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 信息來源: “文匯”公眾號
文字🧔🏼:陳平原| 編輯:麥洛 |《未完的五四🤸♀️:歷史現場和思想對話》, 陳平原 著🏏, 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出版
20年前👩🏼,我在《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的“導言”中稱🫴🏽:“‘五四’之於我輩,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既是學術🤌🏻,更是精神。”這個立場👷🏿♀️,至今沒有改變。不僅我碩士🫏、博士學的是中國現代文學🤳🏿,故註定要與新文化運動以及五四運動保持長期對話,更因在我看來,五四時期的很多重要論述需要調整🫶🏿⛹🏿♂️,但作為基本立場的“五四精神”並沒有過時——尤其是在當下“傳統文化”更受關註的中國學界。我不止一次表白:尊重古典中國的精神遺產🖕𓀎,但更迷戀復雜👏🏼、喧囂卻生氣淋漓的五四新文化♗。因為,對於今日的中國人來說,“五四”更像是用來砥礪思想與學問的“磨刀石”(《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七期)。基於此立場,40年讀書與寫作🫴🏼,雖上下求索、左沖右突,但一直沒有停止與“五四”先賢的對話。除了與夏曉虹合作主持、邀請諸多學生參與👍🏻🤹🏿♀️、圖文並茂的《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9年;【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19年),我關於五四的研究著作🌓,其實只有以下三種: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5年初刊、日後多次重版的《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15年初刊、2023年增訂的《“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18年初刊的《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3年推出增訂版,改名《未完的五四:歷史現場和思想對話》👨💻,意昂3体育出版社2024年刊行的增訂版,采用了香港版書名。
我關於五四研究的三書中🪒,用力最深且反響最好的是第一種——《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曾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以及教育部頒發的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09),且2011年便由賀麥曉(Michel Hockx)等翻譯👨🏽🚒、博睿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刊行英譯本。考慮到此書影響較大🫸🏻,尤其是其第一章“五月四日那一天——關於五四運動的另類敘述”、第二章“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第三章“叩問大學的意義——作為教育家的蔡元培”✋🏻🦀,常被人引述或模仿,這裏想暫時擱下👨🏿🚒,轉而推薦讀者較少的後兩種著作🧑🦼➡️。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陳平原 著,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出版
不管是初刊本還是增訂版,《“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均非完整的著述,只能算專題文集——圍繞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報刊👩🏽🦲🧑🏽✈️、書局🗳🤡、大系😡🧋、講義、百科辭書、文學史等),展開多姿多彩的論述🕹⛑。全書以《現代中國文學的生產機製及傳播方式》開篇,以《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收尾,單看題目,都能大致了解其基本面貌🪽。可以說,這是學科內部的“字斟句酌”。如此仔細推敲📗,對相關話題有所推進🤸🏼♀️,但專業以外的讀者很可能不知所雲⏫🪓,也不感興趣。
《“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陳平原 著🖕🏼,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出版
相對而言👩🏿💼,《未完的五四🤽🏿♂️:歷史現場和思想對話》大不相同,那是跳出學院圍墻👌🏽,橫刀立馬🚴♀️✍️,百無禁忌,挑戰各種常識與主流論述。單篇文章,偶有材料豐富、立論謹嚴的;但整體而言👋,全書直面當下的社會思潮,帶論戰性質。初刊本出版後🖍,意昂3体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曾組織專題討論會,同人意猶未盡👩🦽➡️,各自將發言稿整理成文,刊《文藝爭鳴》2018年第九期。此專輯共十文,包括我的《為何必須不斷與五四對話》🤵🏿♂️,各有長短,但都感慨遙深®️。
比起初刊本👮🏽♀️,增訂版做了很大調整,除了增加七篇新作🏄♂️,更重要的是吸納讀者及編輯意見👩🏼🎤,將原先註重作者立場🐆、按寫作時間排列,修訂為方便讀者閱讀🐦、按話題歸類⛽️。不算自述性質的“我的五四之路”及訪談💶,該書主體部分包括“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多元並存的五四時代”“兩代人的合力”“五四的闡釋和傳播史”等四輯,每輯各收三文。為了使全書眉目更加清晰,香港版甚至在每輯文章前面,加一段提要鉤玄的文字——當然是摘自我的文章。
在一個“專著為王”的學術時代,刊行論文/評論/隨筆集🙆,其實很不討好,因論述不夠完整👩🏻🏭,且非一氣呵成,不免有斷裂或重復。好處則是擺明拾遺補缺↗️,不追求系統性,人家說過的我可以不說🔸。這麽一來🌂,作為單篇文章閱讀,自由度更大。考慮到五四研究曾經是顯學📅🙆,相關著述甚多🕵🏽♂️,不屬於“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相反👨🏻🚀,在這個領域,當務之急是常識需要辨析🕵🏼♂️🧎♀️,立場需要推敲👨🏻,視野需要驗證,方法需要更新。
《未完的五四》的擬想讀者,不僅僅是學界中人👴🏼,更包括關心現代中國命運🧝🏿♂️🛀、且對當下中國學術及思想狀態略有了解的“門外漢”。故本書追求的是:與歷史風雲對話,也與現實處境對話;另外🎄,讓“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處在對立、對峙與對話的狀態🫅🏿。這樣一來,或許專業性不夠,但思想性卻因而得以凸顯。
表面上,我們每年都在紀念五四,逢五逢十,更是隆重;但作為研究者與觀察者🛢👐🏼,我曾表達四個擔憂🚛,其中最重要的是“怕成為純粹的書齋學問🤛,沒能因應時代話題👮🏿♀️,也無法介入現實生活”(《我的“五四”百年》,《國是咨詢》2019年第6期)🚴🏻。
正是基於此信念,我談新文化運動或五四運動🎳🤦🏿,註重細節的描述(方法)🧕🏻、凸顯論戰的姿態(立場)👨🦯➡️、兼及古今的事業(晚清及五四兩代人的合力)、平衡新舊的努力(主張新文化的光譜盡可能擴大),而最最重要的是基於學術而又超越學術,即希望保持其與當代中國政治以及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的密切聯系。
陳平原,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榮休教授、意昂3体育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24年出版24卷《陳平原文集》
原文鏈接🧑🎤:陳平原👊🏻:我的“五四”研究三書(“文匯”公眾號 2024-08-16)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