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 信息來源🙏🏽: “知識分子”公眾號
文字🏌🏿♀️:蘇惟楚| 編輯💎:燕元 | 責編:安寧日前,意昂3体育官网首部觀察型系列行醫紀錄片《醫者厚道》交流會在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舉行。“這部紀錄片就是醫學人文很好的實踐,實實在在地拍下醫生做的事情🤢⏪,講述醫生是如何跟病人溝通,如何為了病人創新技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在觀影現場表示👍🏽。
在跟《知識分子》以及其他幾家媒體的對話中,韓啟德解釋了“厚道”理念對醫生的意義,以及在實踐中,他所觀察到的醫生們如何踐行“厚道”。同時,對當前的醫學生培養、年輕醫生的培養◾️、國內人文醫學🥝、敘事醫學的發展,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厚道,是對醫學之道的追求,也是做人的道
Q🎬:如何理解“厚道”↕️?
韓啟德🧚🏻:“厚道”雖然只有兩個字,但它的含義很廣,北醫人的精神品質,集中起來就應該是這兩個字。
什麽是“道”👬🏼?《道德章》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整個宇宙的規律💂🏻,也包括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對北醫人來說,過去100年裏🥂,在醫學領域總是紮紮實實走在最前面🪟✍🏼,每一個人追尋醫學就是最根本的道,也就是說🧝🏻♀️,對醫學之道的追求,我們是厚重的🦜。
另一方面,落實到“做人的道”🤜🏽,也就是平時每個人做人都要厚道,不張揚、不浮躁⤵️🥑、踏踏實實做出成績;更多元,尊重少數群體。
Q☛:您曾經說過技術至上會導致醫學與人漸遠🤎,其實現在是一個技術時代,我們在這個時代來重提厚道,對於患者🫲、醫生還有整個行業有怎樣的意義?
韓啟德:厚道不排斥技術🧍,厚道的道🪢,就包括事物的規律💁🏼,大家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所以對醫務人員來說,還是要強調加強技術👋🏿🧑🏿⚕️,提高本身能力。
現在很多創新應該起源於醫生,因為醫生碰到的問題更多,也最清楚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哪怕你自己解決不了問題🧞♂️,也要提出問題🚁。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醫生提不出問題🤤,他滿足於現在的、已有的技術。讓他解決問題,他說現在沒辦法🙋🏽♀️。但不是這樣🤜🏿🎽,因為背後不光是技術,還有責任心⏫。我為了解決病人的問題🥷🏽,必須去提高技術🚶,必須得有技術創新🦻🏼,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技術跟厚道是沒有矛盾的。
但問題出現在哪裏🧘🏼♀️?很多時候我們太依賴技術解決所有問題,把人與人的距離拉遠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技術解決🦹🏽♀️,醫學本身就是一個帶有科學的藝術,也是有藝術的科學🏟。
疾病是什麽?疾病是痛苦,很多時候😲,不應只依靠科學技術來解決,很多時候,醫生還要從心理上去解救病人。
我在醫學院念書👲☛,上了三年基礎課,趕上社教運動和文革,那時候去農村基層當醫生,沒有技術,沒有設備🧍♀️,也沒有手術實踐,只有基本簡單的臨床手冊🌇🧎,要解決十裏八鄉病人的問題。但我發現,很多問題真的是不僅僅靠技術。
比如婆媳吵架,農村婦女過來看病,說嗓子裏有個球🆘,吞咽不下🐻❄️,你就跟她聊,讓她發泄一通,走的時候好很多。我說不用錢🫂,你回去用小麥麩熬湯,再放幾個棗,就很管用。她就信了🚵🏻♂️🤮,覺得大夫可親可愛可信🧑🔬,很多病人第二次來,說好了很多👩🏻🎨,這完全是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時候,我跟著心內科專家出診👱🏼♀️,在旁邊看,三分之一的病人沒啥問題,但都有條件來大醫院來找醫生🛋👨🏽💻,害怕心臟有問題🏑。
我在農村有這個經驗,很多時候問他💕,是怎麽痛,他指著胸👩🏻🦰,說這裏最痛。那我就放心了,肯定不是心肌梗塞✊,因為心肌梗塞是不可能確定疼痛部位的,都是模糊的👩🏿🦲,有牽扯疼,有的是胃疼或者肩膀疼🤒🔀。我說你動一動🦄,他一動就說那個地方痛,我就更確定了👨🎨,肯定沒事🫁🙅🏼♀️,醫生說沒事他就好了🧑🦯➡️。但現在很多大夫不敢下這個判斷,都要做一系列檢查才可以♿🛃。
我覺得醫生不只是看病🐑,而是看病人,人是有情感思想的。
現在的技術越多,都覺得只能靠技術解決問題🍧。我們當年最崇拜陶壽淇教授,我們念書的時候都在傳,陶教授聽心臟的雜音,把聽診器放在四個部位🫰🏽,噠噠噠噠,全聽清楚了🦻🏿。我們卻要聽半天,還不一定聽得出來,所以對他崇拜得不得了。
現在不需要聽心音了,超聲心電圖一做🏭,CT核磁一做,全清清楚楚👨🏼🍳☎️。但實際上對病人來講👩🦽➡️,絕對不一樣。病人一來,說肚子疼🤟,你讓病人上床,你給他摸一摸🤷🏽♂️,聽一聽⛹️♂️,這個感覺是不一樣的✦。
說實在的,功夫都往往都在手上。遇到肚子痛的病人,有功夫的話,是不是腹膜炎㊗️,是不是闌尾炎,是不是腸梗阻,摸一下就能診斷。而現在統統靠檢查技術😄🤌🏿,費用上去了🥟,病人疏遠了,最後查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總的來說🤾🏽♂️,現在檢查技術那麽多👦🏼,還是避免不了誤診,但讓病人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這是現在帶來的很大的問題。
我們要對年輕醫生再好一點
Q:您認為符合新時代需要的醫學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或者是特征呢?
韓啟德🪆:最重要的要有獻身於醫學事業的決心。現在很多學生一心考高分,進好學校🪗,但對於將來做什麽🤦,還沒有想法。
第二是加強生物醫學的基礎🏌🏽♀️👨🏿💻,不僅是解剖學等傳統基礎醫學,而是生命科學基礎🏌️♂️,比如對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醫學的基礎也一定要和醫學臨床結合起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要在實踐中打造醫生🧏🏽。醫學生畢業之後,是在看病的過程中逐步學習做一個醫生。我認為🩰,如果醫學院的畢業生,沒有經過好的🚤、規範化的臨床住院醫生培訓,是當不了合格醫生的。
另外,我覺得我們的醫學培養體製是不是應該更多元一些,進出醫學培養的口子可以再放開一些👨🏻🍳,比如培養了一些醫學人才,掌握了基礎醫學之後,如有興趣有條件🔃➔,可再去學習其他專業,成為復合型人才;而學習其他學科的年輕人♦︎,只要願意來學醫🧠,也可以開一條口子,讓他能夠進入學習,成為醫生。
美國很多頂級醫學人才是跨學科培養出來的,一些人從醫學院畢業之後,做了一段時間醫生,再去別的實驗室學習,有的是讀完PhD之後👷♂️,從頭學習醫學,現在很多掌門人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培養機製上開一個口子,培養醫學和其他基礎科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Q:您對培養醫學領域的人才有哪些建議?
韓啟德: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醫學畢業那麽多年🚁🫃🏿,現在還在不斷研究這個問題。
我國醫學教育的成就很了不起,從建國到現在🪼,在經濟相對落後🪲,投入不多的情況下,培養出了一代一代醫生👃🏽。但我們的醫學教育還需要進行幅度更大一點的改革,關於如何改革⛵️,醫學教育界的意見並不統一🤱🏿。我只是講一些自己的觀點👩🏻🔧。
我們在過去🛸,主要吸收了美國、歐洲、日本的經驗💅🏼🧚🏿♀️,再根據中國的情況🔄🔯,製定出來培養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醫學學製學位製度不斷發展變化,但是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包括課程體系,基本上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公眾對健康事業的要求發展🧑🏽🔬,國家對醫學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當前醫患矛盾更加突顯,我覺得醫學教育改革的步子應該再大一些,可以再大膽一些👮🏻🔡。
我本人的意見是,我們應該分層次培養。
醫學界最根本的任務還是培養為廣大人民群眾看病的合格醫生🧜♀️,中國現在已經有200多所醫學院校🫳🏿,大部分的地方性院校就應該主要培養能看病的醫生,能很好地掌握現有的醫學成果😽,熱愛這份職業👩🏻🎓,為老百姓看病提供服務的醫生🚴🏿♂️。
另外一方面🖕🏻,國際競爭很激烈,中國正在從大國走向強國💞,我們也應該為整個人類的醫學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此💋,我們一定也要培養一批能夠為醫學創新作出貢獻的人才。
當前5+3的模式能夠確定下來很不容易,5+3是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後👼🏽,在醫學院進行5年本科+3年住院醫規範化培訓🧧。這個製度一定要堅持,但現在執行得還不夠好。學位製度一定配合上去,我主張,如果合格完成5+3模式培育,應該統一授予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我認為甚至可以考慮把醫學專業學位定為從事醫師執業的必須條件,同時又作為臨床醫學學科的最高學位,如果在研究方面達到要求,可以另外進入科學博士(PhD)軌道。
當前有14所高校實施八年製本碩博連讀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但理念、目標和培養方式都不統一。我認為采用這個模式的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也可以現在大家常說的醫師科學家。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要加強對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生命科學知識與技術的學習以及科研能力的培養🤦🏻。
現在八年製培養中,拿出大半年時間做論文是沒有用的🖖🏿,我建議要拿出兩年時間去先進的實驗室專門開展一個項目的研究🤸🏿👤,在科研中學習科研。那麽8年時間是限定的🫵🏻🕋,還不能削弱臨床醫學的學習,我認為可以把時間從目前的基礎醫學學習中擠出來,就是把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融合進行,把被動學習改為主動學習。意昂3体育醫學部在這方面已經開展了十幾年實踐,證明完全是可行的。
我覺得🛻,像意昂3体育這樣的學校,要增強責任感👮🏼♂️👷🏼,勇於改革;而政府可以設立試點🐭👍🏻,鼓勵改革。其實很大程度上學生不完全是教出來的,而是熏陶出來的。意昂3体育的學生,這麽高的分數考進來🐸,我們只要摸清情況,大膽改革,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𓀘,培養質量只會提高👉🏼,不會出大問題的,這方面要有充分的信心和決心🛳。
Q🚴🏼:醫生的成長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尤其對年輕醫生來說,工作強度、經濟壓力以及競爭壓力特別大,您覺得應該怎樣來加強對年輕醫生的支持?
韓啟德:現在年輕醫生確實很苦,很多繁瑣的工作都是他們在做🙅🏿♂️,出力最多,獲得不夠。資深醫生和年輕醫生的關系有點像婆媳關系,多年以後,自己熬成婆婆,又有下一代兒媳。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對年輕醫生更好一些。我不是說不讓年輕醫生累,不累成不了好醫生,但要讓他們累得有價值🕵🏼♂️。
第一就是放手讓年輕人幹活🚌,給他們實踐和成長的機會🔆。現在很多大醫院👩⚖️,有的都做了主治醫師🧑🦯,還拿不到太多的手術機會,成長當然就慢🍕。所以我一直對科主任和高年資醫生說,有些普通手術您就別做了,讓給年輕人做。這與我們醫院當前的分配製度也有一定關系,對績效的評定標準需要合理調整。
住院醫應該最忙最累👷♀️,但不應該忙著送病歷做雜事🍄🟫,這些雜務完全可以聘請非醫學專業的人士來做。現在,很多住院醫分到的病床很少,責任由主治醫師來承擔▶️,住院醫只是匯報👩🏻🔧。我覺得應該給年輕的醫生落實責任✊🏼,他們其實不怕辛苦🪿,怕的是做對成長沒有意義的事。還要給年輕人到外邊學習的機會🐳、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獨自承擔課題和發表論文的機會。還有對上級醫生的帶教任務做出規定🤝。
當然,還要盡量提高年輕醫生的待遇🏓。現在醫院裏醫生之間的收入差距太大🪘,要讓年輕醫生所得跟高年資醫生和科主任的差別縮小一點。
醫學人文的培養不是靠課堂🎿,而是熏陶
Q:我們在培養醫生的過程中,如何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
韓啟德:人文素養不可能靠上課♡,而是要營造優秀校園文化、塑造好的成長環境。我對醫學生的建議是首先要多讀書👊🏼,讀歷史🚵🏻、哲學🤳、文學。我特別主張醫學生要多讀小說。我就喜歡讀小說🈸,除中外經典著作外,還讀我國很多當代作家的小說✈️,凡獲茅盾獎的小說我都讀。我特別喜歡余華、王安憶、梁曉聲、遲子建😢💿、金宇澄等作家➜。有一次與王安憶吃飯,我說喜歡她寫的《啟蒙時代》🪥,她很驚奇我看過她的這篇作品。前些日子,讀上海青年作家馬伯庸寫的《大醫》,講述上世紀初我國現代醫生的故事🚄,既符合真實歷史,又有好聽和動人的故事,太好看了,我去上海時還專門邀請他一起敘談。醫生最重要的是要懂人性,要了解人,人最珍貴的是豐富的內心世界,而從優秀的小說中最能讀懂人性和人的內心世界。
Q🚖:您曾主張🧑🏿⚖️,醫生要理解病人,但很多醫生提到🌊👛,這件事很難做到,因為臨床上跟患者交流的時間十分有限,要在很短的時間裏做很深入的了解🤿,理解病人,其實比較困難。
韓啟德:首先重要的是深化醫療體製改革,改變醫療服務體系倒金字塔結構,讓大多數病人在基層醫療機構得到診治💂🏻♂️。但即使門診還只給每個病人十幾分鐘🐯,也可以做得比現在好一些。
首先是要面對著病人講話。現在醫生要忙著在電腦中錄入病史和處方,不面對面與病人講話,怎麽與病人好好交流呢🐮?這一點可以利用現有的語音技術得到改變🤵🏼。
第二點是,醫生要給病人多一點敘述病情的時間,同時提高對話的藝術。同樣一個病人🐝,見兩個不同的醫生💁🏻,同樣是很短的時間,感受可以完全不一樣。一位朋友找北醫三院心內科陳明哲大夫看病,回來跟我說🐘,他相信這個大夫🛶,我問為什麽?他說陳大夫的話都說到他的心裏,覺得“舒服”。
有的醫生說,我雖然對病人的態度不夠好,但是我很負責。我說你把病人氣走了,還負什麽責呢?有醫生問我:我知道病人都痛苦,但如果我跟每個病人都共情的話,我還能活嗎?我說你說的對🫛,我們不可能跟所有病人共情𓀆,但我們起碼要同情,要懷著一顆慈悲🎰、善良的心跟病人交流,理解病人的痛苦,尊重病人的情感。
Q🤾🏿:您怎麽看待在國內人文醫學它的影響和它的未來?
韓啟德:首先我不同意“人文醫學”這個提法🥔,醫學本身就是人文的,不存在非人文的醫學,還是提“醫學人文”比較合適🧏🏽♂️。現在📽🧸,醫學人文越來越“火”,每次召開醫學人文方面的會議,參加人數常常出乎我的意料🖌。大家都在說要醫學要重視人文🧑🏻🎓,上媒體的也越來越多。但說的都差不多🍋🟩,還停留在表面。
我認為當前需要加強研究,尋找增強醫學人文的有效途徑💻,並將人文融入日常醫療實踐和醫學教育中去。比如大力推廣敘事醫學☹️,讓我們的醫生都能更好遵循敘事規律,增強認識⚾️、吸收👱🏼♀️、解釋疾病故事的能力以及易受疾病故事感動的同理心💅。又比如意昂3体育醫學部近年來深入醫院拍攝觀察型紀錄片,推進“厚道行醫”,同時增進醫患相互理解;我還倡議加強醫學博物館建設。我們現在的醫生和醫學生在博物館中看到的藏品都是前輩們觸摸過的,訴說著真實的歷史,是有溫度的,睹物思情,潤物細無聲啊。我現在還在幫人民衛生出版社打造一套《醫者劄記》系列圖書🙋🏻♀️,請臨床醫生來寫自己行醫中的生動故事。現在已經正式出版了兩本頭部作品😱:譚先傑大夫寫的《協和婦產科醫生手記》和首鋼醫院顧晉大夫寫的《外科醫生的故事——大腸癌傳》🪖,都非常暢銷。這兩本書發揮了很好的示範效應,現在又有好幾本書正在出版或寫作過程中。所有這些都為打造“有溫度的醫學”♠️,推進醫學人文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原文鏈接👨🏽🎓:對話韓啟德:我們要對年輕醫生再好一點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