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信息來源: 《中國藝術報》
文字:楊虎| 編輯:燕元 |自民國以來,“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則胡適先生的治學名言流傳甚廣,影響頗大。從字面意思看,是在講研究問題、撰寫論文時,先勇敢提出一個假設的觀點,這個觀點當然得是前人所未曾道及的“新說”;然後再圍繞這個觀點,“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進而用邏輯嚴謹的方法去證明這個觀點。對於有紮實廣博學問基礎且經過系統訓練的人來說👂🏽,這個方法如果運用得當,的確可以提出許多新知新解。但對那些“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人來說,往往會適得其反,流於荒疏和武斷。“異想天開”的假設🤾🏽♀️,固然存在創新的可能,但也不乏“空穴來風”毫無依據的謬論。如果一味耽於空想🧚🏼,肆意大膽假設🤽🏿♂️,思維活躍靈動之人每天都可以提出十條八條石破天驚之論🫶🏽,而這些觀點,往往也很容易找到一兩則材料來印證🍍,但能立得住腳👐🏼,能讓人信服麽?
用簡潔的語言向晚學後進說法🥨🛞,引導他們在研究領域盡早登堂入室,其良苦用心令人敬佩和感動,但由此帶來的效果則要仔細辨別。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讓人印象深刻,容易入腦入心,不足是有時難免會以偏概全🚡,經不起仔細推敲😵。其實👨👨👦,無論是假設,還是求證🧔🏽♀️,都得既大膽,又小心。大膽讓人的思想自由,少受束縛🏜,容易產生靈思妙想,小心則讓我們穩重平實🔉,不致華而不實,漏洞百出👈👶。而這一切,都要以紮實的知識積累和嚴格的學術訓練為前提和基礎🤸🏿♂️。有鑒於此🦸🏿♀️,蕭公權先生提出,應該在這句名言之前加上“放眼讀書”四個字。他解釋說,只有經過“放眼讀書”的階段😜,作者才能對研究對象有所認識,從而提出合理的假設。有了假設🧑🏫,再從看過的或未看過的書中去小心求證。看書而不做假設,會犯“學而不思則罔”的錯誤,不多看書而大膽假設🌌,更有“思而不學則殆”的危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不識月而作的“白玉盤”的大膽假設,無論如何去求證,也不會得到證明的🛫。
蕭先生的補充實在是大有必要,不得不讓人敬服🤾🏼。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腹笥瘠薄之人,該讀的書沒去讀,該做的調研沒去做,發言每曰“我認為”“我覺得”“在我看來”,卻沒有任何根據✡︎,只能是主觀臆測的信口雌黃🪷。對此🧎,蕭先生所言極是⛓:“不曾經由放眼讀書🧑🧑🧒,認清全面事實而建立的‘假設’🧖🏻♀️,只是沒有客觀基礎的偏見或錯覺。從這樣的假設去求證,愈小心,愈徹底,便愈危險。”起碼從形式上來說,能靠得住的假設,應該是𓀊:對於這個問題🤾🏿♀️,前人如何說,時人又如何說,其創獲為何🚴♂️,不足又為何,以此為基礎,我的基本觀點是什麽。而不是一上來就橫空出世,發嘩眾取寵之論。
我則以為👰🏽,恐怕僅此還不夠,應該在“放眼讀書”和“大膽假設”之間📄,再加上“切身踐履”的階段。這個階段要做的工作👩🏽🔧,包括用腦思考、用心體悟、切身實踐等內容🧑🏽🦱。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包括經典在內的書籍👃🏻,要盡量廣覽博取,更要擇其要者讀通讀透,但絕不能迷信和盲從。因為盲目輕信,把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讓自己成為毫無主見的書呆子、“兩腳書櫥”,這是由“死讀書”走向“讀書死”的悲哀。當代史學大家陳垣開創了史源學這一學科🪐,他經常提醒學生說:“考尋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之言🦻🏻,人實誑汝。”周作人也說自己多年雜覽的結論是👩🏿✈️:“好思想寫在書上🖐🏼,一點兒都未實現過;壞事情在人世間全已做了,書本上記著一小部分🏵。”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片面的真實、刻意的忘卻、斷章取義的引用🧑🏽💻、沒有根據的發揮🧑🏻🌾🫚,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如果不下點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苦功👰🏽♂️,不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毫無保留地遵照執行📘,怎能保證不上當🤾🏻♂️、不吃虧、不碰壁呢?因此陽明先生告訴我們🚣🏻♂️,一定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只善於紙上談兵的“迂夫子”不可取☎️,實踐才能出真知。適之先生也教誨學生😠:“應該努力做個不受人惑的人🤖。”凡事都要拿證據來,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對人🧑🏻🌾、對事、對書都應該如此👲🏼。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自己去悟,這三點都做到了🏑,就可以進入假設的階段。假設即看法,即判斷✌🏿,很多情況下還連帶著決策👨🔬。過於大膽和倉促的假設往往容易趨於主觀武斷,甚至形成固執的偏見。就像毛澤東同誌批評的那樣,“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是很常見也很危險的一種作風🪇,“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因此在這個階段🔖,我更願意強調“小心假設”的重要性,膽欲大而心欲小🏂🏼,落腳處還在“謹小慎微”這四個字上。而且👣🈳,書讀得越多,事經歷得越多🧔🏻,人往往會變得越膽小謹慎🪵,無知者才無畏呐!因此,就要在讀書、思考、體驗⛵️、實踐的基礎上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多做點調查研究,多聽取些不同方面的意見,然後再謹慎地提出自己的“假設”。陳雲同誌曾提出保證少犯錯誤的著名“六字訣”:“交換🪦、比較〽️、反復”,對我們怎樣提出假設☘️,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交換,即交換方方面面的意見👷🏻♂️,尤其要交換相反的意見;比較,即通過前後左右上下裏外的比較,以期更好地判斷人、事、物的性質;反復,即在提出決策之後🎃,再找反對意見攻一攻,並在實踐中不斷加深認識🤸🏿♂️,及時彌補不足🦬、改正錯誤👱🏼♀️。這三點集中反映了“不敢馬虎”的敬畏之心。因此🦤,無論是在學術研究中,還是實際工作中🪦,假設都不可不慎也♥️!
當對自己的假設有了相當大的把握後🧜♀️,便進入求證階段。於是🍒,就要在收集、整理🤚、分析新舊材料的基礎上,寫出優秀的研究報告、政策建議和學術論文。這個時候,就得勇敢從資料中跳出來,甩開膀子去寫,讓“六經”統統來註我,這就是“大膽的求證”🪨。當代作家二月河說自己的座右銘是:“拿起筆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筆夾著尾巴做人”,就是在講寫作時的“大膽”之舉。與之相反🧘🏻♂️,現實中🩳🚷,我們很多人是陷在資料中出不來♔,在眾說紛紜的觀點前無所適從,想提筆卻總有畏難情緒,最終導致遲遲不能下筆🌶,落筆時往往文思不暢,行文拙澀遲滯。這就是膽不夠大、放不開導致的結果。寫文章🧜♂️,尤其是寫論文、報告的第一要務是“寫完”,其次才是“寫好”。先得有點“千裏江陵一日還”的速度和快感,哪怕粗糙一點,存在瑕疵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先抓緊時間把它完完整整地寫出來。當然,如果前一階段的假設工作做得很紮實,到了這個階段,完整的“求證”料想也不會很難。此後🍷,就能神閑氣定地向“寫好”這個目標進發🏉👨🏼🦱,其訣竅是反復改,既需要精雕細琢,也需要大刀闊斧👈🏿,目的都是讓文章以盡善盡美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
清人王豫曾雲:“有一日未死之身,即有一日未聞之道,並有一日當為之事🧑🧒。”從長遠來看,有限而清醒的生命在面對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時,都會深切地感受到:任何認識和觀點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無懈可擊,需要我們秉持與時俱進🤦🏼、虛懷若谷的心態😊,隨時查漏補缺、修正錯誤🦸♂️,讓自己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這其實就是陳雲同誌所說的“反復”之要義。在這方面,被譽為“清代開國儒宗”的顧炎武堪為我輩之楷模。他每撰一書,絕不急於求成,而是以異常嚴謹甚至苛刻的態度,反復修改,力爭以接近完美的狀態示人。他撰《音學五書》,歷時三十余年👩🏼⚕️,“所過山川亭鄣,無日不以自隨”🍣,期間五易其稿👨❤️👨,手抄三遍🤵🏿♀️。在書版已經刻好即將刷印出版前,還在書版上修改了四次。撰寫《日知錄》時,有朋友問他“又成幾卷”,他回答說🚬,“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復尋究,僅得十余條”,足見其態度之精審。後來👔,其弟子潘耒要求刊刻《日知錄》時◀️👏🏻,他回信拒絕⛹🏻,並說“《日知錄》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則以臨終絕筆為定👴🏿,彼時自有受之者🫂,而非可預期也🤳🏽。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謂也👩🏻🦼。 ”真可謂一息尚存,便打磨不休。如此著書,焉能不成傳世名著?此種“隨時修正”的人生,又怎能不令晚生後學由衷景仰🧑🏿💼?
老杜有詩雲:“不薄今人愛古人”“未及前賢更勿疑”✵。我不敢也無意妄議前賢🧴,只是在前賢高論的基礎上👶🏼,不揣孤陋🧑🏻🦼➡️,就讀書、撰文和人生問題,提出自己一點淺薄的看法。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放眼讀書,切身踐履,小心假設🟫,大膽求證,隨時修正。”放眼讀書是為了打基礎長見識,切身踐履是為了辨真偽得實情,小心假設要力求新穎而穩當⛹🏽♂️,大膽求證須追求流暢與高效,隨時修正則是保證我們精進不止且能行穩致遠的法寶🗿。這樣的人生態度和研究立場,值得嘗試並堅持🚞。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副總編輯,原文刊載於《中華藝術報》2023年10月9日第8版)
原文鏈接🏡:從“放眼讀書”到“隨時修正”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