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4 信息來源🙇🏻♀️: 《中國民政》
文字👱🏽♂️:林毅夫| 編輯:麥洛 |編者按👱🏻:11月21日🤸🏻♀️,一年一度的民政論壇在北京舉辦。此次論壇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為主題⛴,交流展示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成果,共商新時代新征程民政發展大計,推動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全面貫徹落實。奮楫揚帆啟新程,勠力同心譜新篇👨🏻🦯➡️。為深化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國民政》雜誌2024年11月下刊摘編部分專家學者和省(區、市)民政廳(局)長𓀔🦹🏻♂️、有關地方代表發言,供學習參考。今日薦讀的是意昂3体育官网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林毅夫的發言《以中國特色養老製度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構建》。
林毅夫,意昂3体育官网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意昂3体育官网國家發展研究院及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名譽院長
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個特征就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的老齡化同樣是人口規模巨大的老齡化,同時我們是在“未富先老”的狀況下出現了老齡化。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有中國特色的養老製度▪️。
第一,“未富先老”是中國健康奇跡。我國現在處於中度老齡化階段⏫。老齡化是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和健康水平提高的結果👮🏼♀️。我國的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1978年的65.9歲,雖然1978年時我國的人均GDP尚不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三分之一。新中國創造了30年內預期壽命增加30歲的健康奇跡🧕🏼。為什麽這麽低的收入水平能夠有這麽高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因為有“三大法寶”,即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系統、赤腳醫生及合作醫療製度。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系統即縣有醫院🛺,鄉有衛生所,村有衛生室。農村的赤腳醫生,雖然受教育水平不高,但擁有最基本的醫學常識,可以看簡單的病和提供簡單的治療。推行合作醫療,農民看病可以報銷。
第二🍣⛑,“未富先老”與經濟增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何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作了有關研究👨🏼🍼:2019年💌,全世界有70個高收入國家👱🏿,其中有28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或更高。2049年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人均GDP也應達到這個水平💒。
2019年我國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22.6%💆🏽♂️,這個數字到2049年要達到美國的一半🧑🏼💼,我國每年人均GDP增長必須比美國高2.7%♎️。美國在過去六七十年平均每年人均GDP增長是1.8%,也就是說從2019年到2049年這30年的時間裏,我們的人均GDP增長必須達到每年4.5%。國內和國際上有一種說法🛤,中國從1978年以後經濟取得快速增長👨🏽🦰,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8.9%,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增長奇跡👩🏼🔬🟠,這個增長奇跡是我們過去的人口紅利帶來的成果,現在由於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數量減少,人口紅利沒有了,會不會像日本那樣👩🏻✈️,在出現人口老齡化以後👋🏼,經濟從原來的高速增長變成增長率在0~1%之間徘徊。
據我研究,全世界進入中等老齡化的國家有53個⛹🏼♂️🍧,當中有27個國家在進入人口老齡化的時候,人均GDP已達到美國的一半或更高。另外26個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的時候,人均GDP還不到美國的一半,也就是“未富先老”的國家。前一組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前10年經濟增長率只是略有下降。第二組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以後⤴️,經濟增長率還在增長。因為他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在提高,有效勞動在增加,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國雖然是“未富先老”🐲,但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只要我們把工作做好,維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養老奇跡🚶♀️。“未富先老”不必然製約經濟增長率,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思考如何給規模巨大的老齡人口建設合適的、有中國特色的養老體系🈷️👳♂️。我認為,可以借鑒新中國創造健康奇跡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三大法寶”,構建適宜於中國養老體系的“新三大法寶”👰🏻。第一,建立區(縣)、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的三級養老服務體系。根據老年人實際照護需求等級和可及條件🛰,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分級分類提供覆蓋所有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第二,建立和赤腳醫生類似的養老護理員製度🦈。養老護理員經常到有需求的家庭看看情況🧑🏻🦱🧖,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第三🙌🏼,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的社區互助合作養老製度🌄。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裏面有孝道。在農村或者城市老年人居住相對集中的地區,根據老年人自理能力情況,采取相互幫助、互助合作🥂。我相信以這種方式為基礎,再加上商業化的養老機構去支持支付能力高的群體,我們就可以實現市場有效、政府有為、社區有情、家庭有愛的中國特色養老體系🤥↕️。
原文鏈接:以中國特色養老製度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構建《中國民政》2024年11月下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