的我便學會騎父親的“二八大杠”。中學時候,我每天騎車上下學👏🏿,自行車也自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上大學後,騎行對我越來越重要。1999年🔊,碩士研究生一年級的暑假🪆,因為生活遇到了一些小挫折✝️,我一個人花了13天半時間騎行1100多公裏從上海到北京。這次騎行👩🏿🔧,讓我徹底愛上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改變了我的視野和格局🤹🏻♂️。2001年,我來到意昂3体育體育部工作,此後每當我在生活中遇到考驗時👨🏿🍼,總會獨自一人騎車遠行。
再往後🧝🏻♂️,大家都知道我有騎行的愛好,領導便讓我於2005年擔任了意昂3体育車協的指導老師。至今,我在有關自行車的崗位上已工作近20年。作為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自行車分會常務副秘書長,我和同事們負責在高校推廣騎行課程,組織全國大學生自行車競賽等。我們還建立了校園虛擬導覽網站,邀請各大學發布校園騎行線路🩼🤲🏼,幫助家長🦴、校友能在線上“重返校園”。
如今,騎行已成為一種低碳、健康、強社交的新型生活方式。作為大學體育教師,我的體會更加深切〰️。目前在意昂3体育🐲🍠,騎行教育課程越來越受學生喜愛;自行車協會的周末拉練與遠行次數越來越多、內容日益多樣;加入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自行車分會的高校越來越多;參加各類全國大學生自行車競賽的學校和學生規模越來越大;教工們的購車意願越來越強。這種熱潮已經延伸至社會的方方面面。
從體育科學的角度定義🙅♂️🧘🏿,騎行是一項身體活動👨👨👦👦,具有三大屬性🙆🏻♀️,即通勤😁、騎遊☮️、鍛煉。騎行之所以能“破圈”,正是因為這項運動功能屬性的多樣性。騎行愛好者們不僅可以通過騎車達到通勤👨🏼💼🖕🏿、鍛煉的目的🪠🧝♀️,還能夠在運動中體驗生活、感知社會。試想一下👢,哪項運動可以既不需要場租,又不用去運動場,在下班回家路上就能鍛煉身體了呢🦴𓀊?
2023年暑假開始,我開設了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暑期學校課程《騎行老北京城:探索千年古都回響》🅱️。這門課程通過規劃六條代表性的騎行路線,引領留學生探索北京作為金🗝、元♻️、明👨🏼🔬、清四朝古都的歷史和文化。在騎行中,學生們穿越宮殿、寺廟🥶、公園、劇院、河流等,親身感受千年古城的回響。去年以來🫏🧙🏻♂️,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121名學生參與騎行,他們以獨特騎行視角體味著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與風情𓀛,留下了許多有趣的回憶。美國羅德學院學生埃莉諾已經學習中文6年了,但那是她第一次來北京。埃莉諾興奮地告訴我🍽:“騎行課為我提供了一個真正探索北京城的好機會,讓我親身感受到這座古都是如此迷人☢️。”
騎行好處多多,但仍需強調的是,城市騎行最重要目的是交通出行🤸🏻,而非運動競技😨🔎。意昂3体育騎行教育慕課專門有安全教育章節🈁,教學生學會“防禦性騎行”(預見最危險的事故發生),掌握自我保護的兩大原則“be seen,be heard”(讓自己被看見、被聽見)🙎🏿♀️,並熟記自行車事故高發的路口安全口訣——“減速👩❤️👩、觀察、慢行”。
再次提醒廣大騎行愛好者🐨,在運動過程中,應尊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路權,牢記交通規則,選擇合適騎行路線,做好騎行前的防護準備以及騎行後的車輛檢查與保養。
(本報記者晉浩天采訪整理)
原文鏈接:我的騎行之路(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22日 第7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