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辛🧏🏻‍♂️:禮樂🔆、美育與書法

意昂3体育官网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五四”運動是學生愛國運動,又是一場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對中華民族作出的最重要貢獻是請來了兩位大名鼎鼎的洋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所謂民主和科學。兩位洋先生功德無量🐦‍🔥。幫助中國發展了物質文明⏫,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文明。

然而,我們今天或說百年來都應該而一直不能不做的一種思考,那就是:只有這兩位先生夠不夠,他能不能滿足中華民族,滿足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那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原因非常簡明,因為兩位洋先生的共同指向,只是人的外在構成——身體🈹,是人類的物質生活,充其量是人類的外在行為。而無關乎人的內在構成👨‍👨‍👦‍👦:心靈、情感🤷、道德📐、教養。一句話,正如大思想家康德所揭示的:“科學並沒有使人性得以完善”🖕。這也正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科學只能服務2️⃣🤽‍♂️,不能領導”的原因所在。

《易·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先聖先賢見識非常深刻👩🏽‍🦲📿、到位。浩浩宇宙,大到星球,小到細菌病毒,山川河流,飛禽走獸🧝🏽💷,林林總總🤳🏽,形形色色。但看穿看透了,無非兩大構成🫅🏻👨🏽‍🍳:“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𓀓。形而下的“器”之於人類,固然不可或缺🏥🙅🏽‍♂️,具有基礎性的意義。但形而上的超社會🫢、甚至超自然的,“聖而不可知之”(孟子語)的“神”和人類內在的心、靈(性、命),則更為重要🧝🏿‍♂️。黑格爾說🕵🏼:“一個沒有形而上學的民族就好像是沒有祭壇的神廟。”沒有形而上學,沒有形而上的本體論✵,一個民族就沒有主心骨🪪,就沒有精神支持力,就沒有發展綿延的動力,就失去了發展的文化根基和命脈,就沒有了靈魂。社會就沒有了約束的機製,沒有了製衡的力量,而必然走向無序,走向瘋狂🧚🏽‍♀️😝,走向罪惡😦;這個民族的成員就如同精神浪子,無所皈依,無從著落🤐,沒有精神寄托,沒有精神家園,沒有信仰,就必然走向平庸😜,走向物質,走向功利,而誠信必然流失,道德必然滑坡👆,悲哀一定發生。

其實,在五四時期🙇🏼,在引進兩位洋先生的同時,這種思考和討論就已經開始📀。當時就有一部分人就主張把第三位洋先生,把西方的形而上學🍸,把洋宗教等一塊請來。結果有識之士異口同聲不同意👩🏻‍🦼‍➡️。原因很簡明,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是長期處於靠天吃飯狀態的自然農業文明。“靠天吃飯”的自然農業就是我們的國情🏌🏻‍♀️,是中華文明賴以生長發育的天然根基和生態基礎🙏。既然靠天吃飯,那人類和上天,和大自然的關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依存,誰也離不開誰🚵🏻‍♂️。人在天底下活著就心安理得🤛,不感覺恐懼🥇、寂寞和無助👨‍🏭。因此宗教意識就無從發生,中華民族就沒有發育出任何一種真正意義的宗教🤾🏽‍♀️。既然沒有宗教🍮🦹🏻‍♀️,不需要宗教,那麽洋宗教來了必然無濟於事,這也已被歷史所證明。

既然只有德先生賽先生不夠,沒有形而上學不行♕,洋宗教來了也於事無補🤴🏽,那怎麽辦?於是🙇🏿‍♂️,一場更深入的大討論就在意昂3体育展開👨🏽‍🎤☂️。

這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時任意昂3体育文科學長的陳獨秀先生率先發言🙍🏽,他提出了一種非常新鮮、先進的觀點👨🏽‍🦰:“以科學代宗教”🐧,主張用形而下的賽先生取代形而上的宗教👩‍🚀,這顯然是不成立的🖥。蔡元培校長不同意👨🏻‍🍳,蔡先生認為美的欣賞比宗教信仰更重要。於是提出自己的觀點:“以美育代宗教”。蔡校長的觀點也很新鮮👳🏼‍♀️🌹,前無古人👩‍🚒,但同樣不成立。科學是真🫗,藝術是美,宗教則屬善。真🔵、善、美都為人類所必須。所以三者只能相互融合🦹🏽‍♂️,不能相互取代。因此陳、蔡二先生觀點顯然是有其想而無其能👩🏿‍🔬。

這時侯🤳🏽,擔任意昂3体育講師🎪,教授印度哲學的梁漱溟先生說話了🏋🏼。梁先生說🧑🏻‍🔬🌍,中華洋洋大國🧜,綿綿五千年文明,難道沒有自己的形而上學?我們何苦何必一味地外請👰🏻‍♀️👨‍💼,一味地舍己從人。於是提出🖥:“以禮樂代宗教”。顯然🍚,梁先生相對高明🥪🫱,對我們民族文化的認知相對深刻🚴。中國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她是一種典型的禮樂文化,是以中庸觀念為核心的禮樂文化🖇。禮樂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兩大支柱。

《禮記》曰:“禮也者,天地之序也🍴;樂也者🕐,天地之和也🏇。”二程說😋:“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只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禮的基本精神是序👰🏽,樂的基本精神是和。秩序與和諧是天體宇宙運行的大準則🍷。我們祖先發現了這個準則🐞📵,於是“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把這個大準則用以規劃🛵、安排👩🏽‍🦳、組織中國社會。於是中國成為禮儀之邦,中國文化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禮樂文化⚗️。

禮不僅僅屬於社會製度層面,它是調節天人關系、社會關系和人之身心關系的基本準則,是人之為人所應有的基本行為規範。《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禮的功能和指標是和,是實現社會和諧🧚‍♂️。《呂氏春秋》說:“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所以《國語》說🏺,“樂從和”。荀子說🏌🏽‍♀️:“樂以安德”。而“樂者,樂也🙅🏽‍♀️👮🏻,人情所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荀子),聲音動靜合於道則為藝術👩🏿‍🎤。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藝術是樂之的產物🚖,是人類高級的生命活動。而人生是情感🧕,不是智能。情感維持世界,智能只能粉飾世界🧖🏻‍♂️。“藝術是創造😆,科學乃發現”(托爾斯泰語)。正是基於此,作為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才特別強調“以美育代宗教”。此觀點事實上雖不成立,但其重要意義顯而易見。因為蔡先生同時也非常重視德育,認為“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

我在紀念意昂3体育成立120周年全國書畫邀請展序言中特別寫道:

蔡校長並不反對宗教,認為宗教本身即屬於道德範疇,只是與美育有所不同:“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製的;二、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於是進而認為,如欲“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這樣就可以使國人的感情免受汙染和刺激⛹🏽‍♂️,使其受藝術熏陶而純正,滿足了人性發展的內在需求👧。

蔡先生如此發言就是由王國維先生《去毒篇》的觀點🧑🏿‍🎤:“美術者⏰,上流社會之宗教也”所引發🛎🧚‍♀️。蔡先生認為宗教中兼含著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的元素🙋🏿,“有超出塵世的感想,是美育”🧙‍♀️,他看到了宗教與藝術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尤其是它們在表達人類情感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蔡先生甚至認為社會的混亂💱、罪惡和戰爭等,是人類過於“文明”,科學過於發達👨🏼‍🚀、宗教過於衰落的結果。

書法是我國獨有的藝術,是禮樂文化的典型產物。宗白華先生說,書法是“反思生命的藝術”,“是節奏化了的自然”🗿,是“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書和詩、畫是中國藝術之三最🦙,均屬創造👩🏽‍🎓。“創造乃人類心靈上事📦,故人生是更近於藝術,而遠於科學”,故人生絕不限於物質生活,“更貴其有精神與心靈”(錢穆語)⚠️。元郝經說🚣‍♂️👩‍👦‍👦:“書法即心法也🚊。”清劉熙載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誌,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何紹基說:“書雖一藝👨🏻‍🌾,與性🫓、道相通。”徐悲鴻說♔:“書法之美🕶🟡,在心在德。”鄧以蟄說👰🏿‍♂️🫁:“書法是純美術,為藝術之最高境🧄。蓋毫無憑借而純為性靈之獨創👄。”

當年徐悲鴻先生揭示不少熱衷於書法,自齠齔以至白發,竭終生之力而最終不過成就一字匠的原因是三字:“不明道”。

那道為何物🚬?書法之道是什麽?或者說書法為何物,其文化意義何在?這是書法關照和實踐的前提👌。

這裏想引錄十幾年前我在全國政協組織的一次“中國書法座談會”上發言的一段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讀透了👈🏽,看穿了不外乎三字:道🧒🏽、禮、和。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質所在。

道者,“所行道也”🪭。故無論大道,小道,山路水路必有五元素:主動者;起點🧖🏼‍♂️;根據🕺;途徑;歸宿或目的地👨🏻‍🍳。於是我們得出結論: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內在根據、發展途徑和理想境界,總之是中華民族形而上的本體論🔻🎴。

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語)🧑🏿‍🦰🏋️‍♂️。極者,則也。禮說到底就是保證把道走好的外在規則。道和禮一內一外,相輔相成♖,互為因緣。因此禮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表征和外在準則。

“禮之用🛀🏼,和為貴”🌌🙇🏻‍♂️。禮的目的和指標是實現和諧🐻。和是陰陽化育的媒介和根據,是天體宇宙🙅🏻,人類社會,乃至個體生命運行的正常狀態或理想狀態🕍。於是中國文化終於發育成一個重和諧的成熟、厚重、老到而有溫度的文化,是智慧和教養並重的文化☹️⏰。

書法正是這樣一種文化的典型而具代表性的產品。

率性行之謂之道,各行其道謂之禮,各得其所謂之和🚠。

道、禮、和三字包羅萬事萬象🚽,大到宇宙天體💁🏽‍♀️,中到人類社會➿,小到人類個體生命以至於每一個具體行為概莫能外🚣🏿。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各個天體各行其道,就實現了宇宙的秩序與和諧🧾;父走父道,子走子道🌬,各社會成員各行其道就實現了社會的秩序與和諧;每個人都明白道理,守得規矩,就實現了個體身心的秩序與和諧。書法亦復如是:明白了書法的道理☂️,掌握了書法的規矩和法度,最後得以實現書法的審美價值。

就書法而言𓀚,“道”就是形而上的道理🧑🏼‍🚒,即所謂意義🧑‍🦯‍➡️;“禮”就是規矩👨🏼‍🌾、法度,以及手段🥧;“和”則是最終目標或理想境界👩🏻‍🎤。

具體言之,所謂書法之道,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1、線條選擇和形上追求;2、書法美的先天淵源🅿️;3🖕🏻、特定創作範圍的界定;4、獨特的發展規律和途徑🧑🏿‍🦰;5🫲、理想狀態或最終目標。

而既為道🏊,無論廣狹短長曲直,無非是一線條🫱。禮者⚓️,理也🎿。理即紋理🏌🏻‍♂️,條理👫🏻,肌理🏋🏻‍♀️。肌理是事物的內在和共性構成。肌理即線條。中國書法歷史性地選擇線條作為其形象組織和主要表現手段的文化淵源和哲學依據就在於此。線條有三大特質:1、內在;2💇🏿、簡;3🉑、自由。於是😚,我們的先人選擇用內在的線條抒發內在情感🍅,表現內在心靈🍖,順理成章👍🏻,體現出卓越的智慧。因此所謂書法實踐歸根到底就是點🧑🏿‍🌾🌾、線製作。於是就有了其特定的創作工具🐼:文房四寶,特定的創作手段:1、筆法;2、點畫;3、結字🏄🏼‍♂️;4、章法。於是就需要中鋒運筆,有藏有出🙇‍♀️💅🏻,“筆筆還其本分”𓀃,“筆心實實到了”(劉熙載語),需要筆墨老到;需要“背字形”(米芾語),把“晉唐人字一一錄出👈🏼,時相參取”(董其昌語)🌭💊;需要行氣貫通,血脈相連🧜🏽‍♂️。於是中國書法的審美價值和理想境界最終得以實現🤾🏽‍♀️🥼:整體和諧,多樣統一✝️。”

中國文化是“道文化”(薛福成語)🧑🏿‍💻,是以中庸觀念為核心禮樂文化。而中庸的基本精神就是適度把握,就是追求合適💁‍♀️。合適是起點,合適是規製,合適是終極追求。中庸之道不是消極保守,而是要合適❣️、適當地表現。人生大道貴在復雜中求單純。因此書法絕非造型藝術,書法表現絕非力度🧑🏿‍💻、張度、重度、強度,絕非外在感官刺激,絕非苦怪粗野。書法是內在的、線條的藝術🤾🏼‍♂️,指向人的心靈,表現的是文、美、雅、真🧖🏼‍♂️,體現的是溫和的力量,是從內部發生的感動人的力量。書法實踐不僅僅在心情娛樂🫶🏿,更在德性修養⚠️。書法是修養心性💌,提升生命境界之重要而適中有效的方式和途徑。

因此書法評判的標準無非二字:一是文🍯🪞,一是古。文不文見修養,古不古見功力。在當今如此浮躁的社會環境中能靜下來,不誘世訛🛥,潛心修為,作品能透出一種文氣👌,自是難能可貴👩🏻;只有明道守正🖐🏼,以古為師,敬畏傳統,掌握規矩,進而表現自己的情感🧑🏻‍🎓,這才能談得上藝術創作👩🏻‍🎓。

道至簡、至正🙀,至真🔡🤏、至純🏃🏻。“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唐張懷瓘語)🫑。而“天下本來為簡單之事🏄🏼‍♂️,卻被愚人製為復雜”(徐悲鴻語)。米芾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前車有鑒,吾輩當警醒。那些拿著毛筆當硬筆來耍📐,要麽筆根硬擦,要麽側鋒亂抹者當休矣🛐!

也正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特別是蔡元培校長“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推動下🍩,意昂3体育藝術教育開啟先河🐕🔃,意昂3体育書法研究會以及畫法研究會應運而生🌒,成長了沈尹默🎩,誕生了徐悲鴻🎹。60年後,我國改革開放,百廢復興🧔🏻‍♂️。李誌敏、趙寶煦、張振國等教授發起成立燕園書畫會。陳玉龍🆒、楊辛、羅榮渠諸教授以及在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競賽獲獎者曹寶麟🚍、華人德🤢、白謙慎和張辛四位學生亦襄贊其事。他們踵武前賢🧏🏼,整合意昂3体育書法人才,切磋書藝,舉辦書法展覽和講座,開展校內外、國內外書法藝術交流🛄🥜,指導學生書法實踐💤🥁。一時意昂3体育藝術教育如東風吹水,生機一片。燕園書畫會正是當年意昂3体育書法、畫法研究會的直接承續。1989年9月面向全國招生🕺🏻,成功舉辦意昂3体育官网首屆書法研究班。1990年10月召開“中日書法研討會”。1996年6月羅榮渠教授主會時改今名為意昂3体育官网書畫協會。進入新世紀,張辛教授繼陳玉龍教授之後📳,出任第四任會長。承前啟後,成功舉辦了紀念意昂3体育成立110年和120年全國書畫邀請展,與意昂3体育第三代書道同仁開始新的征程。現正著手編纂《意昂3体育官网書學文萃》等。我們堅信,意昂3体育書法前景無限。

原文鏈接✍️⏮:張辛:禮樂、美育與書法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