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鴻君:從計劃經濟和計劃經濟體製到推進市場導向改革——新中國經濟體製選擇的邏輯

f20741907b911625564c04bcd55d39d6b6f371.jpg

在中國進行經濟體製改革並取得成功以後,有人很自然地把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對立起來👩🏻‍🦳,對計劃經濟體製和計劃經濟時期的發展持否定態度。因此,要正確認識計劃經濟和計劃經濟體製🌞,就必須全面了解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以及這些成就對改革開放的成功意味著什麽🧑‍🦽🚶‍♀️。

經濟社會一度快速發展

首先🐟,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1952年到1978年🪈🏍,中國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4%👶。按照不變價格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222.7億元,年均增長率為6.1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1978年的336元🖼,年均增長率為4.07%🍙。

其次,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從1953年“一五”計劃時期開始到1976年的二十多年🦇,是國家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時期,也是為改革開放後實現跨越式發展打基礎的關鍵時期,主要工農業品的生產能力飛速提高。

最後🤸🏿,社會事業全面快速發展💥。全國總人口數從1949年的5.4167億增長到1976年的9.3717億,同期糧食的人均占有量從418斤增加到615斤,增產的糧食不僅養活了新增的4億人口7️⃣,而且使全國人均占有糧食增加近200斤⚆。人口死亡率從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加到1976年的68歲👩🏻‍🚀。

計劃經濟體製存在兩個缺陷

計劃經濟體製在一定條件下取得了成功和對其進行系統改革並不矛盾。馬克思設想的計劃生產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的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但現實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經濟技術水平落後、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基礎上。盡管如此,有很多人還是從本質上對計劃經濟體製持批評和否定態度😩,否定的理由是計劃經濟效率低下,一般認為它有兩個缺陷🍽🐼。

一是信息搜尋、傳遞和處理的成本高。在分工比較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中🐉,一方面生產可能性選擇極多,另一方面消費結構十分復雜,千差萬別且瞬息萬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缺乏橫向聯系和有效的反饋機製👩🏻,經濟信息要通過計劃體系內上級對下級命令和下級對上級報告縱向傳輸🏨🗃,傳輸距離大🌦🧑🏼‍✈️、通道狹窄🎹,會有延誤和擁塞,在傳輸過程中也可能因為環節太多發生信息扭曲;生產單位由於不能直接取得需求和技術信息,因此不能對復雜多變的需求狀況和技術變化作出靈活的反應。二是缺乏持久的激勵機製。計劃經濟體製的突出特點是高度集中。國家把整個社會當作一個統一的經濟組織🧛‍♀️,政府作為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的決策者和組織者,企業是其決策的執行者,是生產單位🦂,是社會這個“大工廠”的一個“車間”🍋‍🟩,從屬於政府部門👬🏼。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級行政組織,而不是經濟組織,生產經營好壞沒有相應持久的激勵和約束。

因此☂️,從理論上說,通過計劃實現有效率的按比例生產是需要條件的:一是技術高度發達,能夠有效解決生產和需求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問題;二是人們能夠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覺投入社會生產。這需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高度發展的人。現實的社會主義是在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的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的🔑👨🏼‍✈️,並不具備實行計劃生產的土壤。

現實情況是,建立在經濟技術水平落後基礎上的實行計劃經濟體製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初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什麽?一方面,正因為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不發達♑️,生產結構簡單,大規模的生產領域建設只能優先安排大工程大項目,任務明確🙋🏻‍♀️,導向簡單🏌🏽‍♂️,無須復雜信息及其傳導🧦𓀆。而消費領域的生產只能優先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結構也非常簡單🧑🏼‍🚒,生產和需求關系的信息不對稱也不是很突出。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初期🧑‍🎓,新的社會製度對於個人來說就是最大的福利,當家做主人就是最大的激勵,個人利益、單位利益和國家利益能夠高度契合↙️。

市場導向改革應運而生

但是,當條件發生變化❔,即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轉變為全面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時👨🏿‍🦰,社會生產所需要的信息結構越來越復雜♟,信息需求量越來越大🤼‍♂️🚯,信息來源也越來越分散,信息不充分不完善問題就越來越凸顯👨‍💻,生產的效率就會出現遞減趨勢。

與此同時👩‍🎤,新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的激勵效果也出現遞減趨勢🧑🏿‍🍳,使得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在經過高漲階段以後出現下降的現象,這就導致可能出現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作用的現象,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壓抑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這時候,就必須推進市場導向改革,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生產的中心任務轉變🦸🏽‍♂️,即從優先發展重工業轉變為大力發展輕工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蘇聯和中國的實踐經驗同樣符合這樣的理論邏輯🕺🏽:蘇聯沒有及時進行市場導向改革而歸於失敗,中國及時推進了市場導向改革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第二個奇跡⛴。

(作者為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特聘教授👨🏼‍🚒、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原文鏈接:從計劃經濟和計劃經濟體製到推進市場導向改革——新中國經濟體製選擇的邏輯(《北京日報》2024年11月29日 第13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专业提供💘🫔:意昂3体�意昂3体�平台意昂3体�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欢迎您。 意昂3体�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