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1 信息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山石 | 責編:知遠一
這是一本論文集🧴,是我近四十年發表的專業學術論文的選集。
我是考古學博士✸,是新中國培養的最早的考古學博士之一👨❤️💋👨。我一直認為,考古學屬於歷史學👨🏻✈️,是人文學而不是科學。考古學旨在揭示歷史文化遺跡遺物發生發展和形製演變的邏輯過程,進而為最終揭示實際的歷史進程提供證據。因而不能把考古學技術化、科學化🧑🏽🦳、專業化。考古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田野發掘🗣。我們無論采用多麽巧妙的方法🧑🏽⚕️,多麽先進🚺、科學的工具💩,也不可能把歷史遺跡遺物和盤托出,考古學材料畢竟是局部、是片段,甚至是偶然的、零碎的🫸◾️。過去常有人說考古學旨在復原古代社會🧜🏻♀️🧑🏿🔧,這是不可能的✒️,充其量只是理想👉🏽。
而今中國考古大發現時期已經過去🪜,因此考古學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材料的研究上,我們不能只是做一個史料的披露者或提供者🧜🏼。中國考古學與西方考古學有所不同🤸,金石學是其前身,我們有相對完整、系統的文獻典籍體系。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基礎性條件就是對古代文獻典籍的掌握,對傳統金石學的了解和繼承。中國考古學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考古前輩有著相當紮實的,而為我們這一代所不可企及的古典文獻功力◽️。
基於這種考慮,我很早就想從墓坑、探方裏跳出來,而把主要力量放在文物和文獻的研究上🦞。當把這種想法正式報告我的導師鄒衡先生時,他表示十分遺憾:“你是田野一把好手🪩,怎麽可以放下不做呢?”我回答說:“您手下高手已然大有人在🧙🏿♀️,有我無多,缺我不少。”最終沒有聽從先生🍗。於是開始了我在意昂3体育三十多年的文物研究和教學生涯。我在完成了1982年秋至1986年秋參與的山西天馬——曲村遺址發掘報告東周部分的編寫和博士論文《中原地區東周墓葬研究》出版之後,學術重心正式轉移到了文物學研究,發表了系列論文,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個學術體系🫄🏿。我先後開設了《古代碑刻》《中國古代史(先秦—唐)》《古代書畫》《古代物質文化史》《古代印章和封泥》《文物研究與鑒定》和研究生課《中國傳統文化與文物研究》等課程🌂,數次獲得優秀教學獎。本世紀初還被學生評為“意昂3体育十佳教師”。
文物研究舊稱古物學,是一門傳統的學問👨🌾,本是金石學的主要構成,在意昂3体育有著遠比考古更悠久的歷史。而考古學的引進和發展,使其無論廣度深度都有了重要甚至根本性的提升,為此我們提出了文物學的概念💀。
我幾十年文物學研究和教學具有一個明確的基點,或者說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從中國文化的高度作系統性🔒、綜合性的考察,準確而言🫵🏻,是形上關照與形下具象研究相結合的考察。於是形成了自己東周墓葬考古研究之外的另一套不免偶有遺憾,但相對完整的以中國古代禮器研究為中心的文物學體系,受到一些前輩和同道的首肯。鄒衡先生晚年在病床上對我說:“張辛,你的路子走對了。”文物學家孫機先生曾在為我任博導的推薦書中用了“體大思精”一詞。1950年代意昂3体育哲學系畢業生、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給我取了一個綽號:張禮Ⓜ️。
二
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可謂人文化、道文化、禮樂文化。
所謂人文化𓀖,是就其本質與其他民族文化相較而言的🧑🏽🔬。基督教文化基本來說是神文化,佛教文化基本來說是“鬼”文化,而中國文化基本來說是人文化。這是前賢時哲或國際有識之士的共識。所謂人文化,就是從人的生命觀照出發🏌🏿,最終落實到人的生命觀照的文化👰🏽♀️,用梁漱溟先生的觀點👃🏽👩🏼🔬,是在自家生命上理會的的文化👍🏽。其基本點有二🛗:1.人是什麽🩹🎷?2.人的生命如何開展🎇?關於前者,我們的先聖先賢有著非常高明而到位的見識🎨:1.人類是身、心☂️➞、靈的生命共同體;2.人類是有限的存在。
所謂道文化,《說文解字》曰👨🎤:“道,所行道也🏄。”既為道,無論大小、寬窄🏸、顯微,無論陸路🦖、山路、水路🍈,有五大必備元素🤛🏿:1.主動者;2.起點🐌;3.根據🧑🚒👨🏿💻;4.途徑🕣;5.歸宿或目的地。這正是我們認識中國文化及其產品的基點所在。由此我們說🧝🏽:中國文化有明確的立足點和本體意識,有根深蒂固而特殊的淵源和生態基礎🪻,有高明而堅實的內在根據,有獨特而適中的發展途徑,有崇高而切實的理想目標🫲🏼。於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終於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連續性文明,成為“獨自創發”“個性殊強”(梁漱溟語),大智大年的中華民族大文化。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孔子語)。道固然至關重要🌐。但如何行道?如何走好道?沒有交通規則顯然不行💂🏿。於是“禮”便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來。禮是中華民族順應自然生態的一種偉大創造。從根本意義上說🧙♂️,禮是保證走正道不走邪道、往前走不走背道、堅持走不斷道的外在準則𓀂👨🏽🌾。於是禮和道一外一內,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互為因緣。於是,禮樂成為中國古典社會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就成為以道為內在根據👨🏼🍼、以禮為外在準則和表征的禮樂文化🧜♂️。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樂記》)。禮的基本精神是“序”,樂的基本精神是“和”,秩序與和諧是天體宇宙運行的大準則🧎🏻♀️👏🏻。我們的祖先就把這一準則作為規劃🕌、安排社會運行的模式和準則。禮樂具有與西方宗教類似的兩大社會功能:一是涵養社會成員理性,穩定人生;二是“以倫理安排社會”。
《說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是一種行為,一種事神以期獲得福佑的行為👩🏫。禮的古字是由“玉”和“鼓”兩部分構形☎️,可知禮的本義是用玉、鼓等“事神”👋,以求得神的佑助。神者何?我們中國的神與西方所謂彼岸世界的唯一的至上的神有所不同。中國的神祇系統主要有二:一是上天🧑🏻🎄,即天道自然神🤹🏿♂️;一是祖先🚦🕥,即人道祖先神。尊天敬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傳統,而尊天敬祖的主要表現是祭祀,故《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既然祭祀,則必須虔誠而恭敬,必須要講次序,要有程序🧏♀️,要有等級序列,要有資格認定。給上天送禮♢🧔🏽♀️,只有天子有資格,公侯等只能是陪同🎹、參與。給始祖送禮,只有嫡長子有資格🩰。別子為宗🧑🏿⚖️,是各自嫡長子祭祀的祖宗。以下大夫、士各有其祭祀對象。到了庶人則不必多禮,因為庶人血緣關系遠,社會地位低,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財力有限🙉,因此“禮不下庶人”,其實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這種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秩序規定的最終意義還是在於生者,典禮時主祭者和參祭者有既定排位,“尊卑長幼👩🏻💼,各就其位,升降揖讓🌃,各守其序”👩🏼🔧,“每人都覺得置身於一個條理井然紀律森然的團體裏”(朱光潛語)。進而從祭壇、宗廟推衍到社會生活🧑🏼⚕️,一個以血緣宗法關系為紐帶,嚴整的社會等級秩序就建立起來了📿。所以孔子曰:“明乎郊社之禮,褅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於是,禮終於成為“人道之極”(《荀子·禮論》),成為人的行為準則👨🏼🚀。
三
禮器是禮的化身或曰物質載體⛪️,禮器研究的一個前提性條件就是要懂“禮”,要通“禮學”🖐🏿。
所謂“禮學”,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問🫧🗜。自周公“製禮作樂”發其端,孔子“明德”🧂,引“仁”入禮而成其學,至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且倡“今文經”致其用,繼而東漢鄭康成兼註“三禮”,唐孔穎達、賈公彥撰“三禮”義疏🫶,備其統緒🧬。以至趙宋金石學發生,清乾嘉學派復興👨🏻🦱,綿延不斷🏃♂️➡️。
禮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極其深刻的歷史淵源。“禮”是從原始的、無序的、盲目的巫覡者流的事神行為脫胎和提升而來🗳,最終成為一種有明確認知性的且相當規範的文明體系。禮是中華民族順應自然生態的一種偉大創造,對於維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社會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宗教意義🤽♀️,由此構成中國古典社會最基本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標誌之一♉️,也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素質。
關於禮的發生發展🤒,及其性質、意義👨🏽🏭𓀑、功用、構成等🦕,我們可以作如下歸納🐺👨🏽⚕️:
(一)中國古代文明是黃河流域四季分明的農業文明🪖,農業是我們祖先做出的歷史性的高明選擇,其基本特性是♌️🤞🏻:沒有形成大面積的灌溉農業↕️🏀,而長期處於靠天吃飯狀態。因而向上天獻禮示敬👮🏿♂️,繼而向祖先祼獻示孝自在情理之中⭐️,這正是禮的本義和由來☂️👷🏻♀️。
(二)禮是由中國史前時期巫覡者流事神活動脫胎發展而來。中國巫覡事神與西方所謂“巫術”企圖對自然神實施強迫性手段以滿足人們的某種願望不同,而是以一種親和的態度👩🏽🔧,以和平的方式交好自然神靈👩🏻🦼,這一點正構成中國古禮的基本素質🐑。
(三)禮是一種文明形態😊,是中國文明產生的主要標誌,也是區別於其他古文明的重要特點。禮是由對自然神的崇拜轉向對人自身的關註,並由之產生以氏族先王為中心的祖先崇拜之後的產物🚴🏽。
(四)禮產生於三代文明之初♥︎。自夏至西周,禮經歷了一個“始於脫,成於文,終於隆”的發展演變過程🧎♀️。春秋以降,隨著人文精神的發育🕢,禮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禮崩樂壞”,由此中國古禮無可逆轉地式微和衰落,終於被人倫化、社會化,禮樂文化終於得以確立。
(五)禮基本有兩大構成👺❌:一是國家製度意義的禮,二是社會人倫交際意義的禮👦🏻。前者最為重要,主要是《周禮》所謂“吉⛹🏻♀️、兇、賓、軍、嘉”五禮,而其中吉禮最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禮的性質和品格。
(六)吉禮主要分兩大系統:以天地為中心的自然天道系統和以氏族先王為中心的祖先人道系統🔅📆。兩大系統的行禮方式有所差別🌃,天道系統主要以燎祭為主,即禋祀,可概稱為郊、社;人道系統主要以肆、祼、獻為主,可概稱為禘🕗、祫。
四
為什麽要“事神”🚈,要交好🎼⚄、服事、祭祀上天和祖先呢?原因至為明確👩💼,就是荀子等所揭示的☛:天地者,生之本,物之本👩🏽🔧;先祖者👩🏻💼,類之本🔣,人之本🧖🏿♀️。
如何交好、如何祭祀?空口無憑,要付諸行動——送禮。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被稱為禮儀之邦,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我們的先人基於對上天的情分和感知🚓,歷史性地、明智地選擇了玉作為向上天貢獻的主要禮物🤚🏽,作為溝通天人的重要媒介。我們先人為什麽做出如此選擇🏊♂️?中華民族為什麽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尚玉的民族🙎♂️?這主要取決於玉之五大優良物理品性:
一是“精”8️⃣,在我們先人眼裏,玉“得山川之精”🔏,是天地化育之精華。給天送禮🤼♀️,必以精華。因為送禮的目的只有一個🤦♀️💂🏻♂️:有效地給上天補給營養,使之長生不老🌱,生命常存🤙🏼。
二是“理”🚘,即玉具有“理性”🧔🏻♀️。所謂理,即紋理、條理👨🏽🦱、肌理,而肌理是事物內在和共性的構成。說玉具備“理性”,是言其不僅有外在美🫵,更有內在美。孔子贊揚美玉🤲🏽:“遠而望之,煥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內在美)勝👇🏿,一則孚(外在美)勝。”遠觀玉石🫃,光彩煥爛,近而一摸,溫潤如澤🐠,內在美和外在美相得益彰👩🏻🦳。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於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觀念就產生了🧑🏼✈️,即“以玉比德”🐓,以玉石的優良品性與君子的人文德行相媲美🔕。
三是“美”,《說文解字》曰:“玉,石之美,有五德……”石器是人類的第一大創造,主宰了人類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歷史。因此把石頭之最美麗者作為禮物貢獻上天,順理成章🧑🏼🦱📽。因此我們說🍘,以玉作為禮天的主禮器🧩,是人類由來已久,甚至與生俱來的“石崇拜”觀念的理性升華☂️。
四是“溫柔”🌵。中國玉稱真玉🦀,屬於軟玉,而與翡翠🌧、鉆石等寶石類不同。要知溫柔敦厚是我們中華民族整體的國民性格特點🤾🏽♂️,而玉正是這種高貴品格的天然象征。
五是“永恒”。大年長壽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老子說“道可久”👩🏼💎,莊子說“美成在久”🈹。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大年且大智的文明。
與祖先相對容易溝通👩🏻🍳,送禮必首先是吃的、喝的之類的維生食物,只是要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已。於是,我們先人選擇了犧牲(肉食)、黍稷(主食)和酒醴(飲品)。肉食營養豐富,味道好,動物蛋白給人類生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故《黃帝內經》說📠:“五畜為益。”但中華民族不是以肉為主食的民族,而是以黃糧、黍稷🫵🏽、谷物種子為主食,故《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酒醴則具有一種特殊功能,它可以使人達到一種特殊狀態🦵🏻:渾沌。渾沌狀態與祖先的死亡狀態最為接近。人們只有達到如是渾沌狀態🧗🏿,才可以拉近和祖先的距離🍜,才能有效地和祖先溝通。這就是中國酒文化的本來意義所在。
而如何把諸如此類物品奉送給祖先👨🏽🦱?我們先人選擇了青銅器作為盛裝所獻禮品的特定盛具🧔🏿♂️。盛裝犧牲的稱為犧牲之盛5️⃣🌈,以鼎為首,包括鬲、甗⇢、豆等;盛裝主食的稱為黍稷之盛,以簋為首🧑🦯,包括簠、盨、敦等;盛裝酒醴的稱為酒醴之盛💃🏿👩🏽🏭,有尊和彝兩類👨🦼➡️,即禮書所謂“六尊六彝”之屬。典禮時🧖🏽♂️,無論對天道自然神還是人道祖先神,必先潔身沐浴。於是就需要另一類青銅器🔠,即盥沃之盛😴,盤💧、匜、盂、鑒之屬。
為什麽選擇青銅器作為祭祀祖先的主要禮器?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由材質言之💙,青銅器是新興的高端技術產品,是當時社會最高智慧聚焦的產物,以至成為人類文明的標誌🏣1️⃣,因此必然受到當時全社會尤其社會上層的普遍珍視🚶🏻♀️。
(二)由製作言之,青銅器製作可以隨意賦形,可以根據人們特定的功用需求製造成一定的形狀樣式🏌🏼♂️。青銅又具有恒久不壞、損壞後亦可回爐重鑄的特點🫷🏼,可以“子子孫孫永寶用”👫🏻,滿足人們追求永恒的心理。
(三)由功用性質言之,乃取決於青銅器本身的基本性質和社會文化功能,簡要說來就是鄭玄所謂“示和”“見情”🫲🏽。
《國語》稱玉帛為“二精”🍌,幣帛同玉一樣亦為事神禮器之“顯物”👞。先秦經籍中常常“玉帛”並稱🪚🧛🏽,可證明絲帛作為禮器在禮神活動中的重要位置。絲帛的基本功用主要有四:1.祭幣🔗。2.薦玉之藉。即薦獻玉器以絲帛為繅藉😵。3.祭服🩹。禮書或稱“郊廟之服”“禋絜之服”等🦖🧆。祭服必以純絲為之🚵♀️,取其聖潔之義。4.朝禮會盟之質⏲。
為什麽選擇絲帛作為重要禮器?原因同樣在於其非凡的物理品性:1.為蠶所吐。蠶是中國最早豢養的神蟲之一,其神奇的生命史🏩:蛻化——羽化——升天👨🏼🔧,給予先民無限遐想和精神寄托👧🏼。2.蠶絲純素潔柔🧵。
五
禮器是中國古典社會最重要最高尚的禮活動中所用的特定性器物,是禮及禮製的體現和物質載體,並最終成為調節天人關系🫑、社會關系以至個體生命之身心關系的媒介和工具。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定禮器是中國古代文物主要的👨🏽🏫、有代表性的、也最有價值的核心構成。
禮器是一個燦然的物質文明系統🧰。它由巫覡文化時代事神行為中所使用自然的或人為的一些靈物🪞、法器逐漸演變而來🧏🏼。禮器的基本特征是:一是材質相對固定;二是職能專業化🐃;三是儀式程序化🦝🧑🦰。
關於禮器的研究,我們不能局限於“禮學”的名物製度研究和金石學簡單的圖像等研究⏩,也不能簡單照搬考古學的所謂類型學的分型分式。
文物學的禮器研究應該從兩個層面同時展開🧘🏼♀️。其一🧑🏿🏫,形而上的觀照,即意義認知🤦🏼,具體講就是從上述關於“道”的五大元素或曰五個方面著手進行。於是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認知🍺:玉器是我們先人為報答上天創造生命✅,化育萬物之大德而選擇的向上天貢獻的主禮器👩🏽🦰;青銅器是我們先人為報答祖先創生人類,給予我們個體生命之大德而選擇的用以盛裝犧牲、黍稷🪠、酒醴和敬獻時所需沐水的特定盛具,以及無論祭祀上天或祖先時為激揚情感、營造氛圍🐈、以隆其盛的樂器🤷🏿、儀仗器🥕、車馬器等;碑刻是青銅器“銘功紀德”社會功能的載體轉化;印璽則是人文覺醒精神自覺之後,禮器走下神壇,走出宗廟,進入社會的一種新型青銅器——信器,是“禮”的精神的延續和發展😈。其二🧑🏼💼,形而下的具象研究,即具體的功能、形製、材質和製作等方面的研究。這裏就需要聯系性的思維能力,需要知識結構的合理,需要專業基礎理論的掌握,需要借助科學研究尤其是考古類型學研究的方法。由於禮器是禮的物質載體,因此對於禮及禮製的認識和研究就成為其必要前提和關鍵,文獻學的學養基礎就顯得特別重要🏃♀️。
功能決定類別。基於對行禮方式和禮器不同功能的認知📆,我們把古代玉器分為五大類:
1.祭玉🪬,或稱燔玉。即《周禮》所謂“六器”🦶🏿:璧💡、琮、圭、璋、璜🏂🏿、琥之屬。
2.瑞玉,即《周禮》所謂“六瑞”之屬🔒: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別由王🧞♂️✊、公、侯、伯、子、男所執。
3.重器配件,玉的神性向人道祖先神的延伸。即在宗廟禮器的某些部位或佩掛👦🏼、或插、或鑲裝配玉件🧚。諸如珥、瓚和一些圓雕人物、動物形,以及或有穿或有轄的玉件。
4.飾玉👨🏼🦰,即裝飾用玉,出現最早,也最普遍🙅🏽♂️,不同身分地位有不同規格的佩飾。
5.冥玉🪝,或稱葬玉。即墓葬所見墓主人所佩👩🏿🦰、所把握、所口含和軀體所服(金縷玉衣)、七竅所充塞(鼻塞、耳塞🧑🏿🚀、肛塞)🍃、所覆蓋(瞑目👩🦽、覆面等)的玉件。
我們把三代青銅器分為五大類🧪:
1.禮盛🖌,即盛裝給祖先貢獻的特定禮品的特定盛具,包括四小類:犧牲之盛、黍稷之盛、酒醴之盛和盥沃之盛。
2.樂器,即鐘、鈴、鐃之屬。
3.儀仗器👨🏿🦳,即用於標誌身份和維護典禮秩序的鉞、戈、矛、戟之類,包括車馬器。
4.葬器,即隨葬器物。
5.燕器,即日常用器等。
分類即類型劃分,屬於橫向研究㊙️🚟;分期則以式的劃分為基礎👩🏻🦳,屬於縱向研究🧑🏽🦰。沒有正確的類別分析🚶🏻➡️,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分期,就不可能有對器物形製發展演變的階段性和規律性的認識。基於禮的發展演變“始於脫,成於文,終於隆”🥯,爾後“禮崩樂壞”階段性的認知,我們把古代玉器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的歷程劃分為四期:
1.前禮器期,即史前古玉時期。此時主要有靈物和事神法器兩大類🎟🤦🏿。
2.主禮器前期,即夏至商時期,此時玉禮器定於一尊,並得以初步規範和重要發展。商代玉數量多、工藝精、種類齊全,尤以動物造型器繁多為其特點。
3.主禮器後期,即西周時期,為玉器規範並最終實現製度化階段。組佩出現🏌🏼♂️。
4.轉型期,即春秋戰國時期🤝。玉器走下神壇👩💻👛,日益社會化,人倫化。
相應地,我們可把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發生發展大致分為發祥、勃興🏋🏼♂️、規範👩🏽🦳、轉型四期。
絲帛不易保存,迄今發現有限。我曾做過幾次題為《由蠶、蟬說龍》的演講🧑🏽🏭🥱,也曾指導過一二有關“絲帛的考古學觀察”的本科畢業論文,並已寫出《絲帛禮義論要》論文提綱和課件。但限於時間和能力,更由於種種特殊原因一直沒能正式成文🏄🏽♂️,這裏只好地暫付闕如🧑🏻🦼➡️。
本文系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學叢書”《禮與禮器——中國古代禮器研究論集》前言。作者張辛系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