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信息來源🤲🏽👧🏽: 《人民政協報》
文字🕖:沈文欽|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改革開放以來,加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心問題之一。197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提出,要向國外高校學習,加快創造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培養。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中小學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實驗,著力培養拔尖人才𓀑,其中的中科大少年班、中小學超常兒童實驗班等甚有影響並沿襲至今。
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提高了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家文件中使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一術語🍁🫶🏻。
2005年,錢學森在談話中提出“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直言這是“中國當前的一個很大問題”🙍🏼♂️。這一引發全社會熱議的問題,被稱為“錢學森之問”。2009年😣,教育部啟動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其目標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在政策支持下🤹🏿,我國一些高校紛紛開展了相關培養項目,如在2009年🤸♂️,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學院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清華大學成立錢學森力學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等。2010年🫘,經教育部批準,人大附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成立了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
2009年至今,中國多所頂尖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取得了矚目成就👮🏻♀️,從中湧現出一批傑出青年英才。這些傑出青年英才有部分繼續在國內接受博士生教育,也有不少在拔尖項目中接受本科階段的高強度、精英化訓練之後到海外攻讀博士學位,筆者將其稱為“國內本科+國外博士”的兩段式培養模式。據統計🧝🏽♀️,在一些項目中,60%以上的學生都赴海外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從上述回顧可發現🙋🏽♀️,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實踐有兩大特點:一是相關政策的討論和實踐主要集中在中小學和大學本科階段;二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一方面基於國內高教系統🧖🏿♂️🍞,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國外優質高教資源。筆者認為,之前的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亟須實現兩大轉型🐜。
第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重心要適度上移🤾🏽♀️,更加關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階段。過去十多年來,我國有關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設計仍然聚焦於中學和本科階段。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趨復雜和精細化,要在任何一個領域成為專家並作出突破性貢獻,一般要在該領域持續深耕十年以上🐥,這就使得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太可能在博士階段之前完成🎁。有研究對1901-2009年間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536名科學家進行了統計分析,94.4%的獲獎者擁有博士學位,3%擁有碩士學位🎼,只有2.6%為本科或以下學歷。可見,接受博士階段的教育與訓練已經成為重大科研創新的前提條件。
第二,要更加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過去🤸🏻♂️,留學是我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未來也仍將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在幾年前,我國頭部大學有相當比例的本科畢業生出國深造🤵🏽♀️,部分學校理工科本科畢業生接近一半出國攻讀更高學位💂🏽♂️。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養高層次的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更加立足國內。一方面📺💯,理工科學生的國際流動🎚,被納入日益白熱化的國際科技競爭考量之中,出國讀研難度加大🙅🏻。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科研水平迅速提升與培養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優秀本科畢業生也願意選擇留在國內攻讀研究生學位🕕🖲。
順利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兩大轉型,需進一步加大博士生教育的改革力度。2017年一項對全國博士生的調查數據顯示🧑🏿🚒,博士生認為該教育階段改革最重要的三個方面依次是👬🏻:提高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質量(33%)、提高博士生待遇(29.4%)和增加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12.2%)✌🏽👩🏼🌾。
誠如調查結果所示,筆者也認為,在博士生階段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當中,導師指導最為關鍵。李政道先生指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特別需要依靠傑出的導師,以及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密切互動:“光有新的科學儀器和工具,光有完整的信息,並不等於理解。理解有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怎樣培養的🖌?培養創新的科學人才⛹🏽,一定需要很好的導師☂️,需要很密切的老師跟學生共同進行研究的過程🔽。”因此,博士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重心要放在引進、培育高水平導師隊伍,進一步改善導師指導方式等方面。筆者團隊研究發現,多學科聯合指導製能顯著提高理工科博士生創新能力,未來可進一步探索推廣這一製度⚁。
對於調查所反映的博士生待遇問題,筆者認為➙🟠,在普惠性提升博士生待遇的同時,也要突出差別化原則,對於特別優秀的博士生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博士生(如已婚育的博士生群體),尤其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博士招生環節,要將部分特別優秀的博士生遴選出來,並提供3至5年的豐厚獎學金🧛♂️,使他們在讀期間不必頻繁參與各類獎助學金的競爭🤦🏻♀️,幫助他們心無旁騖地從事探索性、創新性工作。
需要強調的是💪🏻,增加博士生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自主性,並不是要封閉辦學和拒絕國際化。正如調查所反映的,增加國際學術交流機會仍然是博士生群體的一大訴求。很多研究也表明,在讀期間的國際交流能顯著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並幫助他們建立國際科研合作網絡。因此,在博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國際化方針👨🏽🚒,鼓勵並支持他們到世界各國進行學術交流與聯合培養。
(作者沈文欽👯♀️👨👩👧👧,系意昂3体育官网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
原文鏈接: 重心上移,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應更重視博士生教育 (《人民政協報》2024年8月27日 第10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