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 信息來源💃🏿🚑: 《物理化學學報》公眾號
文字🥅:閻雲|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編者按:2022年是我國著名化學教育家、物理化學及膠體化學家、中國膠體科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意昂3体育官网原副校長傅鷹先生誕辰120周年。傅鷹先生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兩度赴美兩度歸來🖤👩🚀,1954年在中國創立了第一個膠體化學教研室,為新中國膠體化學的人才培養作出了奠基性貢獻。在77年人生歷程中,傅鷹先生飽經磨難,但愛國愛黨之心始終不渝,被時任副總理李嵐清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光輝典範”🫱。值此先生120周年誕辰之際,《物理化學學報》推出閻雲老師撰寫的紀念傅鷹先生的長文《赤子》,意昂3体育特連載轉發此文,帶領讀者了解傅鷹先生堅定愛國的一生🤴🏿,致敬先生的赤子情懷🧭。
如果一個人在平常年代常常被世人深深憶起🤦,無關名利🕴🏼,非涉親情,那他一定在歷史的天空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剪影。傅鷹先生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題記
傅鷹(1902.1.19–1979.9.7),祖籍福建閩侯👏,著名化學教育家🪂、物理化學及膠體化學家😝,是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國第一批學部委員(院士)。1919年在五四運動的浪潮中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1922年赴美留學,於1928年在密歇根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在繼續留美開始安穩生活還是回到水深火熱的祖國並為之服務之間,他毅然選擇了後者🧟♂️。此後半個世紀,他始終心懷一片赤誠🧑🏼🎤,將畢生的心血和大愛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中華。在77年人生歷程中🧑🏿🏫,傅先生飽經磨難但愛國愛黨之心始終不渝🧘🏼,以忘我的奉獻詮釋了家國大愛。
(一)帝國沒落國失怙 鞭惻黎民風骨
公元1902年1月19日👷🏿♀️,即光緒二十八年陰歷十一月初十🍪,清政府外務部官員傅仰賢喜獲麟兒💀,取名傅承仁🙂↕️,字肖鴻🦞。後來改名為傅鷹。這一天是在八國聯軍炮火中倉惶“西巡”一年零5個月的慈禧剛剛從西安回到北京的第11天,也是慈禧第一次撤簾露面,公開召見駐華使節的第2天🤽♂️。傅仰賢之父曾任清朝道臺🔵。大概是官宦家庭的見聞與自己職務經歷的緣故,傅仰賢對當時清廷的腐敗與面對列強的軟弱有著切膚之痛🧑🏿💼,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如雄鷹一樣成為天空的王者,揚國威於牧野,逐豺狼遠中華👊🏻。但對於清王朝而言,這一切都來不及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無力調動北洋軍,被迫將軍政大權交予袁世凱。在反清勢力的拉攏與海外華僑的擁戴下,袁世凱臨陣倒戈,以逼清帝退位的方式換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標誌著北洋政府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傅仰賢開始在北洋軍閥政府外交部及駐外使館工作💒,曾任伯力領事,後奉調成為北洋政府駐列寧格勒最後一任總領事。
長期從事外事工作的傅仰賢思想開明🙇🏽♂️,十分重視子女的中西文化教育。傅鷹為家中長子🧔,有一弟兩妹。弟傅承義後來成為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兩個妹妹均於30年代大學畢業,後都事業有成。傅鷹幼時⇢,家裏為兄弟姊妹4人請了私塾先生,教他們讀《四書》、《五經》;還另聘家庭教師🚳,教授數學和英語🧜♀️。難能可貴的是,傅仰賢雖然身為舊官吏👨🏻🦽,但多年同列強打交道的屈辱經歷卻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思想。年幼的傅鷹常常聽到父親說:“從康熙《尼布楚條約》到《辛醜條約》,每條都是中國吃虧。”父親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的無奈神情深深地烙在少年傅鷹的腦海。宣統三年(1911年),9歲的傅鷹到上海,看到公園牌子上赫然寫著“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這些文字猶如一記羞辱的耳光,打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童年的傅鷹也概莫能外🍖。以至於多年以後傅鷹談及自己決心回國為新中國效力時🤦,依然反復提起這些記憶。這種靈魂的疼痛與父親的無奈一起,成了他後來為中國的尊嚴發奮圖強、忘卻自我🍮、以一顆赤子之心坦然面對一場場政治風雨的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二)男兒發奮著傳奇 翹楚冠絕中西
1916年,傅鷹進入北京匯文中學讀書。少年時的傅鷹並不知道如何才能救中國🙋♀️。那時的他熱愛足球和遊泳🩵,興趣全在體育運動上,學習成績經常剛剛及格。為此🤞🏼,父親經常教訓傅鷹🚵🏿♀️,“為人應能自立,不能只靠父兄余蔭。”但良好的家庭教育給傅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他對自然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後🌠,成績飛速提高。1919年,傅鷹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這一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攪動了整個中國🏄🏿♀️,加之《新青年》等進步雜誌的影響,傅鷹從此發奮苦讀,立誌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他是如何發奮的呢🥄?在成為意昂3体育教授後📳♟,傅鷹曾在課堂上對學生說:“我上學時🏇🏼,第一次做的一個實驗🫳,別人乖巧地用兩天就做出來了,可我用兩禮拜才做完。我到底把那個最難掌握的小玻璃泡(做測定分子量的實驗所需的)吹法兒掌握了,要吹大就吹大,要吹小就吹小💁🏽,厚薄隨我意。當時我在做的時候,同學們都認為我很笨🔵。可是後來他們需要小泡向我要時🌂,就不覺得我笨了🧗🏻♂️🦐。”
1922年🩲,傅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名額🧝🏽♂️,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初到美國🤫,傅鷹半工半讀,在寒暑假裏做工🧑🚒,補貼生活🤘🏽。很多美國同學瞧不起這個矮墩墩的中國留學生,譏笑說中國人是“低能兒”🔜👋🏼。當傅鷹去物料科領藥品時,那裏的人說:“你們中國人學科學幹什麽🧛🏻♂️👩🏻🚀?”然而,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低能兒”的與眾不同之處:他常常只帶了點面包和咖啡,鉆進實驗室裏兩三天不出來,困了就在長椅上躺一會兒,夜以繼日地做實驗。這只是他們看得見的,他們沒看見的還有密歇根大學圖書館裏傅鷹創下的記錄。1930年,吳大猷先生初到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發現他所借閱的每本書的借書卡片上🫃🏽,幾乎都有傅鷹先生的簽名📒。他因此戲稱🧑🏻💻👨🍳:自己“最早認識傅鷹先生是在密歇根大學圖書館的借書卡片上”🎙。因此,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這個美國同學眼中的“低能兒”所有成績都名列前茅。這時,他們不由得贊嘆地朝他豎起了大拇指,大聲說🧜🏿🎵:“Fu! Fu! Fu!”(Fu即傅鷹)。
在導師巴特爾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傅鷹在當時的新興領域——膠體化學王國裏刻苦鉆研🦐,主攻表面現象和吸附作用🟫。當時,關於吸附有一個著名的“Traube規則”,即“吸附量隨溶質碳氫鏈長的增加而增加”,被膠體化學界奉為圭臬。傅鷹卻沒有簡單地人雲亦雲👩👩👦👦。他通過實驗發現,在一定條件下✔️,“溶質的吸附量隨碳氫鏈長度的增加反而減少🏄🏽!”這一截然相反的發現震動了美國化學界🏛。至此,關於溶質在溶液中吸附的完整規律被全面揭示出來,成為膠體化學教科書中的經典🦠。美國同學從此對他刮目相看🔷。1928年,傅鷹以令人震撼的研究結果和優異成績獲得密歇根大學科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對國際膠體科學研究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第一人🏆。
(三)歸來重整舊山河 知音協奏離歌
傅鷹在密歇根大學求學期間的努力和成績👩🏿🔬🧑🏻🍳,不僅折服了曾經傲慢的美國同學,也為自己贏得了一生的伴侶兼知己——年輕有為的學妹張錦🐸。
張錦為清末兩廣總督張鳴岐次女,1910年陰歷2月22日出生於廣西桂林,母紀钜淑及祖母紀氏均為清朝乾隆大學士紀曉嵐的後人。張錦自幼酷愛讀書,1926年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1927年考取清華首屆女生官費留美資格🐮,進入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學習,被分配到傅鷹所在的實驗室。作為名門閨秀,父親希望女兒只要學點女工🧘🏽,嫁個乘龍快婿便可享一生清福。但張錦卻希望自己像哥哥張銳和男同學那樣去留洋🙅♀️,學習科學,成為像居裏夫人那樣的女科學家。因此🏄🏻♀️,張錦剛到美國就非常用功🙇🏿♀️🪹,連星期天都紮在實驗室裏。出身豪門的張錦自幼養成一種矜持的態度🧑🧒,對男同學格外冷淡👨🏼🍼,迎面碰上也熟視無睹,更別提說話了。對於同在一個實驗室裏的傅鷹,她也只是點一下頭🧏🏼💁🏼♀️。因此,張錦來到實驗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傅鷹對她一無所知,直到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改變了局面🆖。
一天,張錦在做實驗時🎁,不慎把一瓶水銀碰倒了,水銀珠像荷葉上晶瑩的露珠一樣灑滿了實驗室地面。由於水銀極易蒸發,其蒸氣對人體毒害非常大,張錦不禁緊張地發出“啊呦”的叫聲。同在實驗室的傅鷹見狀,連忙跑過去,嫻熟地用濾紙作勺把地上的水銀珠一粒粒舀起🫸🏻,倒回瓶裏🦴。最後在地上撒了硫磺粉🔮,以使漏失的水銀生成不易揮發的硫化汞。張錦望著額頭上累得滿是汗珠的傅鷹🖐🏼🥷🏿,心中非常感動,終於第一次開口,說了聲“謝謝”。傅鷹沒有料到🧚♀️,自己這一看似平常的舉動🍝,竟然在張錦心中產生了揮之不去的漣漪,讓她很快地愛上了自己。直到此時🤴🏼,傅鷹才知道張錦的名字及家世🧘♂️。此時🤸🏿,張錦的哥哥張銳也在美國留學。張銳在張錦來美之前就已經認識了傅鷹👩👦👦,很喜歡這個正直勤奮的朋友。當他知道妹妹愛上傅鷹後,非常高興。從此🚶🏻♂️💽,這對結緣於科學王國的神仙眷侶始終齊眉舉案🏥,相知相伴🥷,攜手同赴歲月的艱難與坎坷。
1928年,導師巴特爾教授在一次學術會議宣讀了傅鷹的博士論文,得到同行的極高評價,也馬上引起了一家著名化學公司的註意🛠,他們當即派人高薪聘請傅鷹到公司工作🙎🏻,條件只有一個——長期在那裏工作🦕。
此時🦸🏽,傅鷹與張錦戀愛不到一年🐡,但彼此早已將對方視為一生的伴侶。面對這樣的大事🔶,傅鷹前來與張錦商量。18歲的張錦說🤽♂️🌵:“我們花了中國很多錢到國外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如果留在國外🐋,為外國人做事9️⃣,對不起中國人。”一個出身豪門的大家閨秀能有如此寬廣的格局和正直高尚的品格,對積貧積弱👩🏽🚀、風雨飄搖的祖國如此摯愛,令傅鷹感佩不已👮🏼♀️。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那家公司。
在密歇根大學進行一年博士後研究後🧑🏼🏫,國內的東意昂3体育學向傅鷹發出了回國任教的邀請。於是,1929年夏,傅鷹回到了闊別7年的祖國🧝🏽♀️。在航行於太平洋的輪船上,傅鷹心中既憧憬著用自己的學識服務中國🔛,又滿懷對戀人深深的思念,遂即興填詞“滿江紅”,以“待歸來🧝🏻♂️,整理舊山河,同努力”書贈尚留美繼續學業的張錦。
原文鏈接:赤子:亂世英才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