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4 信息來源🥃: 學習時報
編輯:山石 | 責編:知遠詹啟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癌症研究院院長。2002年,在美國留學和工作生活17年的詹啟敏,毅然放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投身祖國的醫學發展。長期致力於腫瘤分子生物學和醫學轉化研究,積極推動醫學科技創新,在國際上率先發現和系統揭示了細胞周期監測點關鍵蛋白的作用和機製。近年來🫧🚴♀️,在基因組研究方面,全面系統地揭示了食管癌的遺傳突變背景,為掌握食管癌的發病機理⬛️🐍、確定研發臨床治療的藥物靶點,提供了理論和實驗基礎。多年來,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學之余,堅持每年帶領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的同仁🧕🏽,赴老少邊窮地區義診🤶🏽,開展健康扶貧,並與當地建立起長期定點幫扶合作機製🚵♀️,為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的均衡發展作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飛速發展🧑🏻🎓。從過去的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從過去背著藥箱走街串巷的“赤腳醫生”☣️,到現在互聯網醫生的遠程問診;從條件簡陋的鄉村衛生所到當今的現代化醫院🍹,醫療條件、醫療水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我國醫療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還很突出。優秀的醫生與先進的醫療設備,大都集中在一線城市,農村則缺乏優質的醫療資源,基層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然存在,重大疾病的早篩、早防、早治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我國健康事業發展處在最佳歷史機遇期
健康是人類自身最根本的追求👩🏻🦯,也可以說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最高追求。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健康事業的發展。中國用全世界大概2%左右的醫療資源▫️,支撐了將近全球20%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談到健康💂🏻♀️,全世界都有一個公認的指標🙅🏼♀️,就是預期壽命🧑🏼🦰。《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20年的77.93歲提高到2021年的78.2歲🏊🏽。194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35歲👰🏼♂️🧑🏼🍳,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傳染病、各種疾病,導致中國人死亡率非常高。
另外,國際上還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關於健康的指標,第一個指標就是孕產婦的死亡率,1949年中國孕產婦的死亡率是每10萬個孕產婦有1500人死亡,2021年這個數據是16.1/10萬🙅♂️🧑🔬。另外一個重要指標是嬰兒的死亡率,1949年是200‰🈹,就是說每出生1000個新生兒,有200個會發生死亡💭。2021年是5‰⏳,基本上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我覺得還有一個數據是應該感到自豪的🟢🍨,就是中國現在保險的覆蓋面。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全國第六次衛生服務統計調查報告》顯示🔢,調查地區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6.8%,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分別為96.1%和97.6%。
在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整個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們的疾病防控能力得到了很大加強。
醫療科技創新要在哪些方向發力
當然,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健康發展的需求💷,我們還要更加努力。今天中國健康事業和其他事業的發展一樣,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包括:重大疾病的防控形勢比較嚴峻;新發突發性傳染病危險因素持續存在;醫學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未來要根本性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靠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科技手段。
醫學發展到今天👳🏿♂️,前沿地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就是生命組學,包括了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表觀遺傳組學、免疫組學🧬、微生物組學。這些組學,實際上就是人類遺傳和性狀表現的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支撐結構體系。每個人都有一個基因組👩🏿✈️,這個基因組決定了我們很多的性狀👼🏽。但基因組也會改變,基因組的變化有時候就會導致疾病,有些腫瘤就跟基因組有關系。
第二個就是基因編輯。現在對基因、對很多的細胞在遺傳學的角度上👬,可以進行操控和進行編輯。這種編輯🧍♂️,按照醫學發展的目標,是為了去除疾病🐈,去除一些有病的基因和遺傳的片段,讓人類能夠生活得更好。當然要同時受到法律法規和倫理規則的調控。
第三個就是人體微生態👨🍼。在我們的身上,無論在腸道🕵️😗、口腔、皮膚,還是身體各個部位都有和我們共生的微生物🙏。如果有利於我們身體的,我們經常把它稱為益生菌👩👩👦。如果沒有這種益生菌,我們人體也是很難存活的。現在關註這些存在於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就是為了了解我們體內的微環境來促進我們的健康。
第四個就是精準醫學🙂↕️。這是目前發展得比較快的一個領域,因為現在我們有手段、有條件🧑🏿🌾,也有能力來完成這種量身定製的醫療手段,對每個人的發病風險可以進行評估🥜,對生了病之後用什麽藥物比較敏感、比較有效,可以進行比較準確的把握,這就是精準醫學👩💻。
第五個是液體活檢🧑🏿🔬。對很多的疾病🤽🏻♀️,特別是對腫瘤,通過液態就是通過血液🫃🏼,還有其他體液裏邊一些分子的改變🤞🏻,可以預測我們身體有哪些問題,這樣就可以在早期把一些腫瘤解決掉。解決腫瘤的有效辦法之一🧘🏿,或者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腫瘤的早診早治。一個早診的病人,醫療費用是中期病人的1/8🗑⚗️,是晚期病人的1/100😮💨,所以我們就希望很多的疾病能夠在早期被發現。不光是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包括跟神經退行性病變導致的相關疾病,早期診斷也尤為重要。
第六個是多模態跨尺度的影像⚄。這個影像裝置對於一個病人的診斷,可以從分子層面到細胞層面🚶➡️、器官層面再到整個肌體🍮,可以對一個人的疾病有特別好的把握。
第七個是幹細胞和再生醫學🧺🧏🏽。幹細胞的再生能力,對組織器官的修復替代🛸,對器官的重建👇、製造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做了很多的器官移植手術,器官移植手術的瓶頸是什麽?缺少供體,幹細胞和再生醫學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意昂3体育官网第三醫院的專家, 在為一位病人成功切除了15厘米長的脊柱之後👩🏻🏫,用3D打印的脊柱給病人作了很好的修復🩸,這個病人目前正常地在生活,甚至還可以保持合適的運動。
第八個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我們會了解到,在中國哪個地區容易犯哪種病,和什麽因素有關系以及是和環境有關系還是和生活方式有關系🕙?在臨床上也是這樣,每一類病人對什麽藥物比較敏感,哪一種病人對哪種藥物可能副作用比較大,大數據可以幫我們分析得很清晰,然後我們在治療過程當中把被動和盲目性逐漸給它抹掉🙆。關於人工智能🌌,最近有一個比較重大的進展,作為醫學界的同仁,我也感到非常的震撼。北京積水潭醫院的專家,通過人工智能遠程交替地操縱兩臺異地的機器人。一臺手術是在嘉興🥖🌄,患者是腰椎骨折;另外一臺手術是在煙臺,患者是胸椎的椎體爆裂骨折。北京的醫生通過人工智能操作機器人,遠程操控在嘉興和煙臺的兩臺手術💅。邊遠地區😲、小地方、小城市,醫療資源不如北上廣,我們一方面派醫療隊到那裏🎫🏋️,另一方面利用現代科技,協助那裏的醫生做手術。
今天進入人工智能發展階段😉,經常大家就會問🧑🏻🦽➡️,科技手段這麽發達,可以解決這麽多問題🧑⚖️,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醫生👨🏼💼?我想不會。醫療的基本模式是醫生和病人💳,科技手段無論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納米材料😆、手術機器人,還是靶向治療,都是我們使用的工具,是一種科技手段。人工智能可以提高醫療水平,但是不能替代醫生🧎。另外,根據我們對醫療服務的定義🐃,醫療服務不僅僅等於醫療技術服務👩🏽💼,醫療服務是醫療技術加上醫學人文🧐🍪。因為醫學不僅僅是科學🏄♂️,醫學除了是科學,還是人學,還是社會學🧏🏿♀️,所以醫學人文的情懷是永恒的🚴🏽♀️。我們讓這些高科技的產品,包括人工智能變得有溫度,就要把醫學人文融入科技發展,尤其是融入人工智能發展。
相信在健康中國的建設過程中↗️🦵🏿,通過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我們一定能夠為中國的老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來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原文鏈接🦹🏿♀️:院士論壇丨詹啟敏🎍:人工智能是否會代替醫生?(《學習時報》2022年8月3日 第6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